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西北师范大学文学院 李妍
笔者在查阅、研读文献资料的过程中发现硕博论文、期刊论文、专著甚至个别工具书中存在着不少的错误,这些错误小到错字、错句、表达有歧义等,大到长篇大论的引用未标明出处,甚至有同一作者的两本专著中内容大面积雷同等现象。笔者所遇到的问题是每一位研究者共同面临的问题,频频出现的各种错误麻木了研究者的感觉,从刚开始的大惊小怪到逐渐习以为常,再后来就是潜移默化的步其后尘。在探索研究的道路上犯错误不可怕,可怕的是对错误置若罔闻、错而不纠、将错就错、以讹传讹。打破学术犯错零代价的现状,健康的学术发展需要纠错机制。中国学术期刊亟需开辟“纠错专栏”:已有的一些纠错专栏大多只为自己纠错,新开的“纠错专栏”,不但对自己也对全国同类的期刊、硕博论文、专著纠错。
学术论文中出现许多错误的原因如下:首先是不可避免的失误。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在毕业、年度考核、职称晋升等快节奏学术氛围之中,来不及仔细打磨,一些错误在所难免。其次是学术态度不端正。有些学者失去了基本的道德操守,大量抄袭、随意编造肆无忌惮。开辟“纠错专栏”让全国普通的研究者全部加入净化学术空气的大军之中。一些错误靠导师、靠编辑纠错效率不高,个别人的时间、精力毕竟有限。可是相关领域的研究者可能看同样的材料,发现错误于俯拾之间,这样审阅一篇文章的,就不只是一个作者、一个导师或一个编辑,而是全国的阅读者、研究者。需要做的是鼓励研究者把自己看到的错误记下来,提供给“纠错专栏”将这些错误曝光出来。
“纠错专栏”的建立有利于学术交流。及时指出错误以便及时改正错误,这是很好的学术交流的平台,有利于学术进步。纠错意识的建立也让研究者在阅读、创作中更加严谨,养成刨根问底、深入探究的学习、研究好习惯。
“纠错专栏”的建立有利于学术环境的净化。面对乱象丛生的学术生态,有研究者只讲数量,对自己文章的质量严重不负责任,错误频出。现有的学术环境往往是错了就错了,错了影响也不大,甚至错了没有任何影响。这样的学术环境往往纵容了一些投机取巧者恣意妄为。而“纠错专栏”的建立会让不负责任的作者屡遭曝光,打破犯错误零代价的现有学术机制,以此增强学术个人、学术单位的自律意识。
“纠错专栏”的开辟有助于对“学术大腕”的制约。一些学术研究者一旦成名,其创作供不应求,多家编辑部同时求稿,导致这些“学术大腕”顾不暇接,出现了速成之作,其中的谬误在所难免。“纠错专栏”的建立有利于“学术大腕”直接面对读者群--全国范围内广大普通的学术研究者,接受最广大范围的监督,避免学术权力的自我发酵与膨胀。
“纠错专栏”的建立有利于学术评价机制的完善。如果全国多家期刊杂志建立起了“纠错专栏”,可以让所有的“纠错专栏”相互联网,建立“纠错专栏”中心。“纠错专栏”中心做出定期汇总,这种汇总对不同的学术层次做出评价:个人、学校、研究院、编辑部等每年的犯错率达到了多少。这样也是对学术评价机制全面性的有效补充,例如评价某人的学术成就,不光看他发了多少文章、出了多少专著,也要参考他被全国的“纠错专栏”曝光了多少次。评价某学术期刊不光看其被转载率和引用率,也要看其被纠错的次数。学术个人和单位过多次的学术错误可与行政处分相挂钩。这样学术评价不光靠专家,靠领导,而是靠全体研究者共同的力量。
当然各大期刊建立“纠错专栏”可能会存在纠错犯错、学术攻击等一系列意想不到的问题,笔者建议先有一两家期刊首辟“纠错专栏”,为全国范围内相关领域的学术论文纠错,在一两年的试验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进一步将“纠错专栏”制度化、规范化在全国期刊范围之内推行开来,本着以点到面、全民共济、公平公正、净化中国学术空气的原则,为中国学术腐败筑起一道坚固防御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