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5年全军实行军衔制,授了10位元帅,10位大将,57位上将,177位中将,1359名少将。粟裕名列十大将榜首,人称“共和国第一大将”。
![]() |
粟裕大将 |
国防大学党史专家姚旭同志跟我谈到这件事时,很气愤,要我写一篇文章,说明真相。我知道这件事情后,心中很不平静,认为有必要将粟裕对评衔问题的态度向大家讲清楚。
这里还要为徐玉田同志说清楚一个问题。在解放战争期间,徐玉田同志是粟裕的机要秘书,吴东峰同志说徐玉田写过文章,说“华东战场上,陈毅虽为司令,战役指挥多为粟裕将军包揽也。”我查阅过徐玉田同志的文章,发现他没有说过这样的话。
现在回到正题上来。粟裕授衔的真相究竟如何?作为当时在他身边工作的我来说,有必要将我了解的情况作简要介绍。
我知道,资历、威望、战功,是当时授衔的主要依据。中央政治局考虑元帅、大将军衔,中央军委考虑上将至少将军衔,考虑好以后报到中央去批。实行军衔制前,粟裕是大军区级,比正兵团高两级。他的军衔当然要由中央政治局来考虑。关于上将至少将的授衔问题,军委确定了一个原则:正兵团,原则上评上将,个别的可评中将或大将;副兵团,原则上评中将,有少数可评上将,个别的评少将;准兵团,有的可评中将,有的可评少将,极个别的可评上将;正军级到准军级,原则上评少将,有少数可评中将,也有少数可评大校;正师级,原则上评大校,老红军、有战功的,个别的也可评少将。
大家知道,粟裕是杰出的军事家、战略家,是中国军事舞台上一位了不起的伟人。他演出了许多有声有色、威武雄壮、叱咤风云、气吞山河的活剧,指挥和参与指挥了七战七捷、宿北、鲁南、莱芜、孟良崮、沙土集、豫东、济南、淮海、渡江和上海等许多重大战役。毛泽东等中央领导同志赞不绝口。
![]() |
1951年12月7日,粟裕送给作者的照片 |
为了进一步搞清楚李银桥讲的这段话,2002年11月8日,我陪同《共和国大将粟裕》文献电视剧剧组总编导石征先同志访问了李银桥同志,他和我们又谈了毛泽东当时要给粟裕授元帅的一些情况。
![]() |
1980年,粟裕大将在讲述战役指挥方面的经验 |
第一,毛泽东是要给粟裕授元帅的,是粟裕高风亮节,自己不要,把元帅辞了。
第二,粟裕对评大将军衔根本不存在不满意,也不存在毛泽东找他谈话,把他批哭了的问题。有一天,我看到党内的一份材料上,党外高层民主人士邵力子说粟裕应该评元帅的信息后,当面报告了粟裕,并把材料指给他看,原以为他会高兴的。哪知他脸一沉,脱口而出说:“评我大将,就是够高的了,要什么元帅呢?我只嫌高,不嫌低。”然后他又进一步向我严肃指出:“今后不要议论这方面的问题了,议论这都是低级趣味,没有什么意思。”粟裕同志对他的军衔问题,看得是多么淡泊啊!这次谈话,对我教育很深,震动不小。
第三,毛泽东是说过“男儿有泪不轻弹,只因未到授衔时”的话。有的文章说,这是指粟裕,如此张冠李戴,在社会上流传很广,造成了很不好的影响。根据毛泽东对粟裕评衔的态度,可以肯定他指的不是粟裕,而是指有些闹军衔的人。当时,确实有人闹军衔,有的人评了大校不满意,要少将;有的人评了少将不满意,要中将;有的人嫌军衔低,拒绝接受组织上授予的军衔,军装也不穿,军衔也不戴。这些现象汇报到毛泽东那里,他能不批评吗?
粟裕对地位、名利、荣誉、权力,一向不感兴趣,看得淡如水。像他这样不为名,不为利,一心为人民,两让司令、一辞元帅的事例,在我党、我军的历史上,是不多见的;在古今中外的历史上,也属罕见,堪称楷模。没有伟大的共产主义思想、高尚的革命风范、优秀的政治品德,是很难做到的。
(摘自《在跟随粟裕的日子里》,中国文史出版社2007年8月版,定价:36.00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