难忘在河南记者站的日子
李可 

  2006年12月30日,回到北京的这天下午,一觉醒来后,才真正意识到自己确实离开河南了,在河南的点点滴滴由回味变成了回忆,眼泪便禁不住流了下来。

  难忘在河南的日子,尽管半年的时间不长,日子过得也很匆忙,但我感觉很充实,很快乐。在那里,不仅增强了业务能力,增长了社会经验,更重要的是遇到了好老师、好同事,还交了很多好朋友。

  孤身一人来到陌生的河南,记者站成了我温暖的家。难忘站长刘先琴老师,她是一位个人魅力型的记者站领头人,业务能力棒、人缘好,在河南新闻圈子里,大家都亲切地称她为"刘大姐"。我每次采访的选题、写作、定稿,她从头至尾进行指导。在她的倾心帮助下,我的业务能力获得了明显提高。难忘崔志坚老师,虽然年长我10多岁,但仍把我当亲密的兄弟,他的家不在郑州,一有机会,我们两个"单身"男人便在一起吃饭聊天、探讨问题。不知不觉,跟他学到了很多东西。还有记者站的另外两位同志--娄慧立与常巍,我称为娄哥与常哥,他们在生活上给了我细致入微的帮助,使我在河南始终有着愉快、便利的工作环境。

  在采访的过程中,结识了其他中央驻豫新闻单位,以及河南省媒体的同行们,其中许多人成了我的良师益友。记得9月份在焦作采访的时候,我与人民日报驻河南记者站记者曲昌荣住在一个房间。他是人民日报发稿比较多的记者。我主动向他请教,他便以他最近发的稿子为例,详细地讲述这些稿子为什么要写,怎样采写,又是为什么会发出来的……后来,我们成了很好的朋友,一有机会我便向他请教,他也很乐意向我传经授道。经济日报河南记者站副站长王伟、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河南记者站记者赵飞等都曾向我传授心得,使我受益匪浅。人生何处不相逢,尽管我在河南只呆了半年,我也把这些友好的同行当作一生的朋友来看待。参加同行的婚礼,送上自己的祝福;看望生病的朋友,送上自己的问候。在我即将离开河南的时候,人民日报、经济日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国青年报等近10家中央驻豫新闻单位、河南省几家主流媒体、河南省委宣传部以及郑州市委宣传部的朋友们纷纷给我送行,使我感动。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我充分利用在河南的机会,到农村、矿区、山区等地进行实地调查,深入了解河南。迄今为止,几乎走遍了河南所有的地级市,为自己的新闻写作积累了大量鲜活的素材。比如对河南农村文化产业进行的调查。12月26日,冒着大雾,我一人乘车来到了平顶山市宝丰县赵庄乡小黄村,与农民魔术师黄长坡在田间地头进行了长谈。魔术改变了他,他的思想观念已不是传统的农民;魔术也改变了他的家庭,现在他家年总收入超过10万元,一家人过上了富裕的生活;魔术也改变了他们的村庄,一座座崭新的楼房随处可见。我还去濮阳县调查过杂技,去洛阳市峦川县调查过文化旅游业……我认识到,农村文化产业的发展对于带动农民脱贫致富、促进农民非农化、市民化,有着重大意义,在河南大力发展农村文化产业恰逢其时。这一观点得到了河南省有关部门及领导的认可。

  半年时间就这样一晃过去了,自己从一名非新闻专业毕业生变成一名基本熟悉业务的新闻工作者,在河南增长了见识,开阔了眼界,深入了解了社会,得到了很好的锻炼。离开了河南省委北院520室,我又回到了北京市崇文区珠市口东大街5号。2006年,我很幸运地进入光明日报社工作,又去河南记者站学习锻炼。今天是2007年1月1日,新的一年、新的一天、新的生活又开始了。为光明而努力,这是我的新年誓言。

  (作者为光明日报国内政治部记者 )


返回光明网主页  返回报史馆首页  网友留言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