搭建院内交叉融合平台。突破法学学科内部与外部学科壁垒,设立未来法治研究院、知识产权学院、亚太法学院等跨学科人才培养平台。建设高校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成立全国首家律师学院,启动未来律师养成计划。构建双向流动的师资体系,全面实施“双千计划”。
搭建院外协同育人平台。人大法学院与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等建立43个法学实践教育基地,是国内唯一一所与最高人民法院合作开展诉讼服务项目的高校;与最高人民检察院等合作成立智慧检务创新研究院;与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等成立食品安全研究中心;与联合国办公室等国际机构、哈佛大学等海外名校开展海外实习与交换项目,构建全球治理人才培养平台。
第三,实施一揽子人才培养专项计划,加以建章立制,保障各项人才培养改革有效执行。
实施本科学术创新人才培养计划、本科生导师制、“iLaw菁英”厚重人才成长支持计划、“千人百村”社会调研活动、“读史读经典”项目、“红船领航”新生党员先进性熔铸计划、本科生海外实习项目等专项计划,制定《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法学院本科教学工作的若干意见》《本科交叉融合创新课程促进与奖励办法》《本科精品课程建设与管理办法》《诊所课程开发与实施意见》《卓越法律人才与模拟法庭教学项目建设方案》《关于鼓励学生创新创业的实施意见》等一系列规章制度,保障人才培养措施的有效落实。
扎根中国:形成法治人才培养的中国模式
“一体多维 二元融合”新型法治人才培养机制是对中国特色法学教育的理论探索,既充分吸收了全球法学教育的先进理念,又立足国情总结中国法学教育的本土经验;既关注关乎人类命运和发展的重大前沿法治问题,又关注中国当下社会急需解决的和人民美好生活所需要的法治问题。坚持马克思主义法学教育理念的中国化,坚持马克思主义进头脑、进课堂、进教材,注重人格品德教育,融通通识教育与人格教育,建立课堂教学、职业体验为一体的教育体系,培育德法兼修的新型法治人才,成为中国法学教育“变轨超车”的排头兵。
第一,搭建“组织-机制-制度”一体化保障体系。
搭建院内外各类融合平台,有效保障各项人才培养计划的实施与执行。在教研室基础上,成立本科生工作委员会、教材建设委员会、课程体系改革领导小组、本科学术创新导师组、创新创业指导团队等组织,保障培养项目的高效运转。以课程体系改革为抓手,以一揽子人才培养专项计划为依托,多方筹集社会捐赠资金,设立多个本科人才培养专项基金,保障人、财、物等各类资源的有效投入与合理配置。形成了全面涵盖教学管理、教材建设、前沿交叉创新课程、创新创业训练、学术创新训练、本科生导师、国际交流、职业发展等人才培养各环节的规章制度体系。
第二,探索设计新型社会主义法治人才培养的国家标准。
将法学专业知识、通识基础与人格素养、跨学科复合思维能力、国际交往能力等人才培养目标细化分解,并将人才培养各环节的要求指标化,以数据和事实说话,形成总体目标、分项要求、各环节标准等层次分明、科学合理的指标体系,成为中央政法委、教育部“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养计划”制定《关于深入实施卓越法治人才教育培养计划的意见》《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养基地评审指标体系》的重要参考。
“一体多维 二元融合 新型社会主义法治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在法学教育领域的具体展现,成为建设中国法治自信的基础工程样本。
追赶超越:打好中国法治人才培养攻坚战
在“一体多维 二元融合 新型社会主义法治人才培养模式”下,人大法学院在法学教育领域取得了丰硕成果。
本科人才培养经验、模式成为学校典范,引领各项本科教学改革。率先开展学术创新人才培养计划、本科生导师制、MOOC课程建设等专项计划,制定一系列规章制度、运行机制和培养标准,被纳入《中国人民大学本科人才培养路线图》《关于支持本科拔尖学术型人才培养的若干意见》等文件,面向全校推广,成为学校典范。
新型法治人才培养课程与教材体系对全国法学教育产生重大影响。参与国家教材建设计划,31位教授入选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课题组首席专家和主要成员,总数居全国法学院校首位。大部分教材入选国家级规划教材、教育部推荐教材、教育部普通高等院校优秀教材。仅人大出版社出版的法学院教材达121个品种,累计销量达1500万册,为兄弟院校广泛采用。《民法学》《中国宪法学》等5门课程获评国家级精品课程,录制《侵权责任法》等5门慕课课程,开发《法理学》等9门数字化课程。众多兄弟院校来法学院考察交流,共享人才培养成功经验,促进法学教育共同发展。
“一体多维 二元融合”的人才培养标准和经验被国家吸收。获批2个首批教育部卓越法律人才培养教育基地和教育部“法学教育实践基地”,入选2个国家级教学团队。2016年,承办中央政法委、教育部“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养计划指导委员会、专家委员会工作会议”。该计划专家委员会主任办公室设在我院,发挥在新型法治人才培养方面的示范引领作用。
高端国际性法治人才培养效果显著,拥有良好的世界知名度和国际认可度。与哈佛大学法学院等50余所知名法学院建立学生交换项目。留学基金委优秀本科生国际交流项目从14年6个上升为18年15个。建立全球顶尖院际联盟——“日内瓦-哈佛-人大-悉尼”法学院联盟,成为联合国毒品和犯罪问题办公室、国际反腐败学术联盟等机构成员。主办中国首份英文法学期刊《中国法学前沿》,在海外出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英文版《法学家》《人大法律评论》《人权研究》等,成为向国际社会传递中国法治建设声音的重要窗口。举办中美、中欧、中非、中澳、中拉和亚洲法学院院长论坛,世界百所著名大学法学院院长论坛,论坛秘书处均设在我院,扩大中国法学教育的国际影响力,成为中外法学教育合作的重要平台。
人才培养效果显著,毕业生成为各行各业领军人才和中坚力量。本科生培养质量逐年提高,出国交换学生数量大幅增加,被世界名校录取学生逐年增多。学生多次获得全国“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竞赛特等奖、一等奖;“大学生创新实验计划”国家级立项数和核心期刊发文数逐年递增。近千名学子参与最高人民法院诉讼服务项目,接待当事人13000余人次,服务时长累计2700小时。创业项目屡获佳绩,如2015年郑成亮团队夺得“中国电子商务创业大赛”冠军。学生团队多次取得Jessup、Price媒体法等模拟法庭比赛冠军。学生海外实习表现深受国际组织认可。本科生刘毅强毕业后创办中国第一个国际法非政府组织——中国国际刑法青年学者联盟。本科生贝婧荣获第十四届国际电讯学会亚太会议最佳学生论文奖。张瑞新赴肯尼亚志愿服务获得“国际义工之星”。培养了一批宋鱼水、刘黎、陈昶屹等全国模范法官、检察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