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空,寂寥广漠,很少有什么东西从那里降入人的世界。但这也就意味着,一旦出现这种情况,人类可能因为毫无准备而陷入可怕的灾难中。
巨大天体撞击地球,一直受到科幻作家们的关注。1840年,美国作家爱伦·坡创作了《艾洛斯和查米恩的对话》。在这部作品里,地球受彗星撞击失去氮气,处于纯氧燃烧的熊熊大火中。威尔斯写于20世纪初的《星》是这个题材的最早经典:一颗神秘天体冲进太阳系,直奔地球而来。威尔斯甚至将它的位置放在狮子座——一个如今天文爱好者熟悉的星座上。这颗星逼近地球时引起了巨大的灾难。
这时云越堆越厚了,遮住了天空。雷电似乎为世界披上了一件闪耀的外衣。人们从来没有见过如此巨大的雨水从天下倾盆而下。火山伸出了红红的火舌亲吻着云堆,泥石流遍地流淌,所到之处淤泥成堆。地球就像是经历了暴风雨之后的海滩一样混乱。人类和动物以及它们的幼仔的尸体到处漂浮着。几天来洪水冲走了土地,也冲走了沿途的泥土、树木和房子。它们堆起了堤坝,在乡村形成了巨大的溪谷。随着星星和炎热而来的是连续几天的黑暗。多少个星期,多少个月过去了,地震仍继续发生。
好在这颗灾星只是与地球擦肩而过。人类得以从灾难的重压下喘息过来。
天体与地球相撞的预言在科幻作品里一直延续下来。到了1998年,同时有两部这一题材的科幻巨片出现在观众面前,又一次把来自太空的危机感传递给大家,那就是《世界末日》和《彗星撞地球》。在影片中,彗星带着火焰冲向城市,巨大的海啸吞没了陆地,成千上万个生命在大自然的巨变中转瞬被抹去。虽然两部电影都给观众留了个光明的结局,但相信给大家留下更深印象的,仍然是灾难的本身。
宇宙空间里能带给地球灾难的,不仅仅是这些大家伙,肉眼看不到的灾难也同样可怕。1970年,美国科幻作家米切尔·克莱顿出版了他的第一部长篇《安德洛默达品系》(中译本名为《死城》)。小说里,一颗坠落的人造卫星不慎携带了来自宇宙的微生物,造成坠毁点附近一个小城的人口大量死亡。科学家们也束手无策。最后终止这场悲剧的并不是人类,而是地球生态圈本身:外来病毒同样不适应地球的环境,被氧化后转变为无害物。
可爱的大气层为我们人类抵御了来自太空的强烈射线。没有这层保护,生命便无法在地球上形成。然而,一旦失去这种保护呢?英国科幻作家约翰·温德姆的《三叶草之夜》就描述了这种可能。一群带着绿色闪光的流星冲入大气层,美丽动人的光芒吸引人们纷纷出来观看,但灾难就这样发生了:
我离开那家餐馆,走进了伦敦市,脑子里并没有什么计划和打算。不过,现在我感到那个店里的醉鬼说的是真话——所有的人都变成了瞎子。
我在马路上许许多多的汽车当中穿行。在皮兴迪利街口的圆形广场,那儿的人比其他任何地方的人都多,大约有上百人在慢慢地走着,但是那种走法好像没有真正的目的地。他们当中,除了不时由于一个人被另一个人碰痛而发出愤怒的叫声之外,没有什么吵闹喧杂声音。
1962年,曾经在上海度过童年时光的英国科幻作家巴拉德发表了灾难科幻小说《沉没的世界》。在这部小说里,南北极的冰层融化,人类文明埋入大洋底层。三十多年后,好莱坞科幻巨片《水世界》重现了这一灾难。在另一部灾难科幻小说《燃烧的世界》(1964)里,人类制造的污染油膜覆盖了海面,水蒸汽停止蒸发,地球的水循环被彻底破坏。没有了水,貌似强大的人类很快就陷入了蒙昧之中,为争抢剩余的水源相互残杀。
如今,科学家们已经告诉了大家一个令人震惊的事实:北极地区的冰层正在以每年9%的速度融化。如果这个速度持续下去,到本世纪末,那里就会成为一片汪洋。我们距离一个可怕的“水世界”,真的很远吗?
1973年,被称为“日本科幻推土机”的小松左京出版了他的代表作《日本沉没》。这部轰动日本的科幻小说发行量高达四百万册,且很快被改编成科幻电影。在小说中,日本海沟出现大量泥团,关东大地震造成二百多万人死亡,富士山也重新爆发。地质学家田所博士预言了更为可怕的灾难:两年之内,日本列岛将沉入地下。无奈中,日本政府制定了D计划,组织日本人民撤离本土,流亡到世界各地。
虽然南太平洋上的基里巴斯正在成为人类历史上第一个彻底沉没的国家,但要让日本这么个大块头沉入深海,大自然目前还没有这个能力。小说中描写更多的,是埋藏在日本人内心深处的忧患意识。当日本沉没的灾难得到公认时,国际社会出奇冷漠。澳大利亚政府甚至宣布,只接受日本的技术移民。《日本沉没》这部小说更多地以灾难为背景,挖掘人性的问题。
臭氧层消失也是全球性的环境大变化。一旦臭氧层彻底消失,或者在人类文明区域出现空洞,太阳紫外线就会长驱直入,导致人口大量死亡。1995年,美国科幻作家大卫·赫尔(DavidW.Hill)的短篇《天幕坠落》在中国科幻杂志《科幻世界》上发表。这篇东方色彩浓郁的作品描写了环境污染带来的悲剧性后果:防护紫外线的“天幕”坠落后,人类被迫生活在地下,争抢着狭小的生活空间。为使儿子能够拥有多一点的供给品,父亲被迫出卖布满文身的皮肤。该文后来成为中国20世纪90年代以来读者最多的科幻作品,并被选入中国环保会议作为宣传资料。
美国科幻片《挑战者》也是以臭氧层消失为题材的。在电影中,人类为了抵御阳光,不得不设置天幕,从而在黑夜中生活了20年之久。影片将人类生存环境的脆弱性展露无遗,而这种脆弱并不是社会大众所熟悉的。
科幻作家们还曾经预言了一种鲜为人知的地质灾难——地磁极倒转。中国科幻作家星河的长篇代表作《残缺的磁痕》就是这方面的例子。小说措写到,在过去的亿万年间,地球磁场发生了多次南北大转换,每次大的转换都会使大量生物遭受灭种之灾。不远的将来,地球磁场又将发生变化,人类在这场灾难中虽不至死亡,但会失去记忆,渊远的文明也会毁于一旦。小说是这样描写了地磁大逆转时的景象:
所有的行人都躺在了半路,从这一点来看,仿佛是战斗结束后的战场;
所有的车辆都停在了旅途,从这一点来看,仿佛是电影镜头的定格;
所有的灯光都熄灭了,所有的电器都停止工作了,从这一点来看,仿佛是黑暗之神降临了人间;
所有的小鸟都不再歌唱,所有的昆虫都不再低吟,从这一点来看,仿佛是死亡之神笼罩了大地和天空!
曾几何时,瘟疫还是大自然向人类示威的有力武器。14世纪流行欧洲的黑死病夺去了当地1/3人的生命,西方文明几乎断绝。今天,人类已经用现代医学构筑起了严密的堡垒,抵御瘟疫的袭击,现代人因此获得了相当的安全感。然而,这座保垒真的那么坚固吗?
人类从未有过包治百病的药物,所以,未知的传染病仍然会给世界带来灾难。早在20世纪30年代,中国科幻文学的先驱顾均正先生就创作了短篇《伦敦奇疫》,描写了发生在万里之外的莫名瘟疫。
在过去两星期中,成千的居民,纷纷逃出伦敦,向安全区域避难。在这许多人中,难免有病菌携带开去。现在一切工业部门都已停止运作了,外国政府怕疫病的传染,已经禁止对我国的贸易。英国已经和世界隔绝,可怕的亡国灭种之祸,就在目前。
20世纪80年代,叶永烈在《爱之病》中描写了艾滋病在中国大流行的可怕未来。不怕,尽管作者着笔谨慎,但在当时仍然召来了“不合国情”的指责。世人并未从中得到警告。
在美国科幻影片《死亡地带》里,一种类似埃博拉病毒的致命病毒生存在非洲的猴子身上。偷猎者将一只染病的猴子带入美国,结果不仅自己得到报应,还牵连了一个幽静小镇的居民。成百上千的人感染病毒并且死亡,以至于束手无策的美国官方计划用炸弹将小镇和它的居民一同抹去。后来还是从那只猴子身上提取的疫苗挽救了众人。
在关于瘟疫灾难的科幻作品中,王晋康的《生死平衡》具有很高的思想性和警示性。这部作品提醒人们,人类滥用抗菌素的结果,恰恰会导致瘟疫流行的未来。
小说的情节开始于1977年。医学家向世人宣告,天花病已经被彻底消灭了。但是,某中东国家的细菌战专家却从世界上最后一个天花病人身上提取了天花病毒。2031年,这种病毒被用到了战场。对于这个已经有半个世纪没有面对的“敌人”,医学家毫无办法。最后还是一个被排斥在主流医学之外的狂人解决了问题。但是,小说给了人们一个可怕的结尾:
七年之后,就是历史上命名为“黑色2038”的年份,蓄势已久的各种病原体来了个大爆发,现行的防疫保健体系突然失灵,世界患病人数超过10亿,死亡2000万以上。
皇甫家的平衡医学在危急关头起了极为重要的作用。
在病魔肆虐时,世界上还有一块小小的绿洲。经受过全民劣性刺激的C国人民有效地抵抗住了病魔的侵入,仍是一片繁荣。
抗生素的滥用不仅仅是巨大的浪费,而且会使细菌产生耐药性,耐药菌株不断地增加。新型抗生素的上市和新的耐药菌株的产生就像一场人类和细菌开展的“运动竞赛”。人类在这场无休止的长跑中,胜算率其实相当低。
如今,我们已经看到了世界卫生组织的警告:“滥用抗生素将使人类回到无抗生素的时代。”但愿医学家能够找到新的治疗方法,但愿《生死平衡》中可怖的描写永远只是小说。
(摘自《科幻小说——预言与真相》,东方出版社2003年3月版,定价:28.00元。社址:北京市朝内大街166号;邮编:1007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