English

药品高价的背后

2001-12-10 09:32:00 来源:书摘 天行编著 我有话说

大夫开的药都是“发烧价”

  
  就在前两个月,新华社的一位记者眼睛得了轻微的结膜炎,到北京一家社区医院就诊。大夫给他开了一支眼药水,是5毫升装盐酸环丙沙星滴眼液。记者一划价,15.70元。记者随后来到与医院相距百米的一家购物中心,看到药品专柜上一模一样的滴眼液售价仅为6.60元,两个价格相差9.10元。
  
  几天后,这位记者又来到一家三级甲等医院,想在这里得到一个放心的药价。几经打听,结果有些出人意料:病还是那个病,但这种滴眼液又生出一个新售价——每支12元。
  
  这位记者不甘心,又按照环丙沙星滴眼液中的使用说明书,把电话打到×××制药厂,得到的出厂价报价是:“一次进货一箱以上,每支价格3.80元。”而且,经过讨价还价,价格还可以降到3.50元。
  
  在成都,另一位记者更是目睹了一场药价直线蹿升的全过程,令他触目惊心。
  
  前几天,这位记者随一位重庆来的熟识的药品批发公司购销人员老李,在成都药品市场作了一次体验。在一家药品批发公司,老李要10件环丙沙星、5件胸腺肽。对方的报价分别是每盒2.40元和9元。久经沙场的老李要求让利打7折。经过一番“斗智斗勇”,双方最终以8折成交。
  
  随后,老李来到一家小医药推销药品。看起来,双方已是常打交道的。但老李的报价还是让记者大吃一惊:环丙沙星每盒5元,胸腺肽每盒21元。讨价还价后,老李最终以给医院50%的高额暗扣而成功地攻下了“关”。老李说,虽然出了“血”,但扣除各种费用,他至少还有30%赚头。而记者在该医院从病人的处方上看到,环丙沙星和胸腺肽这两种药分别卖到了每盒11元和89元。
  
  就这样,一盒环丙沙星就从最初的批发价每盒1.92元卖到了11元,而胸腺肽更是从7.20元被抬至89元的“天价”。
  
  没谱的药价把某电视记者也招来了。7月里的一天,记者自称感冒,在北京选了三家不同的医院,前往就诊。
  
  第一家医院是二级医院,这里的医生给记者看了下嗓子,听了下肺部,就诊断为咽炎和感冒,记者在这里共花了72.20元,其中中成药64.40元,西药开的是复方新诺明,3.80元。
  
  第二家医院是三级甲等医院,医生也看了下嗓子,听了下肺部,诊断是上呼吸道感染,记者共花了158.86元,其中中成药67.50元,西药开的是赛锋和康泰克药,共75.66元。
  
  第三家医院也是三级甲等医院,但知名度和规模都比第二家大,这里的医生只看了下嗓子,就开了处方,记者则花了191.30元,其中中成药93元,西药开的是3盒罗红霉素,93.30元。
  
  另一位记者从医院用27.90元购得一盒广西桂林制药厂生产的罗红霉素,规格是150毫克、6片装的。然而,调查发现,一张由制药厂开出的销售发票上开出的罗红霉素每盒单价是4.70元,这盒罗红霉素以4.70元出厂,医药公司以6.80元批发给医院,医院以国家规定的零售价27.90元卖给患者,获利21.10元。
  
  根据“业内人士”的介绍,记者列出了以下的并不全面的“计算公式”和“经销流程”,仅供读者参考和解惑。
  
  药价=药品成本+广告费用+推销费用+医生回扣+医院加价
  
  经销流程1:药厂→医药代表→医院→医生→患者经销流程2:药厂→经销商→中间商→药店→患者
  

  
  
药品成本:翻10倍后再定价

  
  如果你花100元买的一盒药,也许只值10元,甚至是5元钱,你会想得到吗实际上,眼下国内的一些新药的定价就存在这种暴利。
  
  以环丙沙星为例,每支出厂价为3.50元,而在一家医院却卖到15.70元,抬高4.7倍多。一盒批发价才5元左右的阿昔洛韦片,零售价达到二十多元。这还不算是高的。某药厂生产的“先锋”,批发价每支仅为1.45~1.59元,而在一些大医院却卖到二十多元一支,至少多卖12倍以上。
  
  某药业公司的一位销售经理一语道破了天机:“我现在卖的这些药实际成本只有申报价格的十分之一国内新药的零售价多为生产成本的10倍左右,有的甚至高达20倍!”
  
  其实,这么高的定价,药厂并没有赚着多少钱,因为药品的出厂价并没有提高,高就高在医院卖给患者的零售价上,是折扣在作怪。药价越高,提成的基数越大,折扣和回扣也就越多,而医疗机构及药品经销单位是主要获利者。
  
  现在制药厂家竞争非常激烈,不给医院高额折扣,这药就甭想卖出去,所以,不把药价定得很高,哪来的钱给医院呢?
  
  如果按照我国物价部门的有关规定,药品的批零差价不应超过30%,也就是说,一盒批发价5元钱的药零售价不应超过6.50元。可是,这么多高价药品却都已经顺利地通过了物价部门的审核,这是为什么呢?
  
  据业内人士透露,很多药厂都把制造成本、广告费用和销售费用大幅度虚列、抬高,由于药品生产过程比较复杂,技术性较强,政府物价部门很难确切掌握各类药品的真实费用,对药品的报批价格不能实施有效的监控,使得药厂虚假的成本报价顺利“瞒过”物价监管部门,成本几元一盒的感冒药就这么堂而皇之地被定为零售价几十元。
  
  其实,在1990年以前,国家对药品的审批控制十分严格,国家明确规定,出厂价在成本价上加5%,批发价在出厂价上加5%,零售价在批发价上加15%,任何人不敢随便提价。
  
  但1990年后,国家将审批权下放到了各省市的卫生主管部门,从此,情况便不一样了——“放开搞活”,各企业只要舍得花钱,便不愁搞不到批文。等到国家发现药价失控,收回审批权限时,药价已经涨到天上去了。
  
  据调查,90年代以来,全国医疗药品消费总额以年均21.4%的速度递增。人均医疗药品消费水平年平均增长20%,卫生部门每门诊人次和每床日药品收费水平平均每年增长22.9%和25.2%,我国医疗药品消费总额占卫生总费用比重达50%以上。
  
  
药品广告:花钱越多越好卖

  
  当你吃一种药的时候,你想过吗?也许除了吃下那一小片药片,你还把连同药品而来的那些广告也一齐“吞”了下去。实际上,在药品的定价中,药厂的广告费用也占了相当大的比重,而且有越来越膨胀之势。
  
  如今,人们看电视,遭遇最多的恐怕要算是药品广告了,无论是在“黄金时间段”,还是“垃圾时间段”,我们都能看到众多的影视明星,老的少的一齐来补钙。其覆盖面之广、播出频率之高、投资之大,远胜于当年的那几个“标王”。
  
  炒股票的股民都知道,某证券研究所曾经对某制药集团作过一次专门的调研报告,这份报告中预计,该集团今年的广告支出高达10亿元,而该集团这三年来用于药品的广告投入也以每年近3倍的速度增长。那么,药厂花那么多钱用在广告上,能盈利吗从统计数字我们可以看到这样一个怪现象:谁在广告上越敢豁出去,谁生产的药就会越好卖。
  
  某药厂1996年没有给药品作广告,当年销售就亏损了;1997年投放广告1000万元,一举扭亏为盈,销售额猛增到1亿元;1998年广告额翻了一倍,投放2000万,销售额也翻了一倍多,达到2.2亿元;到了1999年,药厂胆子大了,索性拿出2亿元做广告,销售额一下子来了个“四空翻”,高达8.6亿元。
  
  据了解,2000年某药厂广告总投入是6.19亿元,而2000年的销售收入达到44.9亿元;2001年该厂的广告播放费是11亿元,该厂经理在药交会上充满信心地说,我厂今年的销售额将增长40%,即销售收入超过60亿元。
  
  厂家为自己的产品做广告,本无可厚非,但实际上,药厂并没有因此获得更大的实际利润。某药厂1999年其主营业务收入是44.9亿元,主营业务利润是16.7亿元,而利润总额只有2.1亿元,净利润只有1.58亿元。
  
  那些钱都跑哪去了很简单,都流失在销售环节中了,销售收入高,销售回扣同样也很高,这些广告费,最终还不是要放在药价里,摊在广大的患者头上?
  
  
医药代表:搞定医生七步曲

  
  与药厂的广告费相比,接下来在药品推销过程中的加价才是最大的黑洞。而在这个过程中,医药代表则充当了一个特殊的角色。
  
  所谓“医药代表”,是制药厂家为推销自己的药物而招聘的药品宣传和推销者,是厂家和医院之间的中介。现在,几乎每家制药企业都有自己的医药代表。据国家经贸委医药司的估计,仅活跃在北京的医药代表就有1万人左右。
  
  医药代表的作用,不像国外药厂那样只停留在介绍药品的疗效上,而是把“主要工作”放在对医院和大夫的“公关”上。据新华社的调查文章显示,这种“公关工作”程序大致可分为7个步骤:
  
  1.结识药剂科主任,由他指示把药送给临床大夫试用,这中间自然少不得要给二者送些“联系感情”之物。
  
  2.与试用药物的相关科室主任拉好关系,以赞助学术活动、添置办公用品等名义,或者用钞票使主任满意,再由主任或大夫写一份用药申请,然后在医院专事批准进药的药事委员会提出。
  
  3.在药事委员会开会前,必须买通主管院长、药事委员会重要成员、药剂科主任和有关医生。
  
  4.向采购、库管员、财务等人士表示表示,以便医院尽快到与厂家合作的医药批发商处进货。
  
  5.进货后,还要为日后的顺利结款疏通关节。
  
  6.接着,要和每位有处方权的医生拉关系,让医生指导患者使用他们推销的药品。这一环节就需要给医生回扣了,还美其名曰“临床促销费”,其额度一般为药品零售价的10%至20%。
  
  7.由于给医生的折扣多少要根据药房统计的药方付费,所以还要给统计人员“统方费”,一张处方付几角钱。
  
  这一整套程序下来,药厂的花费少则几百元,多则几万元。据了解,回扣的支付方式也是多种多样的,最受欢迎的是直接把现金给开处方的医生,或是把现金给科室,由科室“小金库”管理,按医生开具处方的多少分摊,或是作为科室的活动经费。还有的医药代表把医生的学术参考书、参加学术活动、旅游、娱乐等医院和科室报销不了的费用都给报销了。
  
  一家外资药品公司的“医药代表”告诉记者,许多医院科室里的饮水机、干手器、微波炉,甚至空调、电脑、VCD都是制药公司和医院“联络感情”的产物。有的大医院将医生为某种药物的“开方费”作为科研基金,掌握在科主任的手里,科里的医生出国开会、进修或添置器械,费用全出自其中。
  
  甚至某些大医院的办公大楼也主要来自药品的折扣收入。至于被临床医生收进个人腰包内的那部分折扣,便纯粹属于机密,只有天知地知我知他知了。
  
  药品回扣:几十亿元落入谁的腰包
  
  药品的回扣就像一剂灵丹妙药,使药厂的药品销售额直线蹿升。一些药厂为了打开销路,竞相出招,你送10%,我就敢给20%。据一些医药代表说,有些药品的回扣率高达40%,甚至更多。
  
  一位副主任医师告诉记者,仅根据他掌握的情况,目前在该院可以拿到回扣的药品有几十种,西药有“维宁佳”、“泰德隆”等等,中药有“血美安”、“再障生血片”等等。以安徽某药业公司推销“维宁佳”甲磺酸培氟沙星为例,开1支针剂,可得回扣4元,片剂一片可得3元,1支“泰德隆”针剂的回扣竟高达8元。有的医生一个月的回扣就多达上万元。
  
  在巨额利润的诱惑下,个别医生连本应圣洁的医德也抛在一边了。有些病人用“胺卡那”、“氧氟沙星”这类4元1支的消炎抗菌素就可以了,1天用2支,用药10天花费不足100元。可有些医生就是喜欢让病人用六十多元1支的“泰德隆”,1天要用6支,用药10天就是4000来元。
  
  一种抗生素针剂,因对肝肾功能有一定损害,按规定一个患者每天的用量不能超过2支,然而,一个医生为了多拿每支12元的回扣,竟在一个患者身上每天打6支。
  
  在不法药商的“糖弹”面前,全国各地每年都有不少人中“弹”落马。
  
  湖北省纠正医药购销不正之风领导小组根据不完全统计发现,当地五家部属、省属医院从1999年7月1日至今年4月,共向医药集团索取折扣860万余元,从1998年元月至今收取赞助费累计92万余元。
  
  2000年7月,长春市工商局在查处一家药厂的行贿案件中发现,从1998年初到2000年4月,上海、广州、江苏等地的十几个大药厂,给长春市10家医院的药品回扣额竟然高达两千多万元人民币,涉及医生二百多名。
  
  这家药厂给一家大医院的回扣明细表合计一栏中写着:“1998年325869.63元;1999年237391元;2000年1月至4月163102.38元”,这仅仅是一种药的促销费,两年多中就高达七十余万元。
  
  这起案件仅仅是揭开了药品回扣黑幕的冰山一角,这座冰山到底有多大很难有人说得清。据新华社报道,国务院纠风办提供的一份权威调查显示,1998年列入医疗机构账面的药品折扣收入即达到90亿元,相当于药品购进额的16%。
  
  据国家计委有关部门的一份调查显示,2000年以来,仅安徽、山东、河南三省初步统计共查出药价违法金额就达3.25亿元。其中,又以超差率提高药品价格所获得的违法所得占绝大部分。如某省医科大学一附属医院仅此项违法金额就达1300万元左右。某省的调查统计数字更加惊人,全省乡镇以上医院一年内竟出现了14亿元的药品批零差价和让利、回扣收入。
  
  按照国家有关规定,从药厂到一级批发站的进销差率是5%,一级站到二级站是5%~8%,三级公司到医院、药店是15%。也就是说,总的批销差率是25%~28%,但这项规定已名存实亡。
  
  (摘自《百姓关注九大热点话题》,中国纺织出版社2001年9月版,定价:17.00元。社址:北京东直门南大街6号,邮编:100027)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