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李瑞英:我的生活不“联播”

2002-09-10 09:32:00 来源:书摘 蓝石 我有话说

李瑞英从“缺点”到“特点”

  
  蓝石(以下简称蓝):我给你打了十几个电话,你才勉强答应接受这次采访,为什么这么拒绝媒体对你的报道?
  
  李瑞英(以下简称李):主要是觉得没什么可说的,这几年,许多媒体来采访我都用这类话搪塞,包括一些出版社要帮我出书。能接受你的采访,是因为你的执著,现在我一接电话就能听出你的声音了。有时都觉得挺对不起你的。感谢大家对我的关注。
  
  蓝:新闻播音员每天正襟危坐在镜头前,是不是很枯燥?
  
  李:
枯燥感肯定是会有的,任何工作都是刚做时感觉新鲜、刺激,天长日久就会觉得单调、乏味。但如果你的工作得到观众的认可,那种幸福感会更强烈。1998年吧,我去参加中国女记者协会会议,许多老师拉着我的手说她们的生活很孤独,每天看《新闻联播》,日子长了就把我当成了她们的朋友,隔几天不见特别想。这番话很温暖,让我感动了好一段日子。
  
  蓝:我来采访你之前,我的一位女同事跟我大谈了一通她对你在镜头前的感受,说你长得端庄又大气,具有泱泱大国的播音员气质,既不苟言笑又不故作深沉。播音结束时,总是露出一丝浅笑,挺甜的,两个米粒式的小酒窝透着亲切、平和,很有女人味,让人觉得你是在与观众交流。
  
  李:
怎么说呢,其实,我现在的一些特点恰恰是我刚步入播音行业的缺点。比如我的国字脸,大眼睛、大嘴巴。那时的播音员大多是声音宏亮,瓜子脸、樱桃小嘴,整个人要长得秀气,才有观众缘。而我的外在形象简直与“时尚”完全相悖。第一次播音下来,听到的大多是非议,那时我觉得很委屈,对自己也不够自信,甚至想干脆调电台去算了,省得整天被人指指戳戳的。现在倒好,很多电视台招播音员时竟以我为“样板”和“标准”了。人的外表是不可改变的,关键还是要练内功。
  
  蓝:观众都觉得新闻播音员这个职业挺神秘的,作为新闻播音组的组长,能讲讲你们的工作吗?
  
  李:
我就愿意谈组里的事情。我们播音组有14位播音员和6位实习生,担负着中央电视台第一套11次滚动新闻的播出任务。早间新闻播出时间:6点、7点、8点,要求播音员凌晨1点到岗;晚间7点《新闻联播》,要求播音员下午4点半到岗;晚间9点《现在播报》则要求播音员下午5点半到岗;晚间10点、12点的滚动新闻播出,要求播音员晚6点30分到岗。从这一天24小时的滚动新闻播出表中,不难看出我们工作量的繁重和艰巨。同时,工作性质又要求我们每一位播音员在岗位上必须精神饱满,全神贯注地向全国人民传递着党中央的声音,讲述着祖国各条战线的成就,播报着国内国际的大事。说起我们这个集体,真是让我好自豪、好感动。在外人眼里,中央电视台的播音员每天亮相荧屏,风光与荣耀集一身。其实,我们的工作很平凡、很辛苦,也很重要。
  
  
播音员要学会隐退自我

  
  蓝:那你认为播音员的内功是该怎样练呢?
  
  李:
首先要隐退自我。播音时应时时处处注意内容与形式的统一,不要有表演欲。有的播音员每次播音前总想着今儿该换哪件衣服,化什么样的妆,这样就会分散注意力,影响播音质量。有一阵子,播音员时髦戴耳环呀,项链什么的。有的观众就来电话问,某某播音员的耳环或项链挺漂亮的,在哪儿买的。她不是在看播音,而是在看那个人。这就干扰了观众收看节目的注意力。有喧宾夺主之嫌了。后来播音员就都不戴那些零碎了,顶多戴个胸针起个装饰作用。再有就是要自然、生动、明局面。比如说我有一个漂亮的同学,总想着眼神该怎样,语气该怎样,刚开始观众很喜欢他,后来就觉出他太做作,不像是在播音,而更像是在演戏。播音与演戏不同,演员一般几个月才露次面,播音员每天都要与观众“不见不散”,观众第一次可能是看你模样如何,第二次第三次就要看你的播音风格是否得体了。只有自然、生动、明局面,观众才会从心里慢慢地接受你。最后一点是要有自己的特点,这非常重要。前些天,我回北广给播音系的同学讲课,发现许多男同学播音时模仿罗京的鼻音,让我觉得很可笑。每个人的声音条件不同,声线粗细也不同,罗京的中音很厚,略带鼻音可能很好听,这不是谁想模仿就能模仿出来的。
  
  蓝:都说《新闻联播》的播音员不好当,观众对你们的要求一定很高吧。
   
  李:
是的。播音组每天都能收到大量的观众来信,说什么的都有。比如有观众反映我在播音时,推纸的动作比较大,有时还能看见我的手,这些细节我自己没注意过,渐渐地我就改了。
  
  蓝:成为名人后,听到的褒奖越来越多,而批评的声音就显得更加弥足珍贵了。这是一个普遍的现象。
  
  李:
对。但一个清醒的人会时常提醒自己,别干飘飘然的蠢事。十几年来,我一直坚持看《新闻联播》的当天重播,过去是二台,现在是三台,除了特殊情况,从未间断过。有一次,下班后我和同事去开座谈会,半道我总看表,同事问,有什么事吗?我说我想赶回去看重播。看重播更能有效地把握语速,掌握节奏,这对我的业务提高很有帮助。正像你所说的,成名后,周围人一般不会替你指出毛病,我只能自己跟自己“鸡蛋里挑骨头”。有时出国,回来后马上找报纸了解媒体的报道,尤其是国际上的风云变幻,不然就接不上“碴”。
  
  蓝:说到这儿,我想到观众在电视上常见到你陪同国家领导人到国外出访,或站在机场上或站在绿草如茵的草坪上,很风光的样子。但作为你的准同行,我觉得这风光的背后一定是甘苦自知的。
  
  李:
就拿上一次出访来说吧。我们在塔吉克斯坦举行的上海五国第五次首脑会晤做报道。那儿的中午气温高达42度,白天,领导人要到烈士墓敬献花圈,随行的记者先到,一站就是四五个小时,特晒。晚上回到宾馆,连电扇和水都没有,夜里两点半?此地与北京时差为三小时?还要把新闻往北京的《早间新闻》传送。时差加上气温高,夜间传送完了回到房间几乎无法入睡。作为播音员又不能感冒,感冒了嗓子会哑,就会影响工作。第二天起床后我的脸都是肿的。回北京后,就是想洗个澡,然后蒙头大睡一觉。
  
  蓝:通常播《新闻联播》你们是几点进播音室,大概的程序是怎样的?
  
  李:
四点半到组里,化妆、定发型,然后准备播六点钟的滚动新闻,六点五十分才能看到《新闻联播》的文字稿,很紧张,要求播音员要有准确的理解力。
  
  蓝:那么,化妆、服装搭配和定发型是自己做,还是配有专业人员呢?
  
  李:
以前这些全由自己完成,妆化得轻重全凭自己的手艺,直到1999年初,台里请来了专业人员。以前播音员的置装费是每年800元,1997年在台领导的关注下,改为一万元。所以以前我们播音员买服装都是选平时能穿出去的,又能出像的,得兼顾着来。现在好了,出像装就是出像装,和平时穿的衣服绝对不一样。
  
  
和儿子在礼堂前踢足球

  
  21点10分,李瑞英接了个电话,“我儿子来的,我给他送点东西,一会儿就回去。”?
  
  蓝:你儿子多大了。
  
  李:
8岁。正是七八岁狗都嫌的年龄。特淘气,挺好玩的。儿子嘛,就要淘气点。他刚才跟我要盒饭来了,就说台里的盒饭好吃。今天出来时,我穿了件淡蓝花色的连衣裙,我儿子说,你一会儿要照相,还是穿那件橙红色的去吧,橙红色的“中上”。我就穿了。我儿子评价我穿着的标准是“中上”或“中下”。
  
  蓝:你这么忙,跟儿子在一起的时间挺少吧?
  
  李:
嗯。但周末肯定要抽出一天的时间跟他在一起,或去自然博物馆、科技馆,或郊外。我儿子很懂事,对我的表现挺满意。我儿子爱玩足球,前几年他小,大孩子都不爱带他玩,我就领他在院里的礼堂前踢足球,我就当锻炼身体了。后来,一些大孩子也跟着玩,我就给他们当裁判。院里大妈都说我是孩子王。
  
  
采访札记

  
  尽管经过半个月的电话“追踪”,这次采访才得以成行,但两个小时的聊天还是令人愉快的。这也许就是人们常说的“苦尽甘来”吧。我喜欢这种感觉。“没什么可说”的李瑞英在采访过程中,简直就是滔滔不绝,语速快得让我都无从下笔。所以,李瑞英说自己是个颇情绪化的人,我信。
  
  那天的采访约在晚上8点。李瑞英几乎是分秒不差地出现在大厅里。“这就是播音员的工作作风。”我对同行的同事说。本来我想在采访结束前,刺刺让我吃尽“苦头”的她,可直到我写这篇札记时才想起自己那天还有这么个念头。
  
  (摘自《名嘴开口——与著名节目主持人聊天》,当代世界出版社2002年3月版,定价:20.00元。社址:北京复兴路4号,邮编:100860)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