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们走到了改革的前台
金振蓉 

  2005年11月23日下午,对光明日报来说是一个令人难忘的日子。

  这天下午2:30,编委会决定在四楼综合会议室举行2006年扩版后新增5个版面的主编竞聘会。离会议开始还早,许多同志却纷纷提前到会,这无疑显示出全社同志对这次竞聘会高度的重视和期待。

  竞聘会虽是在处以上干部的范围内举行,却来了不少报社的年轻人。编委会成员更是全体到场。当竞聘会主持人、副总编辑李景瑞宣布会议开始时,全体与会人员都把目光投向了会议室左边的一个方阵——11位竞聘者的候场区域,在审视的眼神里,也分明带着赞许和激赏。

  竞争《观察》版主编岗位的有总编室王金福和国内部曹建文两位。作为本届竞聘第一人的王金福,带着在总编室工作过的自信,构想计划,坦陈思路。到了提问阶段,天林总编辑便带着欣赏的口吻,笑容满面地提了第一个问题:“作为主编,合作精神至关重要,你准备怎样取得各部主任们的支持?”只见王金福早已成竹在胸,回答干脆利落。由此开始,提问便一发不可收。除了提问,甚至还冒出了当场为小王拉票的年轻编采人员。与小王竞争这一职位的曹建文,虽然来社时间不长,却凭借自己以理论见长的陈述打动了在场的人,而对李景瑞副总编辑如何弥补实践经验不足的提问,小曹虚心地表示,这是他的弱项,需靠积累才行。

  《改革与创新》版,是在教育部的蔡闯、网络部的蔺玉红和国内部的罗旭三位之间展开争夺。看得出来,他们对这块新增版面都有独到的见识和安排。首先提问的是理论部主任李向军,他说理论创新版将有很大难度,你们将如何面对?蔡闯回答说将与理论部一起克服困难,办出新意。文艺部主任沈卫星首先对所有新版主编的竞争者勇敢地走到光明日报改革的前台表达由衷的敬意,他认为新增版面的主编最需要尽快获得两种能力,即资源整合能力和协调沟通能力。

  总编室的邓凯和文艺部的梁若冰竞争《人物》版,当他们各自陈述完自己的构想后,来自各部主任和年轻编采人员或喝彩或建议,场上掀起了一个又一个的高潮。而《体育》版的竞聘者只有总编室的罗京生一个人,虽然他稳操胜券,但依然认真宣讲和虚心接受质询。副总编辑翟惠生感慨于老罗虽须发灰白仍心雄于与年轻人一争高下,值得尊敬,场上响起一片掌声。

  到最后一块版《国学》版的竞聘演说时,窗外早已是漆黑一片。然而会议室里依然灯火通明,竞聘会依然在紧张严肃而又生动活泼地进行着。用李景瑞的话说:"今天很少看到有人在走动,更不要说早退了。"教育部的宋晓梦、图书评论部的梁枢和理论部的户华为以各自对国学的理解,展开对这块新版的结构和组合演讲,由于编委会寄希望于它在光明日报传统辉煌的文史哲诸领域进行新的统合,因此引来更为激烈的辨析和争执,这种学理性的研讨风气对光明日报来说太珍贵太了不起了,以致辩到最后,梁枢已经站不起来回答问题了,他请主持人允许他坐着回答问题,因为为了今天的陈述,他昨夜整整一宿没有合眼。会场上再次响起热烈的掌声。

  随着会议的深入,大家的发言热情似乎越来越高,会场上时时出现几个人同时争抢发言机会的情况,副总编辑李景瑞不得不常常提请大家要控制时间。最后,会议只能在大家兴味正浓的时候戛然而止。当主持人提示,会议已经一刻没有休息地整整开了5个小时了,有人还意犹未尽地叹道:“时间怎么过得这么快”。自始至终,与会者都在争着或提问,或建议,或谈感受,大家并没感觉到时间竟过得这么快。

  这时,细心人发现,几个小时下来,天林总编辑端坐在座位上,竟没有挪动过半步。他在总结发言时说,光明日报承担着历史和时代的重任,承载着党和国家的期望,作为一名光明人,我们要有一份自豪感和光荣感,这是我们事业的动力。光明日报的每一位同志,都应该认清大局,担负起对时代、历史、学术、未来的责任,勇于探索,不断开拓光明事业的新篇章。他的总结讲话热情洋溢,充满了欣慰与欣喜,充满了对光明日报前景的美好憧憬。随后,他还给大家讲了一个圣经上的小故事,耶酥给他的门徒们提了一个问题,如何在不打开门窗的条件下,让房间亮起来,一个门徒按照曾经学到的方法,点燃了一支蜡烛,于是光明便充满了整个房间。如此意味深长的故事,令人回味不已。天林总编辑的一席话,再一次感染了大家,直到后来在食堂的饭桌上,大家还沉浸在竞聘会的热烈气氛中,仍在延续着招聘会上的话题。

  天林总编辑刚到报社时就强调:"靠事业凝聚人心"。一场竞聘会,11位竞聘者有年轻人,有中年人,也有年过半百的老同志,尽管他们的竞聘理由各异,但他们都共同表达了热爱光明日报事业的心声,他们以社为家,以光明人为自豪的表述,深深打动了在座的每一个人,引起了在座者的共鸣。

  值得一提的是,在对11位竞聘者提问时,报社的一大批青年编采人员一展其才情和识见,不禁令人想到两句话,即“后生可畏”、“长江后浪推前浪”。从他们的知识结构、专业背景、深厚的学养和对报社改革的认同和热情中看出,光明日报的人才储备雄厚,光明事业发展后继有人,前途一片光明。竞聘会上,在座的不论是编委会成员,还是报社的全体中层干部和前来“观战”的青年编采人员,你争我辩,那种严肃而融洽的气氛,是光明日报历史上少见的。正是光明日报的新的事业,使大家的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大家从中真真切切看到了光明人的创造潜能,展现出光明人所应有的精神风貌和改革热情。

  正像在会上有些同志一再表达的"感动",改革让我们心生感动,改革让我们在激烈的竞争中求变。改革的话题,虽然在光明日报记者的笔下,在光明日报的版面上常常得见,在我们身边也常常议论其他媒体的改革举措,但光明日报自身的改革,许多年来动静不大。因为是社内交流,好话还是留到外面去说,对内我想说句实在话,我们应该承认,有着悠久传统的光明日报,现在有些“老态”,从形式到内容都缺乏新意,内部运转也缺乏活力。虽然,有人可以抱怨,我们被过多地束缚了手脚,制约了水平的发挥。但是我想说,这不能成为不思改革创新的理由。今天我们应该考虑的是,如何在坚定地坚持政治家办报的方针,完成好党所赋予光明日报使命的前提下,做好改革创新这篇大文章。

  一篇真理标准讨论的文章,并没有占据我们多少版面,甚至连头条都没占上,却让全国人民记住了几十年,使光明日报引以为骄傲。也许这样的机遇可遇不可求,但至少说明了在版面紧张的情况下,我们还有不小的发挥余地。

  在竞聘会上,我有一种强烈的感受,竞聘者的胜负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他们所共同表达出的改革心声。为此,我会全力支持每一位竞争上岗主编的工作,因为他们的勇气,也因为他们的成败是光明日报改革事业的一部分。虽然,改革的探索有可能成功,也有可能达不到预期目的,但我们都看到,对光明日报来说,改革是大势所趋,改革是人心所向。

  天林总编辑在畅谈学习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体会时说:党中央以发展来统领全局工作,我们也要以发展来统领光明日报的工作,发展是硬道理。在整个国家的改革大背景下,在报业面临竞争加剧的形势下,只有加快发展我们的事业,光明日报才有生存空间。不进则退,只有积极进取,光明日报才会永葆生机,不断光明。从竞聘会所呈现的热烈气氛看出,光明日报不但人才济济,编采人员学养深厚,而且创造性思维极为活跃,这次推出的新增版面主编竞聘制,是编委会顺应人心的改革举措,使光明人看到了自身所具有的创造潜能。我相信,竞聘会只是开始,由此发端,光明日报的改革将会“开弓没有回头箭”,不断扩大改革的范围。改革也将使光明日报焕发出活力,壮大“光明”辉煌品牌。

  (作者为光明日报科技部副主任)


返回光明网主页  返回报史馆首页  网友留言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