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居始终是每一个平凡百姓的日常梦想。改革开放22年,中国人住出了各种模样,从开放时期的狼狈不堪、人挤人的居住到房改阶段个人货币购房观念的嬗变,再到当今的个性化居住阶段。我们遴选了33个关键词,它们沉淀着中国人在居住上的突飞猛进历程,在中国人的记忆里耳熟能详。
火柴盒:“火柴盒”式的所谓现代建筑是从苏联老大哥那里学来的,大多数城里人一直住到了20世纪末。在短缺经济的年代,美观的需求被实用性僭越。难以想像曾经建造出紫禁城和苏州园林的中国人能容忍自己在这样的建筑里一住几十年。
筒子楼:人行楼道变成了储藏间、厨房,人走过难以转身,小孩在楼道里踢皮球,男人们洗菜切菜,主妇们一边高声聊天一边炒菜。姜昆的相声以此为题材逗得国人笑中带泪。3年前拉开序幕的筒子楼改造工程被看成是改善教师住房待遇的一件实事,电视上不乏李岚清副总理带着高校领导视察高校宿舍建设的镜头,包括年轻的教工在内,人们已越来越感觉不到筒子楼的存在了。
“床”与“房”:用这两个词造出的最著名的句子是“宁要浦西一张床,不要浦东一套房”。“床”与“房”的关系在不同城市有不同的区位设定,在广州是河南河北(以珠江为界),在北京是环内环外 (以三环为界),中国人总是对市中心、繁华地青睐有加。20世纪80年代的上海,浦东还是一片荒滩,陆家嘴还是一个小渔村;十多年过去了,如果评选全国升值最快的地段,首选应该是浦东。
组合家具:从20世纪80年代过来的人都知道组合家具,当年组合家具风靡大江南北。电视柜、大衣柜、装饰柜、书柜合称“四大柜”,小伙子结婚没有组合家具是会被人耻笑的。随着居室的变大,当时流行的转角沙发成了老土的标志之一。
传统的家具业一般是以庄重严肃风格为主,讲究“万年牢”。年轻一代成为购房主力之后,更青睐多功能与轻便,如沙发床、折叠式衣柜等等;另一类就是个人风格浓厚的家具,如红遍北京、上海的“宜家”便是此类典范。
集资房:国家拿一点,集体拿一点,个人再拿一点,这就是所谓的集资分房,充满由计划向市场过渡的妥协色彩。不同的地域对于最后产权的归属有着不同的规定,体现了两极之间的偏向情况。
拆:旧房拆了建新房,房价也是新价钱了。农民建房猛过城里人,挂一块“华厦落成”的牌匾;城里人花钱请搬家公司“乔迁之喜”,旧房在身后夷为平地,再起来兴许是利润率更高的商用楼了。当不少城市认为破败的旧民居有碍观瞻时,广州市正试图恢复西关旧民居的风貌。
钉子户:每次拆迁都会出现的景象之一:总有一两家意志顽强的住户们在左邻右舍纷纷退却的当口却依然屹立不倒。他们大多是年龄超过60岁,居住史超过30年的长久住户,最大的愿望就是在老宅终此一生。最后结局也似乎都很一致:被城管部门说服过的下一代们带着他们哭哭啼啼的父母们离开老宅。
租房:不买车只打的,不买房只租房,这是现在年轻人最“in”的做法。房屋因其体积巨大与不易搬移成了老辈人最热衷的保值储值方式,现在却因其不随身与不轻便引起年轻人的公愤。他们嘲笑辛辛苦苦攒钱买房或者勒紧裤带供楼的工薪族们,花费庞大为自己买回了一只大钢筋水泥笼子。
防盗网:曾经是广州街景一大特色,它的主要功能除其名字宣示的之外就是:外街景难看,火灾时生路的自我断绝。十年前广州市政府下令老百姓安装防盗网,今年的新说法是家家都要拆。
不一定每个地方都有防盗网,但几乎每家每户都有防盗门。古代家门口虽有镇邪石狮,但几千年来人们一直习惯串门找乐子,现代人把防盗门请回了家。几年前走俏的铁制防盗门与铝合金防盗门已经不再是市场的主流了,现在有更多的人愿意去购买价格昂贵的不锈钢与铜制防盗门,除了防盗功能,也有虚少攀比的因素。
房改末班车:也称“最后的晚餐”,1998年3月朱?基总理郑重宣布“从今年下半年起停止福利分房”,这被许多无房人士称为“最后一次晚餐”,有幸吃到的当然欢天喜地,无缘吃到的只好黯然神伤。始于1980年,1998年由建设部住宅与房地产业司执行的中国房改,几乎每一步都牵动着亿万百姓的心。从取消福利分房到住房货币化,从建立住房公积金到开放二级市场,房改的每一个动作都在老百姓的期待之中,又都与他们的期望值有着不小的差距。
福利分房耗费了中国公务员上上下下无数的时间和精力,但公平总是相对的。所幸现在福利房不是惟一选择,而“晚餐”也仍然在丰富地供应着。
为分房而结婚:要爱情还是要房子?在七八十年代,这是两样不可兼得的东西。许多国家机关或者国营单位把婚否看成是取得排队分房资格的首要条件,与触手可及的房子相比,爱情也就不那么重要了。所以,征婚启示上,房子是男方重要的资本和女方选择的筹码。
为分房而结婚在1998年停止福利分房前达到高潮。但不久后有不少拿到房子的小两口,却没有急着入住,因为房子到手了,做夫妻的感觉却没有到位——如果要离,这房该算谁的。
商品房:商品房这个概念相对于公房而言,房屋这个最大的不动产终于成为商品,对旧有的传统公有制已不是小修小补可以形容。可以形容为我们认识的一大突破。从此楼市变成了和股市同样热的东西,无数人在这里胜者为王,败者为寇。
经济适用房:对于身处商品房时代的中低收入阶层,经济适用房简直是漫漫长夜里的平安福音。因为政策上的优惠,经济适用房比商品房价格通常要低50%。否则以北京和深圳的某些高档住宅每平方米10000元以上的价位,普通的工薪阶层攒一辈子钱可能只够买一间客厅或者卧室。1995年,上海率先启动经济适用房建设,其后广州、北京等地相继而动。
邻里关系:中国人的传统观念是“远亲不如近邻”。福利分房阶段,邻里邻外都是同事,连两口子拌嘴都要考虑一下社会影响。到了个人购房阶段,连对面住的是男是女都不知道,于是卡拉OK唱到深夜,在阳台上烤羊肉串浓烟滚滚,邻居打电话报火警的事也就见怪不怪了。
装修:装修不比购房便宜和省心,人们常说“装修一次,住上一世”。好容易买了房,再装修得土里土气,怎么着也对不起那支出的厚沓大钞。究竟是用实木地板还是强化复合地板,是铝合金门窗还是塑钢门窗,不仅仅取决于你的个人品味,也取决于你的财力。所以,“五星级”的豪华酒店式装修虽然气派,但不见得最“in”。
住宅产业:中国住宅产业拉动经济增长主要是靠资金(大约占60%~70%),靠科技拉动的只有10%,而国外成熟的住宅产业恰好与之相反。目前建设部有意组建二三个大型住宅产业集团,在政策、金融、信息、服务上给予支持,不知全国大大小小27000多家房地产企业中,哪几家能率选得到垂青?
按揭:就是住房贷款的一种方式。政府把它当作拉动内需与刺激经济增长的强心针,庶民百姓把它看成是告别蜗居的救命稻草。到今年4月上旬,四家国有商业银行中个人住房贷款做得最好的建设银行个人住房贷款余额刚刚突破1000个亿,这笔款项仅仅够260万户居民解决住房问题,想一想中国城镇居民共有1.5亿户。抵押物处理难,变现难;贷款费用高昂;个人住房贷款利率单一,看来中国的金融界还有相当长一段路要走。
公积金:住房公积金曾经被视为启动住房制度改革的“金钥匙”。但现在全国住房公积金使用率低于3%,只有大约10%的沉淀住房公积金用于住房建设和商品生产流通等高风险投资,再加上比商业银行贷款还要繁琐的公积金贷款手续,金钥匙不变色才怪呢。
豪宅:1992年的丽京花园是北京第一个别墅项目。此后3年,北京也像全国各地一样大兴“别墅热”。1994年达到了高峰期。那三年兴建的豪华别墅直到现在也没有卖完。
复式:复式住宅的出现,最大程度地满足了年轻一代们渴望隐私得到保护的想法。谁也不希望自己凌乱的睡房与隐秘的个人物品暴露于光天化日之下。复式住宅现在得到了时尚的SOHO一族的偏爱。楼下做办公室,楼上做卧室,物尽其用,两全其美。
住郊区:住郊区曾经被某些经济学家称为住宅产业的新趋势。这些专家大约在大学或者研究所里呆久了很少出门,只要他们在上下班高峰时走一走北京的三环路,就明白住郊区在中国是多么地不现实。
户型:三代或者四代同堂时代的城镇家庭,对于好房子的理解只有一个标准:宽敞。独生的一代渐渐长大了,单身贵族和丁克家庭在城市里比比皆是,最多两个人的环境对于房子的尺寸要求已没有那么迫切。更舒服、更人性化的住宅是最新的流行趋势,现在在京沪深穗卖得最好的都是小户型。
蓝印户口:外地人在上海购买价值超过多少万元的房子时,会自动获得上海市户口。不过这种户口上用的是蓝色钢印,区别于正宗上海土著的红色钢印。最自恋的上海人在这件事情上同样显示了他们一贯的排外性。今天几乎所有城市都对买楼的外地人捎带户口了。
欧陆风情:国内的房地产开发商不约而同地标榜“欧陆风情”,有些更是直标“北欧风情”,其实去过欧洲或者北欧的人都会明白这是挂羊头卖狗肉,没有一个房地产开发商愿意把自己的项目建成芬兰那样的尖顶式,那样多费面积啊。
睇楼:来自粤语,意为“看楼”,这种风气源自香港,成了广州市民特别是家庭主妇们的休闲活动之一。每个双休日和假日,成千上万的睇楼大军奔驰在路上,看完这家看那家,商品房开发商们不仅有车免费接送,有的还有免费的午餐供应。
私家花园:20年前私家花园是让人连做梦也不敢想的事,现在却成了每一个年轻人的理想。比面积、比装修,也许有一天会发展成为比花园,谁的花园够大、谁的花园草长得好。
丁克家庭:从四世同堂到三口之家,再到丁克家庭和单身贵族,感觉中国人的家庭结构越变越单纯。年轻一代享受青春的同时不愿传宗接代。据悉上海市几年前人口就已经开始负增长,到2050年中国老龄人口将突破四分之一。
中介:满大街上贴着中介公司的小广告,报纸上也是连篇累牍,不少一朝被蛇咬的租房客们在登载求租广告时却一再声称:免中介。不管怎样说,中介公司确实体现了房屋租借市场上出现了除供方与需方之外的第三种力量,尽管常常被人诟以骗子的面目。
毛坯房:商品房销售中的定律之一:毛坯房永远比精装修房好卖。有些自作聪明的开发商们以为把房子装修得美仑美奂宫殿一样就能卖个好价钱。但是有的人更希望住破窑。
楼花:规范一点的称呼应叫“期房”,来自香港。与现房相比,楼花牺牲的是价格,获得回报是资金的更高周转与利用率。现在“×花”已成一个流行词汇,比如影视片的制作与发行已出现 “片花”。
社区:就是日常所说的“小区”,不是社会学意义上的“社区”。成熟的社区内应该有完整的服务设施及社会福利机构,比如银行、邮电局、托儿所和健身房,中国原来是没有,现在好容易有了,看起来还是像一盘散沙,缺乏那种和睦温暖的气氛。
大客厅小居室:现在最流行的居室格局是大,客厅大不仅会客方便,随时可供举办宴会,也可适当地满足虚荣心。一般来讲,客厅是给人看的,居室是自己用的,相形之下,当然面子更重要。还有家庭吧台,这样不出门便能泡吧。
互联网家居:按钮输入自己的指令,房子就会完成打蛋、加热锅底、煎蛋等程序,并且做好的食品可以通过传输带送到你身边。这个充满新世纪色彩的“互联网家居”由思科公司研制完成。由一个控制接口,住户可以得到起床、抵达、离开、聚会、假日等等各种配置,只须点击一下接口,房子会根据一天的不同时间、活动和个人爱好,将灯光和温度调节到理想值。这样的家居该有多贵?
(摘自《走向新住宅——明天我们住在哪里》,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出版,定价:35.00元。社址:北京西郊百万庄,邮编:1000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