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编辑 张常海
 

总编辑  张常海

(一九八九年七月至一九九三年四月)

张常海小传

  张常海,原名张泌,曾用名长海,笔名桑田、伊粟、冀夫等,1930年6月15日出生在北京唐山滦县(今滦南县)张营村。

  1944年参加抗日游击队,不久赴阜平华北联大学习,后转入涞源冀察中学。1945年5月在冀察中学参加中国共产党。

  1945年8月抗战胜利后,冀察中学迁至宣化市,张常海被分配到新华社察哈尔分社任译电员、文书,1946年春,进张家口华北联大新闻系学习,曾到天镇县参加新区土改,到《张家口日报》实习新闻采访工作。

  1946年10月10日,从张家口、宣化撤退到涞水县。11月,根据形势发展,新组建《冀热察导报》社,张常海任该报见习记者,挺进平绥路北三角地带开展游击战。1947年3月,冀热察区中心地带组建四海县,从导报社到四海县宣传部任宣传通讯干事。1947年底四海并入怀柔县,仍任宣传干事,一方面参加土改、扩军、支前、打仗等实际工作,一方面向《群众日报》、《冀热察导报》供稿,同进还负责县里出版的油印小报工作,在艰苦紧张的环境中经历了多方面的锻炼。

  1949年3月奉调至新华社南口支社任副社长,同年9月,调《察哈尔日报》工作直至1952年察省撤销。在察报三年,历任副刊编辑、宣化记者站站长、特派记者、记者组副组长、编辑组第一副组长等。

  1953年1月至1955年5月,任中央新闻纪录电影制片厂纪录片组编辑,采访撰写三个纪录片文学剧本,编导《新中国第一座露天煤矿——海州露天矿》、《宝成铁路在建设中》等纪录片。

  1955年5月调《光明日报》工作。“文革”前,曾任文化组编辑、文艺部副主任、下放干部中队长(1958年基层选举中当选江苏六合县竹镇乡人民代表)、上海记者站负责人、通采部副主任、文艺部主任。1963年因转载所谓“反党小说”《刘志丹》被免职,1964年被诬为“反党集团”,受批斗一年多。1965年以戴罪之身去香河县参加农村“四清”。1966年“文革”开始,被揪回报社批斗、劳改,被扣上各种吓人的大帽子,关进“牛棚”,失去自由。

  1968年秋,工人解放军宣传队进驻报社。做为首批解放的老干部,被选为编辑部革命领导小组副组长、报办小组组长,长期负责报纸夜班工作。这期间,遵照周总理批示与安排,于1972年2月,在《光明日报》会议室接待随尼克松总统访华的美国记者并接受采访;1972年10月6日一版刊登周培源文章《对综合大学理秒教育革命的一些看法》;陆续发表对日本军国主义电影《啊,海军!》、《山本五十六》、《日本海大海战》等的批判……,在当时引起较大反响,受到周总理的赞许。1973年5月12日至6月底,以“光明日报编辑部负责人”身份,参加朱穆之为团长的中国新闻代表团访问美、加两国,受到尼克松总统、特鲁多总理的接见。

  1973年8月,报社成立临时革命领导小组,任小组成员至1976年10月。

  粉碎“四人帮”,1976年10月至1979年3月,被任命为总编室负责人、主任,主持夜班编辑工作。

  1979年3月至11月,赴中央党校学习。1981年任《光明日报》文艺部主任。1987年任报社编委兼《博览群书》主编。1989年7月至1993年5月,任《光明日报》总编辑。1992年当选为中共十四大代表,1993年任第八届全国政协委员。现任中国纪实文学研究会会长、《中流》杂志社社长、《中国老年报》顾问等。是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华诗词学会会员、韬奋基金会理事、中国国史学会常务理等。


返回光明网主页  返回报史馆首页  网友留言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