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古以来,人们有一个观念,那就是在工作时间内做的才是正事。而在闲暇的时间做的“闲事”就是与“正事”相对立的事情了。闲事有两个含义:一是与自己没有多大关系的事,插手这种事情就是多管闲事、瞎管闲事;还有一个含义便是“无关重要的事”,去做这种事情是很不值得的。
罗列一下“闲”字头的语汇,在言语方面的,有闲谈、闲聊、闲扯、闲问、闲说、闲言、闲语、闲口、闲舌等等,其中有哪一个是重要的?还有一个“闲话”,连写“闲文”的人都不给予重视。我们在小说中不是经常看到一句话:“闲话少说,言归正传”吗。“闲话”一句不说可能也不行,但是小说作者怕“闲话”说得太多走了题,他得赶忙打住。
在行动方面的词汇有“闲串”、“闲逛”、“闲游”、“闲遛”、“闲荡”、“闲玩”、“闲耍”、无所事事的“闲散”、“闲坐”、“闲居”、“喝闲茶”、“吃闲饭”、“管闲事闲账和闲事闲非”、发“闲愁”、“生闲气”……只要带上个“闲”字,就可以说都是属于无关紧要的事。
说到人本身,普通人有“闲人”、“闲身”、“闲民”,官吏中有“闲官”、“闲职”、“闲冗”、“闲曹”乃至“闲杂人等”……怎么说,反正带上个“闲”字头的人,他们的地位总比不带“闲”字的要低不少。还有听了使人愤怒的“闲谣”和惹得人生气的“闲言闲语”,它们的重要性也比不上堂堂正正的“批判”和“指责”。“闲话”“闲言闲语”之类的东西,它们上不了台面,你可以置之不理,从它们在社会上所起的消极作用而言,其重要性也就打很大的折扣。
当然我国古今许多文人学士,对忙忙碌碌的生活十分厌倦,喜欢上“闲静”、“闲适”、“闲趣”、“闲情”、“闲雅”、“闲野”……这些“闲”字头的东西,是被这些人喜欢上了,歌颂了。也有人像白居易那样发出了宣言:“渐老渐谙闲气味,终身不似忙人。”或者有人自我安慰说“扰扰驰名者,谁能一日闲?”“忙人常扰扰,安得心和平。”“汲汲忙忙,何暇著作。”说来说去有人喜欢、有人歌颂是一回事,但被视作是无关紧要是另一回事,就是喜欢“闲”的人也并不认为“闲”是很重要的事。
结论便是:闲是一个很小很小的字眼。
“闲”是同“社会生产力”这个大字眼密切联系的事物。“生产力”是人类社会的基础。生产力的发展意味着闲暇的生产和增长。“闲”就是生产力发展的根本目的之一,能不是一个大字眼吗?
在人类历史的蒙昧与野蛮时代,为了自己的生存,要付出全部时间,是谈不到什么空闲的。以后才有了非常可怜的空闲,同时也就产生了人类最初的文明。随着时间的推移,人类为了自身的生存和保持生产力发展势头必需的产品和劳务耗费的劳动时间越来越多,越来越长。闲暇时间的长短和人类文明的进步是并行发展的。与文明成了孪生姊妹的“闲”,也不能不是“大字眼”。
“闲”,不只是生产力和文明发展的结果,也是促进生产力和文明发展的因素。
上面我们已经提到了够得上世界文明精华的那些文学作品,难道不大都是“闲人”写的吗?同时世界上的哲学名著又有哪些不是“闲”的产物?我对文学家的生平不熟悉,要举例就得查书,不过我相信我说的至少有百分之七十以上的准确性,中国的屈原是备受楚王重视的,陶渊明是个闲散的人,唐宋的那几位受贬的文人……一直到曹雪芹……西方的但丁、莎士比亚、普希金……哲学家需要苦思冥想,急急忙忙的大哲学家是没有可能的。
自然科学研究,同文学艺术哲学不太一样,但也在一定程度上需要有点闲空,在闲空的时间里产生灵感。Hilbet,就是提倡漫步。他还是大学生的时候,有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他和比他大三岁的Havwatg和比他小两岁的Minkowst相约,每天下午五点准时在校园内一颗苹果树下碰头,然后一起散步,考虑数学上的问题,后来这三个人都成为大数学家。我还想起牛顿发现“变分法”“二项式定理”等故事。有一年伦敦流行瘟疫,牛顿从剑桥三一学院回到伦敦自己家里休息时发现了这些原理。我没有听说,哪一种创造性的伟大作品是奉命赶任务制作出来的。当然我不否认也会有某些非要有一个很大的集体才能完成的业绩,如现代科技工作中的阿波罗登月计划等,但那也要充分发挥大家的积极性和创造性。闲暇时间是能够自由支配的时间。马克思讲自由是创造的前提。有了这种前提,创造出来的东西就会更多。与自由创造有本质联系的这个“闲”字,也就必然是一个很大很大的字眼。
还是因为社会生产力的不足,历史上社会上只有很少一部分人能够享用到比较多的闲暇时间。“有闲的人”在生产力发展不足的社会只能是一小部分。因此有了“有闲阶级”这样的名词。“有闲阶级”这个词在二三十年代常听说。记得也出版过这四个字作为书名的书。到了近代,闲已经不是很少人享用的财富了,一般的劳动者多少有点闲空时间。大多数国家在19世纪就已经实行了每周六日48小时的工作制,当然即便是在发达国家还有不少人处在贫困线下,他们谈不上什么闲暇。不久前我们的国家在这方面也赶上来了。同时家务劳动的机械化、社会化或多或少地减少了烦人的家务劳动,这是当代发展中值得欢迎的现象。
从现在看将来,如果不属于闲的劳动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能够进一步减少那种非创造性的机械性的劳动,闲的地位和作用还可以进一步提高。这是走向未来经济高度发展的社会的道路。那时整个社会就从“有闲阶级的社会”走向“普遍有闲的社会”。
说到未来的理想社会,那是个劳动不只是“谋生手段”而成了“乐生要素”的社会。作为整个社会,1万年后也总有一部分时间是为了本身的生存而耗费的。但是对于每个个人,即便是为了取得人自身的生存而必须从事的劳动,如果更加自由及更富有创造性,他就会把它作为本人的乐生的要素,不感觉到是被迫从事的谋生手段。现在离这样的理想境界还很远。但是现在人们在闲暇时间的生活方式中的自由创造,可以视作这种理想境界在今天社会里的萌芽。
今天的闲又是未来理想社会的萌芽,也说明“闲”是一个很大很大的字眼。
两年前写《谈忙说闲》时,我注意到虽然人们在闲时会有闲时的心情,可是“闲”这个字说的只是“事情少、有比较多的空闲”这种客观事实。因而闲时的心理感受另有不少“闲”字头的词来表示,“闲情”就是其中一个。同时我也注意到,“忙”虽然也指“事情多、没有空闲”这样一种客观事实,但“忙”这个字讲的主要是“忙”时人的一种心理感受。“忙”或者是感到一件非常急促、紧迫的事必须处理;或者是感到自己的行动一定要赶快;或者是感到事情发生的奇怪、完全出乎自己意料之外;或者是感到心里发慌难受……等等。因此“忙”这个字有“忄”这个偏旁,属于“心”部。由于“忙”字说的就是心情,因此我国语汇中就没有“忙情”这个词。现在这篇文章中用的“忙情”,是我为了与“闲情”说在一起,临时编造出来的。
说起忙,很少看到、听到过有人表示对它特别喜爱。说“忙”通常是一种抱怨。不过,如果仔细去作心理分析,对“忙”抱怨的人的情况并不一样。有一种人被许多使他心烦的事缠住,想要有一些闲而不可得,只好叫苦。但也有些人心理比较复杂:他们也并不真喜欢忙,但是当有许多人去找他,或者某个组织委以重任使他很忙,他就想,看来自己的确比较重要,许多人少不了自己,于是一方面虽然也想多一点空闲,另一方面内心有某种得意。因此当他抱怨忙的时候,人们可以看出他掩盖不了的内心的高兴。忙的人一般来说也的确比较重要些,社会地位也往往高一些。社会上人们的看法也会影响这样的人的心情。从这种情况再向前一步,在有的人那里就产生出一种“以忙显要”的心理。这种心理在有的人身上甚至可以发展到事实上并不真的忙,却有意或无意地显示出非常忙的样子,使人感到他重要得不得了。我接触到这样的人不止一个。
当然忙可以使人感到过得充实,因为他的时间大都用这种或者那种事去填充起来了,觉得自己时间没有白过。于是有一种“以忙为乐”的心情。我自己可以说就是这样的一种人。但是即使像我这样不怕忙、甚至出自内心比较喜欢忙的人,也不是无条件地喜欢忙。我只有忙着去做自己称心的事或者忙着去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情时,才愉快。如果要我去听自己不喜欢听的话、见我不喜欢见的人、做我不喜欢做的事,就会感到非常逸强。勉强做的事,哪怕只花一分钟我都不乐意。对时间的这样耗费,我是“斤斤计较”的。如果要我整天去忙这种事,我就不知该怎么活下去了。阿弥陀佛这样的事没有落到我的头上。人各有志,有的人能够安于上面我说的那种内容的忙,我也可以理解,但我不能体会喜欢那种忙的人的“忙情”。
世上有不少忙人,他们体验到自己忙时的心情,别人对他们的忙情也有所观察。看到人一忙就容易乱,头脑不清醒;一忙就容易烦,心情不得和平;一忙就很容易认识肤浅,不能自己研究问题,不能冷静认真思考,一忙就容易只顾得眼前,不能高瞻远瞩。“浮世忙忙蚁子群,莫嗔头上雪纷纷。”大雪纷纷是关系到蚂蚁生存的大事,可是蚁子群忙得看不到这些,还在地上觅食或打群架。诗人为他们耽心,可是本人——说错了,应该说“本蚁”——还不知不觉。“忙忙碌碌”不仅是忙的一种景象,把忙忙和碌碌两个词连接在一起还有另一层意思。碌碌也是一个多义词,和忙忙连接在一起的不会是它的“多石貌”、“玉石美好貌”、“眼珠转动貌”,只能同“随众附和貌”、“平庸无能貌”相连。忙忙碌碌,忙得没有主见,只能附和,忙得没有远志,只能平庸。
由于“忙”对于许多人来说也是必要的,为了避免上述忙情的缺点,就要研究忙文化,善于掌握、处理和改进忙情。而且要提倡忙闲结合,在忙中偷闲,在忙时能考虑下一着、几着高明的闲子,让这闲子在某个时间发挥重要的作用。毛泽东是个善于处理忙情、闲情的高手。如在很忙的时间找一些比较闲的人谈些哲学问题。平时床头上放着许多闲书也是他的一个特点。
闲的心情也是多种多样,也要善于掌握处理和改进闲情。做到不因闲而闷得发慌,不因赋闲而精神不振,而能利用闲时的轻松、安宁、从容的心情,既得到紧张工作之间的休整,也能利用闲空闲静做些忙时做不到或不容易做到的事情。闲情、闲逸是很可贵的。
(摘自《吃·喝·玩——生活与经济》,华东师大出版社2001年6月版,定价:20.00元。社址:上海中山北路3663号,邮编:2000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