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湖南师范大学教授 陈文胜
由人民出版社出版的严小龙教授的新书《振兴中的村域中国:本色访谈》,一经发行后就引起学界人士的广泛关注,赞称编写此书非常有意义。笔者亦认为,此书是一本有价值的好书。
紧贴时代背景 范围广内容细
农村问题一直以来是我国发展的大问题,农村问题的重中之重又在于土地,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在中央一号文件的不断要求下,农村土地治理一直是我国农村现阶段治理的重心,我们知道,单单以农业为基础产业而发展的农村无法赶上时代发展的步伐,广大农村要快速进行产业转型,大力发展二三产业,实现产业联动,这是实现共同富裕的必须举措。而进行产业转型的第一步就是要完善土地确权道路,活化农村的土地。所以,从2009年起连续几年的中央一号文件都在强调土地确权登记颁证工作的重要性,目的就在于处理好土地的问题,这才是农村发展的第一要义。现如今,在乡村振兴战略的发展背景下,广大农村还在不断适应改革的潮流,适应的过程中都会出现或多或少的问题,急需要解决。
此书在严教授深入广大农村的基础上,以广大农村为驻地,广大农民为对象,通过对全国六个省区、十四个县市,三十多个农村的实地探访,分析总结了农地确权的理论框架以及六种确权模式,即“个体化+确权确地不确股”、“合作化+确权确地不确股”、“合作化+确权确地确股”、“集体化+确权不确地不确股”、“集体化+确权确地确股”、“集体化+确权确股不确地”。深入每一种确权模式典型的农村,寻找同质化下的差异性,相同之处找不同,不同之处找相同,不断对比发现创新,正是旨在构建新型农村土地治理理论,探讨新型农村土地良性治理的路径选择,引起相关人士的思考,最终为各地乡村的土地确权实践提供一定的借鉴和参考价值。
以“土地上的人”为主角 充满人情与真实
农村改革事业任重道远,土地确权道路也需步步完善,如果将农村改革事业比喻为一架用于界定“人地关系”的天平,则两端分别为“农村土地”和“农村土地上的人”。当前的研究,无论是学术论文,还是媒体报道,阐释农村的文章早已数不胜数,各项研究也日趋细化。相较之下,对于“土地上的人的想法”的真实探寻,却存在着较为明显的话语缺失。农村改革,农民应该最有话语权,忽视了农民的呼声,那么农村改革这架天平一直处于“不均衡状态”,也就不足为奇。此书正是从“土地上的人”出发,真正抓住了“农村土地上的人”这个农村改革中更为根本、更值得重视的角色,这是一份勇气,更是一次“破冰”。
当下,农村的经济水平不断改善,生态环境不断优化,基础设施不断完善,但现存问题仍不少。书中真实还原了访谈农民直接犀利的言辞,如一些钉子户与干部的斡旋,一些农民努力争取自己的成员权益而与村组织“抗争”等等,让农村发展中的问题更加真实、更值得深思,同时可以让读者更加了解农民这一群体。
总体而言,此书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通过密集的村域调研,直面现实,还原最真实的农村状态,研究当前社会发展的热点问题,在一定程度上为我们思考中国村域农地产权确认问题提供了现实与实践指导,对理论工作者深入乡村研究实际问题具有借鉴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