吹去黄沙始见金
耿建扩 

  耿建扩

  男,1970年9月生。河北无极人。主任记者。现为光明日报社河北记者站副站长。1993年毕业于河北大学中文系汉语言文学专业。1993年7月至2003年8月在石家庄日报社工作,任记者、总编室副主任,系石家庄市十佳新闻工作者。2003年9月入光明日报社工作至今。多年来,先后有30余篇新闻作品获国家、省、市级好新闻。其中《东史郎讼案又一铁证,南京大屠杀不容抵赖——石家庄市发现1938年日本印制的〈最新南京地图〉》获中国新闻奖二等奖、河北省“五个一”工程暨精神产品精品特别奖,作品入选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教材。调查报告《石家庄市医学专家缘何下乡趋热》受到中央领导同志和河北省委主要领导的批示,卫生部部长据此专程调研,石家庄经验得以在全国推广,作品获光明日报社好新闻奖。

  2006年夏,我经过长时间调查采写的《石家庄市医学专家缘何下乡趋热》一文经记者部、内参组和编委会领导精心修改后,在本报的《情况反映·知识界动态清样》第11期刊发,引起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书记处书记、中宣部部长刘云山和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吴仪的关注。文章刊发第二天即6月16日,两位中央领导同志分别作出重要批示。紧接着我报在头版头条刊登了反映石家庄市城市支援农村卫生的长篇调查报告。卫生部部长高强亲临石家庄调研,对当地的做法给予充分肯定。河北省和石家庄市主要领导也都作出批示,或要求在全省推广石家庄市的经验做法,或致信光明日报社表示感谢。

  这篇文章之所以引起中央和地方领导的高度关注以及新闻界的共鸣,一个重要原因在于:它透过“医学专家下乡趋热”这一现象,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地揭示了“专家下乡在缓解农民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的同时,城市大医院和下乡专家同样受益匪浅,下乡带来的是互利共赢”的事物本质,改变了过去一直以来挂在人们嘴边的卫生下乡是单纯的“送温暖,作贡献”的固有观念,在新闻界发出了“专家下乡互利共赢”的先声。正是这一经过实践证明的结论,引起了包括中央领导同志在内的许多读者的认同。而新闻界大力宣传弘扬这一可喜的新趋势、新现象,无疑会引导全国各地更多的城市医院和专家看到并深刻认识“下乡支农利民利己”的重要意义,从而更加积极地投入到下乡支农活动中来,为卫生事业自身的发展,为保障农民群众的身体健康,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发挥更大的作用。

  其实,“互惠共赢”这一结论的形成并非一朝一夕,在长达3个多月时断时续的调查中,记者经历了一个不断怀疑否定直至最后肯定的“吹去黄沙始见金”的过程。应该说,作为曾经跑过卫生口的记者,对医疗卫生行业的状况是比较熟悉的,对前些年部分医院和医生在下乡工作中消极应付的做法也是有所了解的。2006年初,引起记者对“石家庄市医学专家下乡趋热”现象的调查缘于两个人不经意间的两句话。我的妻子在一家市属医院工作,一天下班后她对我说:“现在专家们都愿意下乡了,经常三五一组地主动下乡。”询问得知,市级医院普遍存在病源少“吃不饱”现象,专家在下乡为农民现场诊治时,对于重病患者,自然就会请他们到条件更好的市级医院就医,提高了市级医院的床位率和经济效益。在下乡过程中,医院和医生也树立了良好形象。时隔不久,一位市属医院院长也神秘地对我说:“这两年我经常强调和鼓励本院医生到农村去大显身手。”妻子的话得到了印证。卫生行业出现的这种专家主动下乡、自愿下乡的新趋势、新现象值得调查和研究!在随后一次次走访座谈中,在院长和医生们“作贡献”的“高调”和自身受益不愿启齿的“低调”中,记者触摸到城里医生下乡趋热的内在动因。

  如何看待这一现象?是好事还是坏事?城里医生在下乡过程中会不会出现过度逐利倾向?我又请来一些卫生界人士座谈。座谈中我发现,这种担心是多余的。如果下乡医生过于逐利,就会失去农民群众的信任,最终受损的还是医院和医生自身。这样,经过反复思考,一个观点渐渐明晰:专家下乡的本质是可喜的“共赢”,也只有这种“共赢”,才能使下乡工作长期开展下去,这一现象值得肯定。

  这篇文章引起较大反响,另一个原因是文章触及了在当前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大背景下,如何缓解涉及亿万农民群众切身利益的看病难、看病贵这一热点问题。这是党和政府正在千方百计下大力气要解决的问题。当然要破解这一矛盾,单纯靠城市专家下乡是远远不够的,但这篇文章,让人们再次看到了新形势下加强卫生下乡工作的重要意义,为促进和引导卫生下乡工作提供了新的思路。也许基于这方面的原因,卫生部主要领导在看到这篇内参稿件后批示:“择时赴河北考察,实地调研;组织记者到河北调查大力宣传推广;研究建立城市支援农村的长效机制。”“城市医务人员下乡对直接为农民群众服务,提升乡镇卫生院能力水平、加强城市医务人员医德医风和业务素质,以及打击非法行医都有积极作用。请认真总结宣传河北经验,并推动全国工作。”

  这篇文章的成功也提示记者,要以高度的职业敏感和社会责任感倾听和把握时代脉搏,用手中的笔及时客观地反映不断改革和创新的伟大时代。写稿子要把握好“度”,讲究技巧,并要考虑读者的阅读规律。文章标题用了一个“趋”字,准确表现新趋势新现象,而没有溢美。标题用问句设置悬念,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而正文的3个小标题又十分简练地从不同角度作了正面回答。全文用2500字的篇幅揭示复杂的“下乡趋热”现象,长短比较适宜,太短了说不清楚,太长了又容易导致读者阅读疲劳,影响阅读效果。

 

石家庄市医学专家缘何下乡趋热

  “下乡巡诊小分队”、“医学专家大篷车”,这两年,石家庄市各大医院的专家们频繁地走进偏远的乡镇卫生院和百姓中间,培训基层人员,捐赠医疗设备,普及保健知识,为农民群众防病治病,在很大程度上缓解了农村看病难、看病贵问题。

  条件艰苦,设备落后,信息闭塞,生活不便,是大多数乡镇卫生院的真实写照。在这样的条件下,过去一说下乡便多少有些不情愿的城里医生们,为什么如此积极地“我要下乡”呢?

  大医院在农村看到了自身发展机遇,产生了内在动力

  目前石家庄市有省级医院、市级医院和部队医院等公立大医院30多家。近几年又有10多家颇具规模的民营医院异军突起。如此之多的大医院集中在了这样一座省会城市,对大部分医院来说,早在几年前就出现了“僧多粥少”病源不足的情况。因为患者看病普遍存在趋高趋优的心理,所以只有少数省级医院和特色专科医院不愁病源。

  石家庄市第二医院是一家拥有众多医疗人才的二级甲综合性医院,由于地处深巷,又被三家实力强大的省级医院所包围,多年来一直不高的床位使用率成为这家医院不愿言说的“心痛”。正是前些年政府推动的卫生下乡工作实践,让他们看到了农村这一庞大的潜在就医群体。他们成立了健康服务部,专门组织各科专家到乡下巡诊,免费为农民群众体检,足迹踏遍周边10多个县(市)。该院58岁的老专家张连纪在赞皇县翻山越岭为农民看病,磨破了好几双鞋子。真诚的服务赢得了群众的信赖,近几年先后有1700多名山区群众慕名来市二院求医,医院又在费用上给予这些老乡最大程度的减免。今年,市卫生局又将市二院确定为农民工定点医院,凡来这里看病的农民工都享受到减免治疗费等优惠政策。这些措施在减轻农民群众看病负担的同时,也使医院的门诊量和床位使用率有较大提高。

  石家庄市第五医院是以收治肝病为主的传染病专科医院,病源主要来自农村。这家医院的床位使用率虽然始终保持在一个较高水平,但近年来一些不规范民办医院的虚假广告和一些没有资质收治传染病人的小医院的乱收乱治行为,在损害传染病患者利益的同时,客观上也对这家国办专科医院的生存和发展构成威胁。这家医院的医生们也坐不住了,2004年,医院开始把传染病预防、保健、治疗的触角广泛延伸到周边所有的县、市、区。医院派出10名优秀专家到全市222个乡镇卫生院巡回讲座,提高乡村医生对传染病的诊断和防治水平。期间所有费用由医院解决,不给基层卫生院增加任何负担。专家们以渊博的理论知识,丰富的实践经验和根据学员不同水平繁简适度的讲解,深受基层医生的欢迎。随着医院美誉度越来越高,近两年慕名前来或通过县乡卫生院转诊来的患者已达3000余人。

  在服务基层、服务群众中受益多多,于是,越来越多的大医院主动加入到卫生下乡的行列中。

  在送技术的同时,自身素质也得到提高,下乡人员成就感、荣誉感增强

  和大医院在业务分工上越分越细、越分越专不同的是,下乡工作需要的是全科医生。这就促使下乡人员下乡前又“拿起书本学起综合知识”。石家庄市第一医院安排下乡人员首先在急诊科“跟班”一个月,以适应下乡工作中可能遇到的各种情况。市五院下乡医生张新元、郝翠芝利用学到的针灸穴位注射疗法为灵寿县近百名坐骨神经痛等慢性腰腿疼病患者进行了治疗。因下乡工作成绩斐然,如今已升任副院长的张新元说:“下乡过程也是自身业务水平再提高的过程,对医务人员的锻炼成长大有好处。”

  在与农民群众的密切接触中,下乡人员更多地体察了百姓疾苦,医务人员的心灵得到净化。一位医生在日记中写道:目睹老乡们揣着用手绢包裹的几毛钱来看病,你在今后的行医生涯中无论如何不会开出大处方。有了这样的下乡经历,再重新回到大医院看病,就会减少医患矛盾,有利于和谐医患关系的形成。市第五医院院长刘恒军介绍说,通过卫生下乡这条纽带,许多农民朋友凭着过去的好印象,常常直接找到市属医院,指名点姓地要“在我们那儿下过乡”的某某大夫看病,一改农村病人到省城直奔省级医院的习惯,客观上起到了合理分流患者的作用。下乡人员的成就感、荣誉感增强。

  另据记者调查,为鼓励医务人员下乡服务,石家庄市政府每年拿出近60万元直接用于下乡医院和有关人员的奖励。各医院也在下乡人员生活补贴,职务、职称晋升方面制定了激励政策。综合各方面的因素,卫生下乡自然就热起来。

  大医院、卫生院和农民群众在密切往来中互惠共赢

  石家庄市卫生局局长闻宏海指出,在下乡工作中受益最大的是乡镇卫生院和农民群众。下乡人员所到之处,捐赠医疗设备,普及保健知识,培训基层人员,建立规章制度。卫生院的面貌有了很大改观,群众就医条件得到很大改善。他举例说,市第一医院专家韩占波到西柏坡镇卫生院后,帮助卫生院开设了造影、超声、心电图等项目,并建立了手术、麻醉、护理、药房等18项管理制度,到卫生院看病的群众越来越多,连续半年没开工资的卫生院医务人员在韩主任到后第二个月便拿到了补发的全部工资。市第三医院拨款20多万元对元氏县姬村卫生院改造装修,彻底改变了“卫生院里不卫生”的状况。同样,在市第四医院帮助下,不断增加诊疗项目的无极县七汲镇卫生院经济效益也以每年30%的速度攀升。此外,频繁的专家下乡大大净化了农村医疗市场,那些曾经活跃在农村的游医药贩很少出来招摇撞骗了。

  石家庄市各大医院积极探索卫生下乡新路子,从单纯的下乡蹲点到不定期的巡诊讲座,再到敞开大门欢迎乡镇医生免费进修等多种形式,形成了市属医院与县乡医疗机构常来常往的“姑舅亲”,呈现出城乡医疗机构之间相互转诊共同发展的喜人格局。据统计,近两年来,市属各医院共向乡镇卫生院捐献车辆和各种医疗设备价值132万元,培训基层医生6866人次,在乡下诊治病人2.2万余人次;市属各医院来自农村的住院病人较以往也提高了7%—10%。

  (原载光明日报2006年6月19日三版头条)


返回光明网主页  返回报史馆首页  网友留言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