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澳门科技大学的邀请,2005年5月25日至27日,我和首都几家新闻单位的记者到那里采访了三天,时间短暂,来去匆匆,但却留下了很深的印象,同时也颇有些感想。
到港澳确实方便
我在报社工作多年,出差次数不少,但基本上是在内地。严格说,这次要办出境手续,因此有些新鲜感。我原想办出境手续是件很麻烦的事,但实践一次后感到其实并不难,也不用搭很多时间。
那天我到东直门小街的海关处办证件,早晨7:50赶到,门口已等了不少人。8:30开门,人们鱼贯而入。我因是初次办理,先找人咨询,而后才找到排队的队伍。我虽排在最后,但因窗口多,排队的人不是很多,排到后领表、填表、照像,虽不在一处,算来也就用一个小时。这里没有刁难、扯皮、拖拉,但其管理制度还是严格的,如按他们的要求,一定级别的干部需要单位盖章方可办手续,这一点电脑在把关,谁想打马虎眼混过去都办不到。
两周后,我顺利地拿到通行证。
5月25日出发,那天我们没能买到直达澳门航班的票,只好乘机至深圳然后搭船去澳门,这样走算是麻烦的,但从出关到入关手续都很简便,很快即可通过。我这样讲,不少人会认为很土,没见过世面,土就土点吧,但从这件事上,我确实感到,我国的开放力度和与世界加快接轨的步伐。
大三巴保护值得借鉴
人们到澳门,都会到它的标志性建筑大三巴牌坊去看看。我原以为大三巴就是修的一个牌楼,实际上,那是澳门16世纪建的一座教堂的遗址。18世纪时,那座教堂发生火灾,地上建筑被烧得仅剩下门面的一面石墙,即如今的大三巴。
大三巴离市政大厅广场不远,穿过广场熙熙攘攘的人群,走过几条小街即可看到建在高处的大三巴。我们拾阶而上来到它的面前。大三巴的底座及较高处都由条石砌成,这或许是它烧不倒的原因吧。几个世纪的风吹雨打,大三巴如今仍然昂然屹立。为了能更好地保护它,后人用工字钢架从后面为它作了支撑。
从大三巴的石门进入,地上铺着整齐的石块。站在遗址中间望去,你可感受到老教堂的存在和当年的辉煌。教堂遗址的后部保存着原教堂的地下室,那里有一个展览,看了展览后,使人对那段历史及宗教都有了不少的了解。
客观地说,这座教堂的整个框架都还在,如果原样恢复,不是难事。但澳门人就是这样把它保存下来。如此保护文物,应当说也是一个不错的方法,将它恢复,修旧如旧很难保证不说,那段被烧的历史似乎又会被人忘却,如此保护,对人们的教益和震撼可能更大。
我国是个有五千年文明史的古国,文物保护的任务很重。记者曾在河北省的一座古城看到,老城墙还在,旧城楼已没有了,但当地在古城墙上又修了一座钢筋水泥结构的新城楼,由于工艺粗糙,让人看了真是哭笑不得。其实真应借鉴大三巴的保护方式。
为祖国的强大感到自豪
采访之余,我们到澳门市游览,登上岛上的高峰西望洋山,俯瞰市容。山下不远处就是澳门老城区,那里的建筑已显得很破旧,当地政府要在保护传统风格的基础上进行重建,但资金问题还没有落实。与老城区隔珠江相望就是内地的珠海。两相对照,珠海是高楼林立,欣欣向荣,与这里的老城区真是不可同日而语。历史翻回到改革开放前,珠海不过是个破旧的渔村,澳门老城区虽不像香港那样五光十色,却也是个令不少人向往的地方。如今,珠海和内地的不少地方都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人民的生活水平有了很大提高,而这里却相对落后了。
当地朋友讲,澳门回归是水到渠成的事,大多数人都愿意回到祖国的怀抱,这其中重要的一点是,大家都感到祖国强大了,是他们的坚强靠山。他们讲了两件事:一是澳门回归时,解放军入城的时间是清晨,政府部门作了些动员。不少人说不用动员,我们早盼着解放军来呢。果然,解放军来时,数万群众主动上街欢迎,出来的人数远远超过预想。朋友解释说,群众欢迎解放军首先是盼回归,再则是有一段时间,黑社会势力闹得很凶,群众没有安全感。大家说解放军来了,那些人就会老实了。事实果然如此, 社会安定了,群众怎么不欢迎解放军呢。二是珠海的经济发展得很快,多数商品物价比澳门便宜。如今,澳门人出入珠海很方便,有些老太太常乘大巴到珠海,买些日用品、蔬菜等,回到澳门再卖。小本买卖,说是一次就够老太太一周的花销,而这在改革开放前是不会有的事。
三天采访,浮光掠影, 澳门毕竟是个不大的地方,记者也算对这里有个大概的了解。从所见所闻中,我最深的感触是为强大的祖国而自豪!
(作者为光明日报记者部副主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