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起轰动全国的违纪案件
——“德清事件”连续报道追忆
卢良 

  卢良

  1935年出生,浙江嘉兴人。浙江省省级机关业余大学中文系毕业。1959年任新华社浙江分社记者,1964年调大公报浙江记者站;1978年10月调光明日报浙江记者站任站长,先后兼任浙江省新闻工作者协会书记处书记,浙江省新闻研究所所长;1993年调浙江市场导报任总编辑;1998年至2002年任改革月报总编辑;后在浙江省委宣传部退休。40多年来,发表过工业、财贸、科技、教育、文化、理论等方面各种体裁的大量报道,其作品曾在人民日报、新华社、大公报、光明日报等多次获得好稿奖、红旗稿奖等奖项,有些作品被选入专集出版,有些被选入中学课本。报告文学《大地为你辩护》获得1988年江南文学奖和浙江省法制文学征文一等奖。1989年和1992年先后主编《浙江新闻作品精选》、《经济报道新思路》,1992年参与编写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探索》一书获得中宣部“五个一”工程作品奖。

  这是25年前的一段往事。1982年下半年,浙江德清县发生了一起轰动全国、惊动中央的“建房分房中的违纪事件”。《光明日报》抓住这个典型,予以披露,我自始至终参与了这一报道。从1982年8月24日起到12月底,我们顶住压力,排除干扰,先后刊发稿件30余篇,对问题以及造成问题的根源追根溯源,一追到底,直到最后问题得到解决。这一系列报道影响之大,反响之强烈,持续时间之久,都是我数十年记者生涯中前所未有的,当年的经历至今还历历在目。

从一封读者来信引起

  1982年8月26日,《光明日报》在一版头条刊登了一则读者来信。来信反映;德清县文教局某些领导挪用教育经费,建造局机关高标准宿舍楼,从1978年以来的3年间,他们挪用教育经费42.8万元,占全县教育同期经费的25.5%。来信呼吁上级有关部门严肃查处这一违纪案件。

  当天,记者部来电要我立即赴德清深入追踪,刊发连续报道。同时我也获知,报社已派出教育部陈季子、群工部孙月沐两同志和我共同组成报道组,两位记者已在赴德清的途中。报社组成这么大的采访阵容,可见领导对这一报道的重视程度。

  一到德清县,我便赶到县文教局新建的干部宿舍楼现场。一幢新落成的红色四层高的楼房惹人注目。楼前五六位当地职工七嘴八舌地议论着:

  “是宾馆?”

  “是别墅?”

  “不对,是干部的住房!”

  “哪个单位的领导住的呀?”记者问。

  “听说是县文教局领导住的。”一位中年人回答。“住房越建越好,标准越来越高!可惜,有些教师住的是危房,还有的教师连住房也没有呢!”

  据了解,这个县文教局有干部15人,1980年县里拨款5万元建造局机关干部宿舍。但是领导任意扩大建筑面积,提高建房标准,建造了15套房,平均为93平方米,生活和卫生设备齐全,这在当时已属高标准的住宅了。建房经费从哪里来呢?一是削减业余教育经费,3年间全县8万元业余教育经费被挪用了7万元;二是扣发重点中学教育设备费和教学行政费;三是取消全部中学生应发助学金10万元。

  “这幢楼的标准高在哪里?”陪同人员坦言,“说它高标准宿舍楼,高在住房主楼后面另建副楼,主、副楼之间以天桥连接。之所以要建副楼,要架天桥,是为了在每套住房之内有个室外屋,把厨房、餐厅、厕所安置在副楼。这样讲究的宿舍楼,在大城市也不多见!”

  9月3日,记者邀请部分中小学校长、教师和学生家长,就该县文教局建楼问题举行座谈。与会者纷纷发言指出:很多农村小学有危房没修理,小学教师缺少住房没人管,有的教师教学几十年退休后没有住房,这些,局领导却不关心,只关心自己住得好。文教局连为数甚微的暑季冷饮费每个教师也被扣发。局机关宿舍楼越造标准越高,而全县办学条件二、三十年变化不大,群众意见很大。县一中建教师宿舍,文教局审查设计时不让造厨房,理由是教师及其家属可以在学校食堂塔伙。可是领导自己建的高标准宿舍楼,用天桥相通。

  深入采访使我们掌握了大量的第一手材料,《光明日报》连续刊出“德清县文教局挪用教育经费后果严重,读者来信要求严肃查处”、“教育经费只能用于办学不许挪用”、“办教育者为什么还要如此损害教育事业”,同时我们还请浙江省教育厅长肖文等领导就此事件发表谈话,并配发图片。

歪风已波及到其他领域

  其实,德清县文教局的建造豪华住宅的歪风已波及其他领域。我们在采访中发现,德清县许多部门都在建造高标准的干部宿舍楼,并且标准越来越高。县卫生局领导坦言局机关建了一幢建筑面积1600平方米的高标准宿舍楼,高层4套住房,平均每套建筑面积100平方米,卫生设备齐全,并有澡盆。这幢楼也是主楼为卧室、客厅,副楼为餐厅、厨房和卫生间。两楼之间有天桥连接。建房经费是挪用了防疫、血防、沼气、合作医疗和其他卫生事业费共16.6万元。民政局新建的522平方米干部宿舍,局长一家6口人住3小套,经费大部分是从预算外补贴的民政经费中开支的。县物资局先后建了两幢楼,建筑面积3000平方米,花费22万元,动用了生产资金。林业局、商业局、财税局、基建局也都有这种现象。

  这股歪风是怎样刮起来的,为何没有得到制止?歪风的源头在县委、县政府。近3年来县委机关建了3幢干部宿舍,计5340平方米;1979年,县委新建的一幢1500平方米的宿舍,共12套住房,平均每套建筑面积在百米以上,因这幢楼没有副楼,1982年又拨款2.4万元,为这幢楼突击补建了副楼,让厨房和厕所迁入,也有了“天桥式”副楼。自此以后,当地宿舍建造副楼成风。

  干部多分房、多占房也是县委首开其端。该县常委、正副县长,人大常委正副主任共12人,除一户外,其余11户包括家属子女共42人,现有使用面积857平方米,人均使用面积21平方米。如县委某副书纪一家4口,住房3套。县人大常委某副主任一家5口,住房2套。县部、委、办以上的领导干部,住房面积也是大大超出了规定的标准。

  对于上述现象,我们认识到,要刹住这股歪风,光是靠媒体披露是无济于事的。我们又在本报刊发了内参:“德清县一些单位挪用事业费,兴建高标准宿舍楼引起群众强烈不满”。

  在采访中,我们已感到来自外界的压力。我们住在县府招待所,住宿地点暴露后,开始不断有人来纠缠,每天都有一拨拨的人以上访为名缠住我们无法脱身,采访几乎无法进行下去。到后来我们意识到这些所谓的上访者都是有意安排的。我们的行动受到了盯梢。每次外出都有人跟在后面。在食堂餐厅里,我们与旅客吃同样的普通标准菜,服务员却送来了鱼、虾等荤菜,并说是领导交待的。我还获知消息,该县在对我进行反调查,还企图了解向本报投稿的写信人与我是否相识,是否有接触,报社的批评报道和省里有何背景。

  采访触动了某些人的权力,损害了某些人的利益,这些人企图干扰我们的追踪报道。我们顶着压力继续追踪。

  这一情况持续了没多久,情况就发生了急剧变化:我们的内参惊动了中央,中央领导批示了。

中央领导批示推动查处

  10月初,胡乔木、习仲勋同志对“德清事件”作出批示。中纪委将中央领导的批示精神向浙江省做了转达。浙江省长李丰平、分管纪检工作的省委副书记薛驹就此事作了批示,提出这是一起违纪违法案件,应严肃处理,并要省纪委召集嘉兴地委、省教育厅等有关单位研究,提出处理意见并报省委。

  事情升级了!

  中央领导作出批示后,中纪委闻风而动,组成由国家城建总局局长邵井蛙、国家工商总局顾问史敏等10多人组成的调查组专程赴德清调查。

  在这样的形势下,我们的采访也向事件的纵深深入。

  应从“德清事件”中吸取哪些教训?为什么有些教育部门和基层学校挪用教育经费的情况也时有发生?我们就这些深层次的问题进行挖掘。

  光明日报的连续报道已引起浙江省委、省政府及相关部门的高度重视。在报道的推动下,省里决定在全省教育系统开展教育经费大检查活动。省委第一书记铁瑛指出:“应以德清事件这一典型为镜子,在全省教育部门普遍检查一次教育经费使用的情况,把违法乱纪问题抓到底,并将这件事作为端正党风党纪,改善党群关系和教育挽救犯有错误的干部的一件大事来抓。”省长李丰平提出:“有些地方有类似的问题,必须加以揭露,吸取经验教训,一定要把有限的教育经费管好用好。”10月5日,省政府教卫体办主任邱清华还就从“德清事件”中吸取哪些教训一事接受记者采访。对此本报又陆续刊发了10多篇报道。当地的《浙江日报》和专业报也行动起来,媒体合力发挥了更大的作用。

  10月8日中纪委调查组来到杭州。中央领导同志的指示当时虽然没有声张,但在较小的范围内作过传达贯彻。浙江省委与省纪委、省教育厅、嘉兴地委先后多次进行研究,决定配合中纪委调查组赴德清调查。嘉兴地委领导也曾专门进行了讨论,专员周洪昌写信给德清县委,指出必须查清,作出严肃处理。嘉兴地委副书记杨逸梅率领了地区教育局等有关部门负责人专程赴德清协助查处。

  在中纪委调查期间,迫于压力,德清县委、县政府召开了一系列由县委、县政府领导和有关部门负责人以及中纪委联合调查组人员参加的联席会议,他们谈了思想认识、错误事实及危害性,议了整改行动、领导分工及当前工作打算等。10月25日,德清县委向省委、省纪委报送了《德清县委关于建房分房中严重不正之风的检查报告》的文件。这份长达5000多字的检查报告得到了省委、中纪委的认可,省委于11月3日以省委文件的形式转发到全省各地。12月23日,中纪委将此文转发到全国,狠刹建房分房中的不正之风。并对“德清事件”的责任人分别作出了处分。

  12月27日,新华社播发中纪委《关于浙江省德清县县直机关建房分房中不正之风情况的调查报告》的通稿。

主要收获体会

  这次连续报道取得成功,产生了很好的社会效果。其原因是各级党政部门高度重视,主要领导亲自过问,同时也因为报社总编辑有胆有识,决策果断。新闻界同仁认为,《光明日报》这次批评性的连续报道有三好:抓得早,能为中央提供比较大的反面典型;抓得狠,敢于碰硬的,而且抓住不放,直到解决问题为止;抓得好,办了一件牵动党心民心,推动社会风气,有助于上下沟通的好事。我认为,关键是我遇上了一个好总编。当时光明日报总编辑杜导正是个有胆有识,敢于碰硬的媒体领导,他决策果断,敢于负责,从选择典型,确定报道,组织战役,穷追到底,全是他一手策划。他曾当面对我说:“德清的报道,你们要大胆,有风险,报社会支持你!”他还说,只有连续报道才能充分反映报纸对这个问题的重视和倾向;只有连续报道,制造声势,才能深入人心,取得轰动效应;只有连续报道抓住不放,才能抓出结果来。没有杜导正的盯住不放,这组报道不会取得后来这么大的效果。

  还有一点,新闻媒体互动、发挥合力效应也很重要。按照惯例,各家媒体按自己性质、特色的要求,采写独家新闻。这次本报采访也是独家进行的。到10月初,本报虽已刊发了近20篇消息,在当地党政领导部门、教育系统也是有较大反响,但从浙江全省范围,乃至全国的影响还是不够的。后来,当地媒体也行动起来了。《浙江日报》于10月4日转发了介绍《光明日报》报道“德清事件”的综合新闻外,同时在一版头条以半个多版的篇辐刊发《要从德清县挪用教育经费事件中吸取教训——省政府教卫体办负责人答记者问》。此后,该报陆续发了10余篇消息。《浙江日报》的这一系列报道,无疑是对《光明日报》连续报道的一个有力配合。接着,新华社刊发了很有影响力的通稿,使新闻舆论合力发挥了更大的作用,在社会上产生更大的影响。

 

浙江省委就德清县挪用教育经费事件作出决定

一定要把有限的教育经费管好用好

在全省检查教育经费使用情况,

对违法乱纪问题一抓到底

  记者卢良报道:中共浙江省委和省人民政府对本报报道的德清县文教局挪用教育经费事件十分重视。最近省委第一书记铁瑛指出,应以这一典型为镜子,在全省教育部门普遍检查一次教育经费使用情况,把违法乱纪问题抓到底,并将这件事作为端正党风党纪,改善党群关系和教育挽救犯有错误的干部的一件大事来抓。省委书记、省长李丰平向有关部门提出,有些地方有类似的问题,必须加以揭露,吸取经验教训,一定要把有限的教育经费管好用好。

  浙江省各级教育部门通过对教育经费使用情况的初步检查,在49个县教育局中,已发现除德清县外,还有上虞、桐乡、黄岩、永康等县也有违反财经纪律、挪用教育经费的问题。有的县教育局将教育经费用于盖办公楼、机关宿舍、招待所;有的用于购置汽车、汽船;有的基层单位将预算外收入私设“小金库”,巧立名目,用于请客送礼、吃吃喝喝;有的单位乱发奖金、补贴和实物,甚至还发生贪污盗窃、投机倒把的犯罪活动。通过检查,还暴露了财务管理混乱和制度不健全等问题。

  针对这种情况,省教育厅和财政厅专门研究了处理办法,并作出规定,重申:“教育经费一定要专款专用,严禁挪用。”“任何单位不准私设小金库。”


返回光明网主页  返回报史馆首页  网友留言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