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中国人民大学长江经济带研究院院长、中国方案研究院执行院长 罗来军
新中国成立70年来,尤其是1978年之后,中国一直致力于探索强国之道,发展到今天,趟出了一条高水平、全方位的对外开放之路。在这条路子上,虽然有挑战、困难和波折,但是中国对外开放的大门越开越大。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中国开放的大门不会关闭,只会越开越大。中国持之以恒地坚持改革开放,不断推进对外开放并取得了显著成效,而且在开放条件优良的地方致力于建设世界最高开放水平的开放型经济。回首中国的对外开放之路,呈现出一条开放水平不断提升、开放区域不断扩大、开放机制不断完善的清晰轨迹,这一轨迹助推中国不断融入世界,世界也不断接纳中国。
在这一轨迹的初始阶段,中国的开放典型举措是创办经济特区。1979年,党中央、国务院开始筹划,1980年确定在深圳市、珠海市、汕头市、厦门市试办经济特区。1983年中央又决定对海南岛也实行经济特区的优惠政策,1988年正式设立海南经济特区。创办经济特区是中国对外开放的第一步,也是科学的对外政策决策。当时中国的经济发展水平还比较低,尚不具备大规模开放以及高度开放的实力,同时对外开放的管理水平也比较低。因此在特定区域内推进开放,是最优的实践探索。
中国对外开放之路的第二个阶段是开放沿海港口城市。1984年,党中央、国务院决定开放中国沿海港口城市如大连、秦皇岛、天津、烟台等14个港口城市。从经济特区的开放到沿海港口城市的开放具有重要意义,意味着中国的对外开放开始了铺开的势头。沿海港口城市具有便利的海上交通,同时也是中国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地方,这些城市的开放既有助于海外产品、资金、技术、人员等到中国来,也有助于中国经济与海外市场及其需求进行对接。也即是说,沿海港口城市的开放开始衔接起中国的对外经贸活动与对内经济建设。
中国对外开放之路的第三个阶段是设立沿海经济开放区。1985年,党中央、国务院将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和闽南三角区划为沿海经济开放区,1988年,中央又决定将辽东半岛和山东半岛实施对外开放。中央对沿海经济开放区赋予具有重要战略意义的布局功能,把对内搞活经济、对外实行开放协同起来,并推进贸易、工业、农业一体化的生产贸易机制。很显然,沿海经济开放区使得对内改革、对外开放协同联动起来,并将国内的生产环节与对外的贸易环节进行配套,发挥对外开放更好地带动国内发展的功能。
中国对外开放之路的第四个阶段是推进内陆开放。1990年以后,中国的对外开放开始由沿海向内陆进行延伸,进行纵深发展。在向内陆扩展的进程中尤其重视沿江开放和沿边开放,发挥内陆开放的潜在便利条件。1992年,党中央、国务院决定开放长江沿岸的芜湖、九江、岳阳、武汉和重庆;不久又批准了合肥、南昌、成都、郑州等17个省会城市为内陆开放城市。此外,还逐步开放包括东北、西北、西南地区的内陆边境沿边城市。通常而言,内陆开放缺乏像沿海开放那样的交通便利因素。中国在对内陆的开放中重视长江沿岸的沿江开放,充分利用长江黄金水道的运输功能,为对外开放提供便利。沿边城市在陆地上与周边国家接壤,便于在边境地区进行贸易、投资、经济开发区建设等事项,也是进一步开发与周边国家经贸往来的重要促进措施。省会城市是内陆的经济高地,选择陆空等交通便利的省会城市进行开放,是深化对外开放的重要方式。中国的内陆开放具有里程碑意义,表明中国开始推进整体性、系统性的对外开放。
中国对外开放之路的第五个阶段是打造高水平的开放形态。中国致力于建设世界最高水平的开放形态有两个标志:一是2018年4月13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海南建省办经济特区30周年大会上宣布,党中央决定支持海南全岛建设自由贸易试验区,支持海南逐步探索、稳步推进中国特色自由贸易港建设,分步骤、分阶段建立自由贸易港政策和制度体系;二是2019年8月6日,国务院印发《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临港新片区总体方案》,设立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临港新片区;在适用自由贸易试验区各项开放创新措施的基础上,支持新片区以投资自由、贸易自由、资金自由、运输自由、人员从业自由等为重点,推进投资贸易自由化便利化。海南建设自贸区和自贸港,上海建设临港新片区,都是对标世界上最先进的自贸区和自贸港,这对中国和世界而言都具有重大的历史性意义。中国以前的开放主要是追随世界开放的步伐,从今而后,中国要走在世界开放的前列,而且在一些领域将引领世界的开放。
新中国成立70年来,在当今经济全球化遭遇质疑的世界背景下,中国的对外开放大门不仅没有关闭,反而越开越大;中国的对外开放步伐不仅没有放慢,反而越走越快。更为难能可贵的是,中国开始致力于开拓世界最高水平的开放形态,坚定捍卫并推进世界开放,甚至引领世界开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