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7月,报社对新进社的年轻人进行培训,安排我给他们讲一节课,我想起前不久,人民大学新闻学院专门来我社调研《餐桌:触目惊心的奢侈浪费》这组"新闻聚焦",他们说准备将这一组报道作为一个教学案例。这多少引起了我的思考,为什么这组报道引起社会广泛的关注,被多家网站转载,还有不少网民议论,同时也受到中宣部等有关部门肯定,我想分析一下,给新来的同志讲讲,也许对他们会有启发。
当时,我手边正翻阅康德的几本书,他提倡"智性"这个概念。何谓"智性",它是由知性、判断力和理性所构成的。康德认为智性的认识能力,必须要"有正确的知性,熟练的判断力和周密的理性,三者缺一不可"。正确的知性是可以通过学习获得,熟练判断力却不是能教导的,只能在实践与生活中,经年积累深入实际才能达到,而周密的理性就是把特殊事情从普遍的东西中推导出来。
"智性"是实现新闻采编的"三贴近"的一个重要素质,"智性"能力是寻找新闻宣传"富矿",开掘提炼具有引导力和可信度报道的必要能力。
引导力和可信度,犹如人们日常生活中的"钟表",只有当表的"主轴"撑立不动时,表的其他"零件",才会有秩序合规律地运动。"钟表"的可信与导引,便会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不"贴近"的一部分。"三贴近"要求深入生活实际,同样也就是要认识遵循生活实际和思想的"规则时序"。而新闻采访需要与被报道对象(人与事物)的贴近能力,也就是要有发现那些属于规则的特殊情况的能力。
2006年3月,胡锦涛总书记在参加政协分组讨论会上提出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这是一把社会价值导向的标尺,是在思想道德和行为中提倡什么、反对什么的基本衡量标准。社会要有良好风气,必须在思想上、行动上分清是非、善恶、美丑界限。4 月初,天林总编辑就鲜明地提出要聚焦餐桌上的奢侈浪费现象,做系列报道,揭示餐桌上奢侈浪费的是非美丑,给正在进行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提供生动实例。
策划中我们调查了解到,餐饮业每年消费已达到8000多亿元,成为拉动消费的一大产业,有些人提出批评餐桌上浪费,对加大内需,拉动消费会产生不好影响。面对这些说法与顾虑,是否还要推出这组聚焦?
记者采访到的餐桌上的浪费令人震惊,有关统计数字和现场采访显示,浪费一年竟达800多亿元。而餐桌上奢侈奢靡更是令人瞠目结舌,2万元一只极品网鲍、几十万一桌年夜饭、36万元龙御宴竟出自贫困的西北地区。这些活生生的事实,使每个参与报道同志切身地认识到"八荣八耻"的提出是多么重要和迫切,我们要推出这个"聚焦",非但不是可有可无,而是十分必要。我们的责任重大,必须搞好这组报道。
当记者们提升到智性的认识层次揭露这种触目惊心的奢侈浪费时,就不仅鲜明地告诉人们这种不经心的浪费是巨大可怕的,同时,还指出这惊人800多亿数字背后是什么;在揭露极端奢侈豪宴时,精准到位地鞭挞"不求最好但求最贵"、"没有最贵只有更贵"种种荣耻不分、以耻为荣的肮脏灵魂和丑陋思想。贴近实际更应当是贴近思想实际的智性思考。在这组报道中,记者采访了一位全国政协委员、食品专家,他以自己的专业知识和深入调查研究,揭露餐桌泔水变为泔水猪的严峻现实和危害,指出猪吃猪肉导致的严重生物链问题,带给人们警醒:餐桌上的浪费,不仅是道德问题、社会问题,还会出现后患无穷的生物链问题。
贴近生活实际和思想灵魂的过程,是从知性、理性到智性能力的提升。因此,它带给读者的是震惊、感染和启示。实际上,"三贴近"能力,要求编辑记者带给"受众"的不仅仅是生动鲜活的新闻事实,还要有鲜明与内在的思想道德的是非曲直。这需要我们不是以什么"条文和已有的习惯为准",而是要理性地思考、智性地把握。
正如一位著名哲学家所言:"智慧作为在实践中合规律而完美的理性运用的理念,对人也许要求太高了,但哪怕在最小的程度上,人也不能由别人灌输理性,而必须由他从自身中产生出理性来。"
(作者为光明日报国内政治部主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