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今日古巴

2003-08-10 11:37:00 来源:书摘 亓克君 我有话说

本文摘自《极地跨越——北美洲篇》一书,该书为中央电视台“极地跨越”大型活动的记录,由中国旅游出版社于2003年6月出版。
  
  

今日古巴

  
  古巴革命胜利之后,美国人直到现在也没有一天解除对古巴的封锁。古巴的经济一直处于困难的状态。·苏联解体以后, 古巴的产品损失了80%的国际市场,国民经济下降了35%,古巴经济遭受了严重的打击。20世纪90年代初的古巴,不管是电力、化肥,还是日常供应产品,都面临着很大的缺口。古巴政府因此宣布进入了特殊时期。
  
  尽管上班的人一天只有一个面包。古巴人坚强地面对一切困难。到?995年,古巴经济开始有了恢复性的发展。我们走在古巴的乡村,很多老百姓见到我们都非常想了解中国改革开放后的情况。
  
  我们拜访了一个普通的古巴家庭。
  
  已经退休的女主人退休之前是古巴一个渔业协会的会计,她的丈夫是一名电机师。房子非常宽大,而女主人的生活,看上去简朴而舒适。这所房子在革命前属于当地一户有钱人,革命后收归国有后,分配给了现在的女主人。她今年57岁,身体还算健康。她的家中还有一个小小的工作室,她丈夫常把工作带回家来。
  
  这是一个典型的普通家庭。我们冒昧地问了一下她的收入情况,她很大方地告诉我们,她和丈夫挣的一样多,折合成美元,每人每月12美元。她说他们挣的钱虽然不多,但因为古巴有食品补贴,所以还够用。不过,他们还是觉得工资少了点,好在她的丈夫是一位很好的电机师,他们自己开了一个小店,替人修一些小电器。她说,丈夫业余时间修电器挣的钱,比他自己的工资还要高。
  
  今天古巴的食品还是实行配给制,政府发的一个小本子,规定着每个人食品补贴的份额。食品补贴是定量的,分有不同等级,2岁以下是一个等级,2岁到5岁,7岁到13岁,又分别是一个等级;而她属于14岁到64岁这个等级。她每个月可以领到的食物包括价值六英镑的大米,两镑的黄油,三镑的糖,还有咖啡,但只能领一盎司等等。女主人抱怨咖啡少了点,因为古巴人的生活离不开咖啡。除此之外,他们还可以领取一些生活必需品,比如每个月可以领三包味道比较重的香烟和一包味道比较淡的香烟,还有一大包火柴,一块洗衣皂和一块洗浴皂。不过,小孩子们都很幸福。7岁以前,每个孩子可以有一份牛奶和果酱。
  
  女主人所在的街区,位于哈瓦那旧城的中心,在狭窄而又古老的街道中,我们可以看到一些食品供应站。居民们在这里凭本领取自己所需要的食品。这种景象,使我们这些远道而来的中国人感到既熟悉而又遥远,仿佛时光一下子倒流了20多年。
  
  
关塔那摩

  
  至今美国仍在古巴岛上留有一处海军基地,它位于古巴东部的关塔那摩。
  
  这个美军基地的形成,可以追述到19世纪末,古巴人民进行的30年独立斗争。正当古巴人民快要取得胜利的时候,美国发动了 “美西战争”,趁其得胜之势控制了古巴、波多黎各和菲律宾等国家。关塔那摩基地,就是当时的古巴政府被迫租给美国的,这个条约没有期限,而只是规定日后归还时,必须由双方同意,而美军似乎是永远都不会同意的。
  
  在离基地不远的地方,我们遇到了一个边防站,在这里进行登记检查,这可能是古巴岛上惟一一个陆上边防检查站。这里禁止拍照。
  
  我们的汽车穿过一片荒芜的山地,来到一个位于山顶上的嘹望台,嘹望台的对面就是关塔那摩美国海军基地。出乎意料的是这里不仅可以随意拍摄,而且还可以使用嘹望台上设置的望远镜。在不远的地方,我们还看到一间餐馆。三年前,这个古巴军方的嘹望哨就开始对外开放,以吸引更多的游人到关塔那摩。年轻的餐馆侍者弗兰克已经在这里工作了两年,同时兼职为游人们介绍这个军事基地的情况。
  
  这里可以看到两条公路,比较靠近我们的这条,是古巴这方面的边界,远的那条是美国方面的边界,中间是一条缓冲带。美军基地,扼守在关塔那摩湾的要害,但是古巴的船,现在依然可以从一条国际水道进出。弗兰克告诉我们,美军这个地方作为海军基地,是因为这个地方是天然的咽喉要地,占领这一地区,可以直接控制整个加勒比海,美军对格拉纳达、巴拿马和海地的干涉,都是从这里启动的。
  
  关塔那摩海军基地总面积为1167平方公里,占据了关塔那摩湾的出海口,军港水深17米,可以同时停靠40艘军舰,包括最大型的航空母舰。这个平时驻扎着7000美军士兵和家属的基地,实际上就是一个小城镇,里面有学校、医院、高尔夫球场和游艇俱乐部。此外还包括一个监狱,据说,这里曾经关押过科索沃战争中的战俘,如今几十名基地组织的恐怖分子也囚禁在这里。看似平静的关塔那摩基地,其实是美国世界战略的晴雨表。
  
  弗兰克说,它就像眼中钉肉中刺一样,时刻刺激著古巴人,因为这里本来是古巴的领土。”不过,后来我们也想通了,认为这实际上也给古巴旅游带来了一定好处,因为旅游给古巴捉供了更多的工作机会。但是我宁可不要这个工作机会,也希望美国人走开。”
  
  
在古巴的华人

  
  古巴是西半球第一个与中国建交的国家。1960年9月,在哈瓦那的革命广场,一场有百万人参加的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上做出了这个决定。
  
  这次大会要通过《哈瓦那宣言》,菲德尔·卡斯特罗在宣读宣言时突然问人们,你们同意不同意同中华人民共和国建交,和台湾蒋介石集团断绝关系。听了卡斯特罗的话,全场欢呼起来了,人们把手绢、帽子都扔向天空,不约而同地喊道“SI”,即同意的意思。卡斯特罗说:“通过了”,然后,他继续宣读了这个宣言。宣言共10条,其中有一条就是表示愿意同中国建交,这成了中古外交史上的一段佳话。
  
  现在中古两国的合作越来越广泛。中国在古巴有很多合作项目和合资公司,包括新田公司在那儿种大米,上海人种大棚蔬菜等等。中国的家电企业像吹风机、电风扇,还有自行车,在古巴都设有工厂。现在两国贸易往来的船只也越来越多。我们在哈瓦那港进行采访的时候,就刚巧遇到了一艘通过那里的中国货轮。
  
  来到监控台上。在这儿即使不用望远镜,也可以把每一艘进港的船看得清清楚楚。工作人员告诉我们,今天早晨9点50分的时候,驶进了一艘中国船——嘉兴号。
  
  “看看那艘船,挂的是不是咱们国家的国旗?哎呀,真是!”我们看到了嘉兴号飘扬的五星红旗,兴奋的同时又感到自豪。
  
  导航员告诉我们,入港船只悬挂国旗是哈瓦那港的一种传统,是哈瓦那港对船方和该国表示的一种敬意。这里的工作人员拿出一面硕大的五星红旗,告诉我们,这面中国国旗显得比较旧,是因为中国船来得比较多,每个月至少会有两三艘从中国运来大米,从这儿运回白糖的中国船。
  
  在哈瓦那的街头,中国人很多。我国新华社前驻古巴记者庞炳庵先生说,他1959年到古巴时,古巴还没和我国建交,他们第一次在那里见到中国人时感到非常吃惊。然而更让他们想不到的是,第二天他们在哈瓦那老城竟发现一个华人的世界,那里到处都是华人,而且还有中国的饭店、杂货铺、水果店,以及各种各样的商店,甚至还有中药铺。据了解,这些华人是在19世纪中叶到古巴去的华工的后代。
  
  当初华工主要是从事种甘蔗和蔗糖的生产工作。据资料统计,当时有近20万中国人来到古巴。他们大都是上当受骗去的,先是被蛇头骗到澳门、香港,马上就失去了自由,被逼在合同上按上自己的手印。合同里规定他们8年没有人身自由,而在8年的时间里主要是在甘蔗地里砍甘蔗。
  
  如今,华人早巳摆脱痛苦的命运,他们的后代在古巴各个行业都有很出色的表现。
  
  被卡斯特罗亲手授予将军军衔的邵黄将军,就是一位华人。邵黄将军的父母都是广东增城人,他的祖辈1895年来到古巴。
  
  在哈瓦那的郊区,我们拜见了邵黄将军。邵黄将军虽然并不生长在中国,但是他对中国却怀有深厚的感情。他在革命战争期间,曾与卡斯特罗兄弟以及切·格瓦拉等革命者一起共度艰难岁月。现在他除了任古巴物资储备局的局长外,还兼任古中友协主席。
  
  邵黄从16岁起就参加了古巴的革命运动。他告诉我们,无论是在古巴反对西班牙殖民统治的独立战争中,还是在古巴争取国家解放的革命战争中,中国人都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邵黄还告诉我们,在古巴独立革命战争的后半期,许多在古巴的华人后代投身到革命的洪流中,他们中的许多人后来成为优秀的土兵和指挥官,直至被授予将军军衔,他们中有古斯塔夫·蔡将军、阿曼多·崔将军。最后一个是邵黄。
  
  在哈瓦那旧城区,有一座纪念为古巴独立而牺牲的中国人的纪念碑,墓碑上用西班牙文镌刻着这样一句话,
  
  “在独立战争中,没有一个中国人是叛徒,也没有一个中国人是逃兵。”
  
  这两句话,是马蒂的战友冈萨雷斯1892年在他的一本叫做《中国人和古巴的独立》的书里写下的,他用这两句话来结束他的书。他说,“如果有一天,要在古巴建立一个纪念为古巴独立而牺牲的中国革命烈士纪念碑,就应该刻上这两句话。”
  
  现在邵黄将军更为关心的是他在古巴全国倡导的城市菜地工程的建设,在采访中,他带我们走上他的阳台,参观他的城市莱地实验田。
  
  邵黄将军的这个阳台富有历史意义,1997年劳尔·卡斯特罗中国访问回来后,随即上了这个阳台,参观了邵黄将军的城市菜地,现场肯定了他的社会主义性质和做法。从那以后,他的城市菜地工程遍及全古巴。在城市菜地工程上,邵黄将军很注意加强与中国的合作。在他的绿油油的菜地里,我们还遇见来古巴支援城市菜地工程的一家上海公司的农业技术人员。
  
  邵黄说,中国技术人员给我们提供很多种植经验。他们用中国的体制及中国的经验和技术来工作。目前,我们同中国的合作在进一步扩大,不光是种植,还有种子的培育,我们的国家认为这是中国和古巴之间的最好的合作项目,现在我们应该向这个中国公司和上海市政府祝贺。
  
  邵黄将军在古巴推行他的城市菜地工程,使我们自然而然地想到20世纪80年代的中国,虽然每一次的改革都会历尽艰辛,但任何一次努力,最终都会出现成效。在邵黄将军的城市菜地旁边,我们就看到附近一批一批的古巴居民前来购买新鲜的蔬菜。
  
  华人,在绘画诗歌方面给古巴也带来了影响。在古巴的画家中,有一位著名的华裔女画家佛罗拉·冯。她的油画作品不仅闻名于古巴,而且还驰名欧美。不论是在尼加拉瓜的拉美博物馆,还是在我国的人民大会堂:不论是在巴黎的自由基金会,还是在韩国现代艺术馆,都收藏有佛罗拉·冯的作品。她的油画融合了东西方的文化,以丰富的想像和鲜明的色彩而闻名于世。
  
  佛罗拉·冯出生在古巴东部,她的父亲是一个地地道道的广东人,来自台山县的南部,在20世纪20年代后半期,取道美国力口利福尼亚州到古巴定居的。佛罗拉·冯说:“我很喜欢中国的陶瓷,这一点是受父亲的影响,这些瓷器总是能让我想起中国来。”
  
  以油画为主的佛罗拉·冯的作品,题材主要是古巴禾口加勒比海地区的自然景观,欣赏她的作品,我们首先感受到的是强烈的热带气息,随后是古老的东方神韵,在她的画中,经常可以看到许多中国汉字隐藏在其中。
  
  我们了解到,因为古巴同中国往来频繁,现在古巴特别重视汉语学习,他们邀请中国汉语教师到这里办班,很多人报名参加学习。此外,太极拳、体育、舞狮子在古巴的影响也很大。总之,古巴吸取中国的文化,而且中国文化也融入到古巴文化当中。
  
  今天,在古巴的华人还在续写着两国友谊的历史长卷,我们相信,中古之间的友谊将永远流传。
  
  (摘自《极地跨越——北美洲篇》,中国旅游出版社2003年6月版,定价:30.00元。社址:北京建国门内大街甲9号,邮编:100005)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