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高科技 窥视着人们的私生活

2003-08-10 11:36:00 来源:书摘 菲奥那·哈维 吉尔贝·夏尔 我有话说

新技术助人安度晚年

  
  当慈善会的工人们来到莫里·威廉姆斯的家,准备为她安装新的“高级链接”技术时,他们发现,这个84岁的老人正攀在一棵树上。她解释说,树枝过于纷乱,她在进行修剪。
  
  不是所有84岁的老人都能像威廉姆斯女士那样神气活现,但是,即使是他们,也会发现高科技正以难以预料的方式不断改善着自己生活的质量。对于新技术的爱好经常被认为是年轻人的特权,事实上,从智能屋到机器人宠物,新的技术越来越适用于老年人了。
  
  威廉姆斯女士那天接受的新技术,是在家里安装一个系统,当一个人瘫倒的时候,这一系统能起到监视的作用,它使用可视照相机网络系统跟踪一个人的动向。
  
  健康与医疗科学的进步意味着我们能比过去活得更长久。单单在欧洲,根据经济合作发展组织的预测,65岁以上老人的数字将从1995年的5700万提升到2025年的8100万。目前,有许多种新科技在改变着人们的晚年生活———
  
  一个智能屋正在英格兰的格洛斯特接受测试。安装在房子周围的传感器传回的信息使一个中央电脑能够控制各种家庭设备。例如,床垫上的传感器能够探测是否有个人正在床上睡觉。如果人在晚上起床,电脑会打开电灯。浴缸里的水也不再会溢出来,因为当浴缸放满水时传感器会探测到。
  
  许多通信公司正在开发用途更广泛的类似智能屋,日本市场已经感到对这项技术的迫切需要。到2020年,1/5的日本人将超过65岁,到2050年,将会有1/3的日本人超过65岁。在日本,随着松下公司的eH,房屋在东京品川区的多媒体中心的开放,松下公司已经在这项技术上取得了领先的地位。
  
  松下公司的房屋突出了室内网络,使人能够通过因特网不断地得到服务。它包括一个“可视房门电话”,居住者在让拜访者进入前能先确认他们,还有一个电子健康监测系统,使人们能够自我评估并且与外面的医疗专家取得联系,从而获得远程医疗服务。
  
  早老性痴呆症患者很容易四处乱走,无法找到回家的路。如果他们带有一个配有全球定位系统技术的移动设备,亲戚或照料者就能够跟踪他们的动向,在他们走得太远时引起警惕。一个由美国政府经营的卫星网络组成了这一系统。
  
  在各种小器件和监视器之中,未来的老人甚至会发现,正是以机器人形式存在的非人类助手,成了他们晚年最好的伴侣。
  
  不久前,斯塔福德郡大学复原机器人技术中心的小组因为他们的弗莱克斯波特(FIexibot)而获得了欧盟基金会250万英镑的赞助。这个机器人是由那些相联的外表奇形怪状的圆柱形设备组成,圆柱形的末尾配有一个握紧的爪子,而发动机则在它的身体内部。它是专门为残疾人设计的,因为它可以像毛虫一样自由移动,可以安装在墙上、天花板上以及地板上——只需有一个经特殊设计的入口。
  
  弗莱克斯波特能够自动调节它的长度并且通过编程可以到达人们想要去的地方。当它把自己固定在物体表面上时,它利用自己灵活的手臂来完成任务,例如用真空吸尘器打扫、洗衣服或者甚至是替人刮脸。这给轮椅使用者带来了很大的便利。
  
  机器人除了作为一双可供使用的手外还可以作为护卫或是伙伴。像索尼公司的艾伯(Albo)这样的机器人宠物在日本很受欢迎,并且有着比玩具更巨大的市场潜力。这些宠物能够阅读有声电子邮件或者由电子传送而来的新闻,还能够记录下发送给其他人的信息。
  
  通过编程,这些宠物能跟在人的后面提醒他们去吃药,在主人遇到麻烦时呼唤帮助。它们的好处就是能像宠物那样待人友好,以及它们的可移动性,人们发现,它们不像电脑屏幕那样令人厌烦。
  
  让老人享用新技术的最大好处,在于可以减少护理人员和社会服务。例如,格洛斯特的智能屋发明者们做过计算,运用他们的技术,使痴呆病患者待在自己的家里,一年可以为英国节约10亿英镑。
  
  老人们自己也很清楚新技术的好处。但威廉姆斯女士的观点也许更能代表老人们的心愿,她说:“应该尽可能保持独立自主——这才是最重要的。”
  
  
几近透明的生存环境

  
  前不久在美国,有些家长惊愕地发现,他们的孩子在用芭比娃娃的制造商——马泰尔公司(Mattel)大力推销的一种教育光驱“狡兔”玩游戏时,受到了监视。一种隐藏在软件中的名叫“广播”的程序一直在记录孩子对这种游戏的玩法,并在电脑上网时悄悄地把数据传向马泰尔公司的服务器。该公司因此而拥有一个涉及千家万户的数据库,这些数据总是当天加以调整。这种做法被人揭露后,激起了美国家长们的一片愤怒的抗议声。马泰尔公司最终不得不宣布撤消监视装置。
  
  2000年4月,法国尼斯的学生差一点也成了电脑监控的对象。事情的起因,是那儿的让一罗斯唐公立中学决定用一种指纹辨认系统来控制人员进入餐厅。因此,在餐厅门口必须安装一个触觉传感器,每位用膳学生将通过预先存入该校电脑中的指纹来加以辨别,借此可让那些想来揩油的人望而却步。后来,由于国家信息与自由委员会的干预,该校负责人才放弃了自己的“绝招”。
  
  事实上,在日常生活的各个领域,新技术使得对个人搞侦探活动变得很平常。私生活与保密性的界线,随着那些记录我们一举一动的电脑、手机、监视摄像机和电子卡的入侵,似乎日益淡化,变得越来越模糊了。信息产业的巨头之一、太阳微系统公司的总经理斯科特·麦克尼利断言:”必须承认这一事实·私生活已不复存在。”从今以后,我们在那些无所不在的监控下,仿佛已生活在玻璃房里了。
  
  这是在我们不知不觉中建立起来的一种隐性机制,因为我们在接受新技术带来的各种好处矛口舒适的同时,其实也放弃了我们的一部分“主权”和私生活。用银行卡付款固然十分方便,但我们付出的代价却是甘愿在进入餐厅、旅馆、超市或者高速公路入口时,看到自己被摄像机摄录下来。有些操作机构在寄回一份有关我们的爱好、行为的详细调查表时,才会”提供”电子邮件的免费服务。为了防盗,我们让监控摄像机安装在大楼里的同时,也向搞间谍活动的图谋者敞开了大门。
  
  一种新的能将手机联接到互联网上去的Wap电话总机,将使一位商人能在你经过其商店门口时向你发送某些信息。一些所谓的“智能”磁带录像机即将在市场上露面,它们将可以录30小时的广播节目,根据需要可消除那些插播的广告,并能组成个性化的节目。比如,——种名叫TIVo的样机通过观察其物主的习惯,编制出他的心理图,然后就可向他推荐会使他感兴趣的广播节目。
  
  那些最普通的东西也具有侦探的能力·由“豪华电器公司”研制出来的屏蔽冰箱,能记住它里面存放的食品名单,当你的牛奶或果酱快要吃完时,它会告诉你。当你的酒喝得过量了或者黄油吃得太多了的时候,它甚至能向你发出警告……今天,对个人自由的威胁来自于各个方面,比如超市、在线书店和企业的销售部门等等。
  
  我们是否注定要生活在一个透明的社会里?私生活是否必定要融化在技术中7米兰·昆德拉在其小说《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中写道:”在一个不尊重我们在私下和在公开场合表现有所不同的社会里,自由是不可能的。那些极权社会迫使公民生活在没有遮帘的玻璃房里,否定人们具有个性,从而把人变成了物。”这是未来精神分析学家将要研究的问题。
  
  今天,所有瞒着我们而收集和保存的信息,可能会脱离它们的背景而被人利用。谁能向我们保证,在某个论坛讲过的,或通过电子邮件发出的一个笑话或一种无足轻重的想法,不会在若干年后被人曲解,并在一桩离婚案中用作对自己不利的证词,或被一位未来的雇主用来整人呢?一位哈佛大学神学院院长就有过这方面的痛苦经历:该大学的几个职员来他住所修理电脑时发现,他曾在家里查阅过一些色情网站,于是,他不得不提出辞职。
  
  过去很难获得的一些信息,现在只要在互联网上一点鼠标就可以找到。因此,许多由法院宣布的司法裁定,通过律师们使用的司法数据库,可以在线查到。这些数据库把数千个案例编成目录,其中不管是刑事案件还是普通的民事纠纷,受审人与被传唤到庭者的名字往往是未经筛选就编了进去。在美国,几乎所有的政府部门都与互联网相连接,任何内行的网络爱好者都可轻易地查阅户籍、驾驶证或者纳税目录。有一家数字出版公司推出了一种名叫“网络侦探”的软件,这种软件能将上网者引向社会保险公司、联邦调查局、信贷机构或犯罪记录档案室的数据库,上网者可据此了解朋友、邻居、雇员甚至老板的情况。
  
  盗用某些一般人接触不到的数据库,其可能会造成的后果,实在令人担忧。譬如,法国警方所使用的名叫 “对已查明的违法行为的处理系统”的数据库,保存着各种司法调查的案卷(从形形色色的犯罪到普通的违章违法),于今已登记了近五百万份诉讼案卷和六百万桩违法事件,不仅有涉案人员的姓名,而且还有受害者普通证人的姓名。这个颇有争议的数据库是,由法国前内政部长夏尔·帕斯卡在?994年“作为试验”而创建的,并被说成是“使治安现代化的必不可少的工具”,它的建立在1998年得到了全国信息与自由委员会的正式同意。然而,这个数据库使那些捍卫私生活的人感到愤慨。全国律师理事会(代表法国律师)在一份通告中,称其”同有关犯罪记录、平反、赦免的法律规定相违背”。有人提出了一个极易引起众人担心的问题:“人们在建立数据库时,从未向
  自己提出能保存多久的问题,而电脑的储存能力却在不断提高。”
  
  还能不能对我们个人的空间不断受到侵犯进行自卫呢?目前有人提出 “有两种斗争手段,技术与政策。”人们开始看到,出现了某些诸女口能在网上掩盖其电子痕迹的“小甜饼杀手”程序,一种能在我们的电子信箱里消除垃圾广告的名叫“antI-spam”的软件,某些能用来匿名在网上冲浪的系统,某些能扰乱通讯的隐性软件,等等。
  
  美国斯坦福大学法学教授玛格丽特一珍妮·雷丁的看法代表了另一种观点,玛格丽特断言,“有一点是肯定的能够捍卫自己私生活的,是那些最有教养、最有办法的、幸运的少数人。”西方已有了一种表达这种富人和穷人间的区别的提法,即·“数字鸿沟”。
  
  (摘自《国外社会科学文摘》)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