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不觉中,生命之树又刻下了一道新的年轮。
在生活的道路上,每个人都会时常面对不同的角色转换。我的2006,走进中央党校,成为一年制中青班的一名学员。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共中央党校校长曾庆红同志要求我们实现由领导干部向普通学员、由工作向学习、由家庭生活向集体生活等3个转变。
融入中青班这个新的大家庭,我吃惊地发现:来自各地、各条战线的中青年领导干部们,普遍缺乏对本报的了解,有的以为光明日报在上海,不知道光明日报是中央主办的党报;有的不清楚真理标准大讨论由光明日报率先发起,有的教授甚至在课堂上讲到《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篇文章时竟只字不提光明日报;更多的人则因公务繁忙,不了解光明日报近年来的改革和变化。所有这些,对我触动极大!
于是,我利用中央党校在中青班学员中开展从政经验交流的机会,向学员们推介本报致力成为当代中国的文化日记、学术日记的办报理念和定位,介绍本报开展特色年、质量年、管理年以及2006年扩版特别是新推出大型栏目《光明讲坛》的一些情况,引起大家强烈共鸣。许多学员说,以《人物》、《改革与创新》、《观察》、《体育》、《国学》等几个新版为标志,跨入2006年的光明日报,凸显文化的高品位、知识的大容量和策划的大手笔,报纸厚重了,气势更大了,令人耳目一新。特别是《光明讲坛》引起大家的浓厚兴趣。河北省交通厅厅长焦彦龙一口气读完著名作家王蒙主讲的《全球化视角下的中国文化》等几个精彩演讲,感到十分解渴。他感慨地对我说,这么长的文章从头读到尾,已多年没有过。第一汽车集团公司副总经理吴绍明被《光明讲坛》刊登的传统文化系列深深吸引,并把每期报纸收集起来,反复品味。他告诉我,这次来中央党校,意外的收获是了解到光明日报是一张高品位的党报。上海科教工委书记李宣海每到《光明讲坛》出版的这一天,除了上网阅读外,报纸送到后还要精读一遍,并写下自己的一些感想。他说,几乎每一期《光明讲坛》都很好看,希望编辑人员尽快结集出书,以使更多的读者共享这一思想的盛宴。
由此也启发我思考一些问题。
思考之一,要坚持以质取胜。必须抓住质量这个牛鼻子,坚持不懈地做好突出特色这篇大文章,努力把报纸办得让广大知识分子喜闻乐见。这是我们坚持以质取胜的一个重要方面。另一方面,我们坚持以质取胜,还要有很强的读者意识,特别要注意抓好高端读者,通过影响有话语权的高端知识分子,达到吸引广大知识分子的目的。
思考之二,要关注前沿问题。增强文化特色,增加知识含量,都要求我们关注前沿问题,我们的新闻宣传既要告知新闻,又要解读新闻,既要作事实判断,又要作价值判断,要从广大知识分子的角度深入剖析一些他们关心的民生问题、热点问题,为知识分子鼓与呼,与知识分子同呼吸、共命运。
思考之三,要热情服务基层。中央领导同志最近提出,宣传思想工作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面向基层、服务群众,意义深远。认真落实这四句话应该成为本报贴近知识分子、服务知识分子的一个新起点。中央党校中青班一个学员对我说,光明日报办得很好,就是基层看不到。这句话在我内心产生强烈震撼!我们要大力倡导围绕中心、服务大局、面向基层、服务群众,大张旗鼓地送报纸到西部、到基层,让更多知识分子能够阅读本报、喜欢本报,这样本报的感染力、影响力才会更大、更强。
写到这里,脑子里忽然冒出左宗棠23岁在新婚房门上写下的一副对联:身无半文,心忧天下;读破万卷,神交古人。新的一年到来之际,我将结束学习生活重返工作岗位,谨以此与报社同仁共勉!
(作者为光明日报教育部主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