挑战"策划"
陆彩荣 

  2006年7月的一个周日,傍晚时分,王光荣同志给我打来电话,说是总编辑在办公室等我,让我速去。我以为又要有重要报道任务了。年初以来,天林总编辑非常重视抓新闻,抓言论,尤其是抓当天的评论。半年间,我撰写了12篇本报评论员文章,也经常加班赶抓当天有本报特色的新闻,如航天科技功臣杨嘉墀先生逝世报道、"两院"院士大会报道等。辛苦归辛苦,但大家乐此不疲。记者的生命就在于鲜活的新闻工作中,还有什么比抢抓新闻更让人兴奋的呢?

  进了办公室,总编辑放下手头的工作,和蔼地对我说:"今天找你来,主要是想跟你商量一下策划部的问题。"我一下子就明白大概是什么事了。

  2月下旬,党中央召开了全国文化体制改革工作会议,下发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若干意见》。5月下旬,中央领导同志先后对本报工作作出重要批示。中央精神和中央领导同志的批示传达后,在报社引起热列反响,全社上下都在努力贯彻落实。总编辑也一直在考虑如何深化改革,进一步围绕中心,服务大局,突出特色,提高质量,加强管理。他亲自带队到广州、深圳、上海等地报业集团取经,形成了一系列有关推进报社事业发展的新设想。成立新闻报道策划机构,加强对报社新闻采访业务的统一调度、管理,以提高本报新闻的快速反应能力,就是落实中央精神和中央领导同志批示的一个重要举措。

  报社的同志们都早已知道此事,也知道编委会正在酝酿。拥有50多年发展历史的报社藏龙卧虎,能人成堆。有的人已经主动请缨或者推荐别人来担当策划部的负责人。我本人在科技部工作时间不长,去年一年又脱产上党校培训,今年原本想在科技报道领域再进行一些探索,就没有想过调整一事。

  总编辑很快就挑明了话题,准备让我来接策划部的工作,并且说:"策划工作是新闻采编工作的上游环节,对于报纸新闻工作质量提高意义重大。在一定程度上说,社级策划工作就是编委会在新闻业务方面的参谋工作。要结合中央精神和读者关注的热点寻找报道题目,并且组织实施,特别要重视重点报道的组织落实,重视社级、部门级、主编级的三级策划,调动全报社编辑记者的积极性,尽快形成具有本报特色的三级策划体系……"说完意义、作用等等,他郑重地问:"你认真思考一下,给一个明确的答复,想不想接手这项工作。"

  说实话,刚进办公室前,我对策划工作并没有什么考虑,但随着谈话的深入,我逐渐理解了策划工作;而且,心中逐渐明白一个道理,人生就是一次次挑战,既然总编辑和组织考虑到我,想让我来迎接这个挑战,我没有任何理由不接受或者逃避。我在心中坚信,有编委会的领导和支持,再大的挑战也应该能够克服。

  于是,我十分明确地答复:"感谢领导对我的信任,我接受并服从组织安排,并将尽我最大的努力去干好这一崭新的工作。如果干得不好,还望领导多多批评指正……"

  就这样,一次人生的挑战悄悄地开始了。

  新闻事实不可策划,但新闻报道的方式方法却一刻也离不开谋划与计划,中外新闻实践早已证明了这一点。在随后的日子里,总编辑经常耳提面命,就策划工作的指导思想、工作方法和方针原则等不断做出具体指示,提出了"只能做好,不能做坏"的总要求和"广、新、深、重"的四字工作方针,为策划工作的顺利推进点亮了"路灯"。

  10月9日,十六届六中全会召开的日子里,采前会正式开始运作,它同时标志着本报的新闻策划工作顺利地起步了。虽然,在工作中,我们也遇到了一些困难,碰到了一些障碍,但我们坚信,编委会加强策划工作的决策是非常正确的,它是对新闻操作规律性的认识和把握,是更好地完成新闻宣传报道工作的重要抓手。今后,我们将继续努力,在坚持正确导向的前提下,创新工作方法,创新组织形式,积极完成策划部的各项职能,为报社各部门服务,为编辑记者发挥聪明才智努力搭建更多的平台,力争使本报新闻报道策划工作上质量、上水平,为突出本报特色、提高报道质量,围绕中心、服务大局,使本报成为党和政府联系广大知识界的桥梁和纽带,成为广大知识界喜闻乐见的报纸,作出我们应有的贡献。

  (作者为光明日报新闻报道策划部主任)


返回光明网主页  返回报史馆首页  网友留言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