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文化”这个话题,在经济界可是热闹了很有些年头!好像企业文化真成了一个筐,什么都可以往里装:由政工部门花点钱,请媒体,找名人,然后拍电视、搞活动、写文章,宣传企业形象,扩大企业知名度——这似乎就算是企业文化了!
对这样的企业文化我们并不陌生,岂止是不陌生,简直是见识得太多了。小靳庄曾以“诗歌文化”闻名于世,大邱庄的“暴发户文化”就更邪乎,结果都是转瞬即逝。或许还可以说正是这种所谓的“文化”毁了他们。
计划经济时代,工业战线曾产生了“鞍钢宪法”——即共和国的缔造者毛泽东在中共鞍山市委一个报告上的批示,提出了管理社会主义企业的原则。按理说,鞍钢是最有企业文化的了。农业战线则有影响深远的“大寨文化”……现在又如何呢?鞍钢和大寨都还在,大寨甚至比他们最出名的时候还更富裕,但过去的那种“大寨文化”却不复存在,大寨人甚至在竭力摆脱过去那种文化的阴影.以前造的田有六成已经还原为林草,从前以“先治坡,后治窝”和“战天斗地”为荣的农民有八成改行从事工商……
也许有人会说,企业要不断变革才有生命力,文化需经常推陈出新方可长久。那么,世界公认“可口可乐”代表着一种美国文化,可它100多年就是一个味道,这又该怎么解释,或许企业文化存在着品位问题,决定着企业文化生命力的长久或短暂?或许有些被我们口叫做企业文化的东西,其实并不真正算是文化。
看看历史就会明白,文化能够维系一个社会的稳定和发展。如中国的春秋时代孔子创立了儒家学说,石破天惊,引出了后来中国文化史上最活跃、最富创造力的百家争鸣的局面。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了大一统的秦汉文化,因此大汉王朝一下子就统治了八百年!再比如,唐代文化充实丰盈、生气勃勃,是封建时代的文化高峰。同时,唐代又是中国社会发展史上的一个鼎盛时期。同样,企业文化也能维系一个企业的稳定和发展的。
哈佛大学商学院,积数十年时间,对美国22个行业中的207家公司进行跟踪调查,得出的结论是:“第一,企业文化对企业的长期经营业绩具有重大的作用;第二,企业文化在下一个十年内,很可能成为决定企业兴衰的关键性因素。”参与这一研究的哈佛著名研究员约翰·科特进一步解释说:“只要你是成功者,你就会有一种企业文化,不管你是否想要。而没有企业文化的,是那些长期以来不断失败的公司。”
企业文化不是热热闹闹地做表面文章,搞一些贴上文化标签的形式。企业文化必须植根于企业员工共同的价值观,是共同遵循的目标、行为规则和思维方式的有机整合。我比较欣赏的一种定义是,企业文化分为物质的和精神的两个层面.“物质层面的企业文化只是表象,由一系列有形的文化因素构成,如企业标识,产品外观包装,广告宣传以及各种规章制度和行为规范。”而精神层面上的内容,才是企业文化的实质,是企业的灵魂所在。“它由各种无形的理念组成:企业全体职工共同拥有的价值观、经营哲学、企业精神、企业风气等。”
只要看看那些名牌公司,哪一家没有自己独特的企业文化?通用公司的“通”,强生制药的“强”……公司在走红的时候,强有力的企业文化是公司成功的根本动力;公司在处于困境的时候,企业文化会显示出绵长淳厚的动力,推动公司渡过难关。《五百强启示录》列举了一个很有意思的故事:欧洲老牌家电公司飞利浦,其企业文化的精髓是“让我们做得更好”。他们在推行全球战略之初,受阻于SONY的强大挑战,市场萎缩,举步维艰,眼看要出现“兵败如山倒”的颓势1但他们坚信“我们做得更好”,在困境中企业精神仍有着强大的凝聚力,公司上下紧密团结,共渡难关,显示了文化的强大号召力。到20世纪末,他们已升至全球500强的第9位。
所以,世界著名公司,都把创立和发展,自己独特的企业文化视为公司 “永恒的目标”。经过长期的尝试和摸索,自己的企业文化一旦形成,便成了企业的“传家宝”。世代相传,不断丰富,始终保持强劲的生命力。甚至让员工们对其有一种宗教般的崇敬。
中国的企业界也早巳认识到了这一点,近年来不是纷纷恢复过去曾经辉煌过的老字号、老品牌吗?其实就是想打文化的牌。因为老字号和老品牌传承了历史,有着厚重的文化积淀,可以弥补现代企业文化品质上的欠缺。但,只是靠沾“老”字的光恐怕还不够,何况大量的新企业无“老”可沾。
那么,为什么不想方设法地沾文化的光呢?如果说现在有许多企业和国际接轨有差距,在实力上还不能同一些国际大公司相比,但中国的文化和任何一个发达国家的文化相比,可没有这样的差距。甚至相反,中国文化滋养了外国的许多企业精神,比如日本、新加坡、韩国的一些企业,就从中国的儒学文化中汲取了 “和为贵”的精神,协调他们的劳资关系,甚至把《孙子兵法》用于管理。西方一些国家,正在借鉴中国古代“天人合一”、“参赞天地化育万物”哲学思想,以用于环境的改造……
总之,现代企业的竞争从根本上说是文化的竞争。不注重建立自己企业文化的公司,在生存和发展的竞争中必然会缺乏后劲,缺乏长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