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10月31日,是原吉林省委书记、中央党校常务副校长、人民日报社社长高狄的八十寿辰。我在北京与吉林省委办公厅及人民日报社几位同志联系,想为这位老领导庆祝一下。可惜他住在北京医院体检,不宜移动,只好搁浅,我们很遗憾。这勾起了我许多回忆。20多年前,我还是光明日报驻吉林记者站一名普通记者,与他有过很多交往,其中几件事,成为我2006年最值得回味的事情。
现场审改调查报告
1987年,是全国推行工业企业承包制改革的初期。8月的一天,报社机动记者部主任张天来给我打了个电话,说他要来吉林采访。他在一次会议上,看到了国家体改委、财政部、国家经贸委转发的吉林省工业企业改革,实行承包制的经验材料,吉林的经验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的充分肯定。他认为这一经验在全国很值得借鉴。
张天来到后,我俩反复商量采访计划,高书记知道后主动约见我们。我和张天来到了他的办公室。他递给了我们一袋档案资料,然后说:"你们报纸是党报,是给知识界看的大报,采访和报道更要真实贴切。吉林的工业企业承包有经验,有教训,也有很多需要完善的地方,我希望你们要深入到工厂企业去调查采访,更欢迎你们对我省工作存在的问题提出建议。"
第二天,我和张天来同志调整了采访计划,开着车出发,昼夜兼程,一圈转下来20多家企业,历时半个多月。8月31日,我们准备好了足有30000多字的送审稿。当我们来到高书记办公室时,已是机关下班时间,他还在开会。等了一会儿,他回来了,我们简单做了汇报。他严肃认真地听着,记录着,然后说:"你们辛苦了。"我们以为送审稿一交,书记有空才会审改。没曾想,高狄书记拿起笔,一边与我们谈话,一边修改。到了晚7点,他收了笔,秘书过来叫他到常委会议室开会。等秘书回来,全部稿件都审改完了。看着稿件上改的花花道道,我真是惊喜,他不愧当过报社的总编辑!
他的秘书张光晋一边送我们出来一边说:"高书记家一直在吉林市,没搬到长春。他每天住办公室。经常一个人晚上熬点小米粥,把咸菜疙瘩洗洗吃。" 秘书的话真让我肃然起敬,我也听说他早上起来经常去早市转转,有时还去坐公交车呢。后来我也验证了这位省委书记的工作作风。上早市他要调查一下市民的"菜篮子"工程,坐公交车是他体验职工上下班乘车难不难,他要改革长春市的公交车,取消单票制,实行单车承包。
得到省委书记的支持和重视,光明日报从9月份开始连续10天刊登了10篇调查报告,全面真实地介绍了吉林省工业企业承包的经验和做法,为全国工业企业改革提供了宝贵经验。
一份有关水灾的"内参"
1986年汛期到来,吉林东辽河附近水灾十分严重。我突然接到省委办公厅的电话,说高狄书记指示,让我和省领导一起去东辽视察水灾。我赶到长春大房身空军机场,看到省委书记高狄、省军区司令员周再康等6位领导已在机场。空军派出一架运七货机,上边没有座位,只有从会客厅搬来的9个沙发。运七飞机不但颠簸,噪音更大。40分钟后,飞机抵达东辽。接着又换乘沈阳军区司令员刘精松乘坐的米八直升飞机。飞机只能坐16个人,新闻单位和省、市领导来了一大帮,怎么办?这时王忠禹同志对大家说:"高狄同志有指示,当地的党政干部不要陪了,新闻单位只去两家:光明日报、吉林电视台。"50分钟的飞行,我看见高书记神情凝重,一句话也不说。一下飞机,他身穿雨衣,脚踏雨鞋,来到搭满了临时帐篷的土坡上,站在几千名农民面前,手拿着话筒,满眼热泪,言语哽咽地说:"农民朋友,我代表省委、省政府和全省人民来看望你们。帮助你们渡过难关,重建家园!"
晚上8点半,我回到办公室坐了很久,当时,报道自然灾害有很多限制,如何反映吉林水灾情况?想到省委书记对一个普通记者的厚望,想到他看望灾民,对老百姓的真情实感,便很快写出了一篇消息,又写出了一篇《情况反映》(内参)《吉林水灾严重,事态仍在发展》。其中反映了全国最大的产粮县有700万亩农田被毁,以及全省水灾损失已达40多亿元的情况,然后用传真发往报社。当我离开省委办公大楼时已是深夜了,我抬头看见三楼高书记的办公室仍然灯光通明。第二天,消息见报了。1986年8月14日《光明日报》第123期《情况反映》也刊发了,得到了党中央、国务院领导的批示,民政部、农业部等迅速下拨了一大笔救灾款和赈灾物资,对吉林水灾给予了非常大的救助。
1999年,高狄同志经中央批准办理了回吉林定居的手续。后来,听中组部经办此事的同志说:高狄同志十分热爱吉林,他党性强、觉悟高,考核时对他有这样的评语:一、从来不参与当地党政干部人事问题;二、从来不担任社会上任何名誉职务;三、唯一的要求是正常看到中央文件和党报党刊。
(作者为光明日报社经营开发部副主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