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他们都是上个世纪的中国留学生

2003-08-10 11:36:00 来源:书摘 我有话说

宋健在《百年接力留学潮》一文中写道,中国改革开放所取得的成就毫无保留地证明了系统学中一个普适定律:只有在一个对外开放的系统中,通过与外界交换物质、能量、信息、人才,才能聚集和增大有效的发展动力,获取有用的信息,才能使系统迅速、稳健地发展成长。相反,在一个封闭的系统中无序性只能不断增长。观近世各国之发展历程,无一例外。
  
  回顾20世纪,革命、改革和开放是决定中国命运的主题。它们相辅相成,相得益彰。没有革命性的社会改造,中国仍会是封建社会;没有民族独立的开放,那是殖民地;没有开放的改革仍然是愚昧落后的闭门自守。20世纪历代留学生回国后对中国的革命、改革、工业、科学技术和其他事业的建立都产生了根本性的影响,当是有目共睹的史实。请验证下列历史记录。
  
  清末人们急切地学日本。数万人涌向日本留学,成为孙中山发起同盟会的骨干,促成了辛亥革命的爆发,结束了长达2000多年的封建统治。
  
  中国共产党1921年7月召开成立大会,出席代表12人中有8人是归国留学生,占三分之二。
  
  孙中山当选为临时大总统,于1912年1月3日组建南京临时政府,核心成员12人中有8人是归国学者,占三分之二。
  
  1923年10月孙中山改组国民党,临时中央执行委员和候补执行委员共15人中留学归国者13人,占87%。
  
  中华人民共和国?0位开国元帅中有6位在国外留学或工作过。
  
  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届中央人民政府主席、副主席和政府委员共63人,在国外留学或工作过的42人,占三分之二。
  
  中国教育会于1902年成立于上海。由蔡元培、吴稚晖、章炳麟(1869—1936,1899、1906年留日)、马君武(1881”?940,?901年留学日本)等人发起。
  
  20世纪初大批留学生归国,于1913年在北京成立“欧美同学会”,共同寻求救国拯民、发展中国科学技术事业的道路。该组织至今仍然显示出勃勃生机。
  
  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以“联络同志共图中国科学之发达”为宗旨,以推进科学的传播和研究等多项事务为任务的“中国科学社”于1914年6月由留美学生发起,在美国绮色佳(,thaca)成立。社长任鸿隽(1886—1966,化学),书记赵元任(1892-1982,语言学), 会计胡明复(1891”1927,数学),编辑部长杨杏佛(1893—1933,矿冶):董事会成员由任鸿隽、赵元任、胡明复、秉志(1886-1965,生物学)、周仁(1892-1973,陶瓷)五人组成。1915年在上海出版中国历史上第一期《科学》杂志。
  
  中国农学会于1917年在上海成立, 由丁颖(1888—1964,东京帝国大学毕业)、邹秉文(1893-1985,1915年美国康奈尔大学毕业)、蔡邦华(1902-1983,日本鹿尔岛农学校、德国柏林大学毕业)等发起。
  
  中国地质学会于?922年成立,由丁文江(1887~1936,?906年留英)、章鸿钊(1887-?951,日本京都大学、东京帝国大学)、翁文灏(1889~1971,留学比利时)和袁复礼(?8931987,美哥伦比亚大学)等人发起。
  
  中国数学会1935年成立于上海。董事会、理事会与评议会主要成员有,胡敦复(1886-1978,美哈佛)、冯祖荀(1880-1940, 日本)、姜立夫(1890—1978,美哈佛)、能庆来(1893—1969,法国)、陈建功(1893~1971,留日、美)、苏步青(?902-2003,日本帝国大学)、江泽涵(1902—,美哈佛)、钱宝琮(1892—1974,英国)等。
  
  中国天文学会1922年建立于北京,第一任会长高鲁(1877-1947,布鲁塞尔大学)、副会长秦汾(1882-?,美、英、德留学)。
  
  1928年南京政府建立中央研究院,首任院长蔡元培。1948年选举产生81位院土。数理组26人和生物组25人全为归国学者。人文组28人,除国学、中医、出版专业等5人外,都是归国学者。
  
  中国自己设计的第一座越江大桥——钱塘江大桥于?937年建成通车。总设计师茅以升(1896-1989,1921年留美)。他说“崎岖多于平坦,幸赖桥梁以渡。桥何名欤,曰:奋斗。”
  
  中国科学院于?950年成立。1955年首届学部委员共172名(不含哲学社会科学部),有?58位是归国学者,占92%。
  
  中国工程院于1994年成立,首批院士96人,留学专家46名,占48%。
  
  1999年8月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决定表彰为研制“两弹一星”做出突出贡献的科技专家并授予“两弹一星功勋奖章”。23名受奖者中27名是归国学者。
  
  (摘自《海外求学》2003年7期)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