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国防大学 刘熙武
自古以来,中国是一个爱好和平的国家。秦朝统一六国,奉行被动防御策略,为阻挡匈奴入侵,开始修筑长城。一个修长城的民族去侵略别人,谁会相信?秦朝以后,中国在弱的时候,乱得时候,散的时候,始终没有侵略过其他国家和民族。即使在中国鼎盛时期,比如西汉时期、开元盛世,康乾盛世,仍然没有侵略其他的国家和民族,这是世界上其他国家和民族做不到的。也许有人说,成吉思汗不是有过远征吗?曾西到波斯湾、匈牙利、东到日本、南到越南和柬埔寨。但成吉思汗远征的时候,蒙古人尚未建国,没有问鼎中原,没有纳入中华文明体系。1271年忽必烈建立元朝,统一了中国,才正式纳入中华文明。再比如,在明朝强盛时期,明朝奉行“不征”的外交国策,尽管郑和下西洋的目的,历史上说法不一,但郑和率无敌舰队七下西洋,最远到达东非、红海地区,仍然没有半点侵略,只是传播文明,基本都是给予,而不是掳掠。明朝实行了200多年“海禁”政策。清朝也断断续续地奉行“海禁”政策,闭关锁国,连出海的机会都没有了,这样的民族怎么会侵略别人呢?历史和现实表明:无论是过去,还是现在,乃至将来,中国决不会威胁到别人,“中国威胁论”的帽子扣不到中国头上,这是由中华民族的文化特性决定的。
第一,农业文明的特性决定中国不会威胁别人。一个国家的文明特性往往决定着个民族气质和性质。一般而言,游牧文明和海洋文明往往容易带有侵略性。游牧文明是哪里水草丰美就去哪里,哪里条件适合他们,哪里就有马蹄和他们的身影,这就容易带有侵略性。海洋文明中有此岸和彼岸的关系,此岸不好了,资源枯竭了,有了危机灾难,看到彼岸好了,加上先进的科学技术,坚船利炮就能到达彼岸。鸦片战争不就是这样吗?我们近代百年的威胁都是来自于海上。中华民族的文明则完全不一样,它的本质是农耕文明。农耕文明于以农民为主体的中国人而言,是春种、夏耕、秋收、冬藏,一年四季忙忙碌碌,耕好自己的一亩三分地,他人的土地再丰腴,也无暇他顾。农耕文明很容易滋生“小农意识”,被土地吸附的人民只要吃饱了肚子,老婆孩子热炕头,安居乐业,小富即安,不愿意惹是生非,可能会有内斗,但绝无外侵之念。
第二、中国人的乡土情结、家国情怀决定不会威胁别人。农业文明的特性一定会滋生出乡土情结,生于斯、长于私,自然对本土产生很深的乡土情结、进而产生家国情怀。无论是帝王将相,才子佳人,还是平民百姓,故土难离,感情割舍不得,可以出去远游,但终究还要回来。古代知识分子到了外地,都叫客居。中国有句古话:“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现代的中国人更显示出这种情结,从每年的春运就可以看出来,春运期间中国约有一半人在做钟摆式流动,再远再难、再苦再累,即使在家待两三天都要回家,即使买不到票也要回家,即使远在国外也要回家,这就是乡土情结,家国情怀。这样的民族怎么会侵略其他人呢?
第三,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特性决定不会威胁别人。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独有的文化特性,没有高低贵贱优劣之别。但一般来看,往往容易走极端的民族容易有狭隘性、攻击性、侵略性,比如孤岛中的民族。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是以儒家伦理道德为核心,以扬善抑恶,追求真善美为主基调的文明。说直白些,就是教化于人,做好人不做恶人,行好事不行恶事。另外,中国的传统文化是儒释道多元并存的文化体系,还兼收并蓄吸收一些外来的精华文化,不断融合发展,形成了这种内敛式的“和合”文化,基因就是“爱和平”,这就是为什么说“中华民族是一个爱好和平的民族”的文化密码。这些文化有一个共同特征:讲辩证法。讲究阴阳互补,中庸之道,这是以自然天道为基本的哲学,想极端都不可能。一个讲辩证法的民族,是理性的,审慎的,友爱的、不狂躁,不极端,这样的民族只能给予其他国家和民族更多的爱,更多的观照,更多的包容。比如,习总书记提出的“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针对亚洲周边的“亲诚惠容”理念,“欢迎世界各国搭乘中国发展的列车”思想等等,获得了世界人民的广泛赞誉!
在中国2000多年历史上,我们中华民族从来都是守家园里,爱家园,建家园,从没有去侵略过别人。恰恰相反,在近代百年的时间里,中华民族始终是被威胁,被侵略、被迫害,这一点世人皆知。在走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今天,一些西方国家从冷战时期就开始喊“中国威胁论”,纯属无稽之谈,目的是摸黑中国形象,在国际上孤立中国,阻碍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其实,大有则贼喊捉贼的味道。面对“中国威胁论”,我们在淡定从容,保持定力的同时,要有所为有所不为。一方面,中国坚定不移地走和平发展道路,奉行和平共处五项基本原则,与世界上其他国家开展和平外交,倡导用和平的方式解决国际争端,坚持合作共赢理念。同时,又要主动作为,坚决对西方的歪理邪说“不”,从文化角度、历史角度、现实角度予以正面回击,坚持驳斥“中国威胁论”,这是每个中华民族炎黄子孙共同的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