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转危为机,重振疫情防控期间的中国经济
——“新冠疫情防控与推进健康中国行动”通讯研讨会观点摘编(四)
光明网讯(记者 武鹏飞)由(雁栖湖)健康发展论坛组委会、光明网、中国健康管理协会、中国民生银行研究院、北京改革和发展研究会联合主办的“新冠疫情防控与推进健康中国行动”通讯研讨会召开,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等机构的专家学者参加。本期研讨会讨论的主题是“疫情防控与重振中国经济“。邀请了全国工商联原党组书记胡德平,国民经济研究所副所长王小鲁和北京改革和发展研究会创始会长陈剑就上述议题进行了研讨。
兼顾疫情防控与企业复工复产
全国工商联原党组书记 胡德平
“复工复产”,是在我国新冠肺炎得到基本控制,并继续警惕疫情复发的情况下,由政府提出的重要任务,任务提的必要,提的及时。企业复产有许多内在、外在的关系和许多制约条件,需要解决之后,复产才有可能达产。
一、企业的中间产品和最终产品
企业的工人到岗复工,如果产品的原材料、零配件不齐备,不配套,那么工人生产的产品只能是半成品。现代社会已不像自然经济时期的家庭纺织业,现代企业生产产品的原材料、零配件等中间产品已组成了环环相扣的生产链和供应链,犹如一字长蛇阵。一环缺失,全链断裂,企业只能停产。
企业复产后生产的最终产品,一定是若干中间产品链环的完整组合,不是孤立进行的。最终产品的概念,在计划经济时代运用得不好,它强调工业品的产值、数量和增长速度,无形中把中间产品等同于最终产品。比如,大炼钢铁时期,全国的钢铁企业都强调吨钢产值的大小、数量的多少、翻番倍数的系数,结果出炉的钢水化为钢锭成为中间产品,便算完成了任务。市场经济中的最终产品则必然要在短时间把钢锭做成附加值更高的板材、线材、型材等中间产品,以适用市场对最终产品的需求。
现在,有的企业复工了,是否等于复产了呢?要完全复产就需要若干中间产品组成完全闭合的生产链环。无此生产流程,企业即便复工也不算复产。这就需要各级政府,行业组织帮助企业把产业链的缺环补上,把产业链做长做强。
二、最终产品还需要市场订单的保证
复产企业还需要拿到国内外市场的订单,有了订单才可以带动中间产品和最终产品的生产。现代化的企业计划性越来越强,最终产品固然可以上市零售,但大宗的买卖还要凭订单来保障,越是大的企业越要依靠订单制定复产计划。中国的经济已经位居世界第二,这意味着中国的一部分最终产品一定要走向国内外市场,而国内相当一部分中间产品,又要在全球范围内采购。比如,华为公司是全国著名的手机生产企业,它的手机行销世界,关键部件又必须向世界采购。华为要拿到国内和世界的订单,就必须要从国内和国际两个市场上考虑问题,配置资源,采购核心部件。而国外的商家又视华为是最可靠的合作伙伴,这种互惠互利的商业关系,均得益于我国对外开放的国策,也得益于和平的国际环境和世界各国互通有无的经济模式。现在世界各国的经济状况都不景气,受疫情影响,各国签订的贸易协议是否会产生不确定性仍是未知数,这是当下面临的一个重大问题。
三、国内和国际两种产业链
我国有两类产业链,一类是国内的产业链,即首先是围绕着国内需求建立的门类齐全的产业和行业的产业链。这不是逆全球化的闭关自守,而是首先要把自己国家的事情办好,做的一项符合中国国情的基础工作。在这条产业链上,我国的种植业和养殖业缺环很多,整体来说并不强。另一类是和国际经济合作共建的产业链,我国已在经济全球化中占据了一个不可或缺的位置,我国的产业链条优势在于生产链和供给链上的高中低产品齐全,而欧美产业链条中的价值链和技术链又远高于我国。两类产业链相互交织,互相渗透,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关系。对这种关系必须珍惜,任何鼓吹两类产业链脱钩的主张都不可取。我认为,这是我国采用“两种资源,两个市场,两种管理经验”经贸方针,40年来结出的又一重大成果。
这种成果造就了这样宏大的景观,我国的机械加工业和装备制造业联结了欧美发达国家的市场,也联结了广大发展中国家的市场。为把这种优势继续发挥好,就应支持众多的中小企业走出国门,与国外生产的中间产品相对接,加强两类产业链的民间力量。
四、根据内需导向安排国民经济的产业结构
国内需求可以分为有个人支付能力的需求、全民普惠的公共需求和特殊需求。这次新冠肺炎疫情的爆发,再次敲响了公共医卫产品供给和食品生产的警钟,它与教育、养老、文化等公共产品一起构成了人民巨大的公共需求。政府根据亿万居民的公共产品需要,势必要进行大量投入,同时是否也应对我国中小企业的进入领域划出相当份额,并给予财政、贷款的支持,鼓励它们在“保就业、保民生、保稳定”的长远战略中发挥良好作用。
据前一阶段的统计,现在有的地方企业复工率达到90%多,而复产率却只有30%多,令人一则以喜,一则以忧。解决这个矛盾,绝不能就事论事,而应长期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国策,坚持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平等的市场地位,坚持这些改革政策形成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绝不能丝毫动摇。
疫情对经济的影响及应对
国民经济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 王小鲁
根据国家统计局公布数据,一二月份经济已呈大幅度负增长,虽然国内疫情已出现缓解,但危机期间部分产业供应链断裂、居民收入和消费下降、投资下降,仍将对经济产生持续的负影响。此外,世界疫情正处在大面积爆发期,多家专业机构预测2020年欧美和全球经济将进入衰退期,引发经济负增长,并将进一步对中国经济产生影响。
面对这种情况,需要如何应对?以下看法供参考:
第一,宏观管理需做出应急改变。以解困政策代替刺激政策,以民生优先代替投资优先,社会安全第一,这同时也是一个回归统计真实性客观性的契机。
预计近期将有较多的中小微企业倒闭,导致失业增加,居民收入和消费能力下降,农村居民务工收入大幅减少,经济遭受重创。面对这种情况,如果用大规模政府投资和大水漫灌式的货币宽松来应对,不仅远水不救近火,而且会挤占有效资源,不利于大多数现有企业解困和困难人群救助,并留下经济结构失衡加剧的后患。
当前迫切需要的是开展紧急救援。救活更多企业,恢复市场活力,经济复苏就多一份希望。减少一批失业和困难人群,促进收入和消费回升,经济发展就多一份拉动力量。有限的财政和金融资源应首先用来帮助企业解困,防止资金链断裂,纾解三角债,降低税费和利息负担。失业保险金需要及时发放到位,包括失业返乡的农民工在内。对未纳入社保的失业和困难人群,要进行大范围紧急救济。对受疫情影响的商家和租房户实行紧急保护措施,一定期限内豁免租金,禁止业主驱赶,政府对困难业主给予一定补偿。
财政政策可首先考虑把减免税政策扩大到所有中小微企业并延长期限,给困难企业提供贷款贴息,对遇到困难的大企业也需要有相应的帮助措施。对失业和困难人群提供紧急救助,重点救援未被社保覆盖的失业人群和因疫病受困的家庭。
第二,考虑一批能尽快带动就业、社会效益好的以工代赈项目和劳动密集型投资项目。可以社会招标,公助民办,不必都由政府投资。
第三,要尽快完善社保对农民工的覆盖。扩大保障房建设,把新城镇居民纳入保障房覆盖范围,促进城乡转移人口市民化,促进消费回升。
值得注意的是,所有政府救援项目都要完全向社会公开,接受公众监督,防止营私舞弊。
同时,货币政策要在一定期限内有针对性地适度放宽,银行放松银根集中用于企业解困,增加流动资金贷款,提供纾解三角债专项贷款,减免利息,压缩中长期和大项目投资贷款,避免挤占现有企业需要的信贷资金,造成资源错配。货币政策绝不能搞大水漫灌,不和美国搞放水比赛,否则后患无穷。
重振中国经济,需要政府与企业共同努力
北京改革和发展研究会创始会长 陈剑
此次疫情防控对中国经济的影响远超过2003年非典。一季度中国经济负增长应当是确定无疑。由于疫情已经扩散到全球,也势必影响全球的经济增长,作为全球第一大贸易国,中国全年对外贸易也因此受到严重影响。依目前态势分析,2020年中国经济若能够保持在3%水平,已实属不易。
目前,中国疫情防控已进入新阶段,重要的是防控境外输入。在此情况下,需要国家对此次疫情采取的一些对策重新评估,及时调整政策。
一、把保就业、保稳定作为政府的首要任务
此次疫情已经扩散到全球。需要重新认识此次疫情带来的危机。3 月27 日政治局会议纪要表明,政府开始重新评估疫情对经济的影响,尤其对海外疫情给经济带来影响的深度和持久性更为关注。目前的疫情已经与一个月前大不一样,现在的疫情已经影响到全球200多个国家和地区,并且全球疫情最严重的时刻还没有到来。或许要到今年5月份。从目前看,全球经济衰退不可避免,2020年全球经济增长率有可能下降8%甚至更低。作为全球最大货物进出口国,全球经济的低迷无疑影响中国经济增长。对中国来说,全球疫情导致全球经济持续下滑的同时也直接影响中国经济,疫情已经不仅仅是一场公共卫生危机,很有可能演变成为就业危机、经济危机,甚至演变为社会危机。因而,政府需要对疫情防控有一个重新认识,把维护社会稳定,保障人们就业放在首位。此外,粮食安全也十分重要。中国是一个粮食需求大国,虽然中国也是一个产粮大国,但每年仍然有一定比重的粮食进口。如果疫情持续,无疑会影响国际粮食市场的稳定。因而,需要未雨绸缪,把粮食安全放到重要位置加以考虑。
二、政府与企业共同努力
基于对疫情冲击的最新认识,政府制定的政策需要更明确地加大纾困力度。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会3月4日召开会议,提出力争全国经济社会发展早日全面步入正常轨道。虽然3 月中旬以来国内复工率已经显著回升,但3 月下旬以来海外疫情加速升级,海外经济总体上已经按下了“暂停键”。由此,内需尚未完全恢复“元气”、外需已开始快速走弱。
就企业复工而言,需要政府和企业共同努力,共同为企业复工创造条件。企业应当及时向政府反映诉求,虽然一些地方的政府已经出台了一系列扶持中小企业的政策措施,但由于缺乏个性和精准服务,企业感受并不相同,政府应更多地倾听企业的诉求,为企业恢复生产创造条件。特别是涉及企业普遍性的问题,比如要素流动受限制的问题,政府应当协调各方,积极创造条件满足要素流动的要求。
政府重要的是发挥好在宏观调控和稳定经济增长中的作用。财政需要在盘活存量资金(公积金、国资划社保、以及财政存款等)、不增加宏观杠杆的基础上,支持总需求增长,尤其是侧重于提振民生的支出需求。中央政治局3 月27 日会议特别提出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通过提供有效、充裕的流动性以保证大部分企业以及居民的现金流稳定。对中小企业遇到的困难,需要政府的财政政策给予大力支持。中小企业目前占城镇就业80%以上,保住它们就是保住社会稳定,就可在很大程度上避免社会风险。
三、抓住疫情机遇,推动一些行业快速发展
持续的疫情也为一些产业的升级和发展提供了机遇。特别是适应疫情隔离需要,长期宅在家中的特点,与互联网相联系的在线办公、远程医疗、远程教育等数字产业将迎来更大的发展。数字化技术将进一步融入们生产和生活的方方面面。此外,医疗健康行业也是此次疫情受益的行业。特别是随着全球疫情扩散,中国目前已经向包括意大利、塞尔维亚在内的83个国家提供紧急援助,提供检测试剂、口罩等医疗物资,这无疑也为这些行业发展提供了契机。此外,健身馆、健身器材等有利于推动人们健康的一些行业也会因此而受益。
受疫情冲击,国际航空客运萎缩,导致客机腹舱货运大幅下降,暴露出我国国际航空货运能力存在明显短板,这为进一步提升我国国际航空货运能力提供了动力。疫情也为物流快递企业发展带来巨大提升空间。中国至今没有形成与之匹配的国际物流体系,外贸高度依赖海外货运公司。在国际疫情持续发酵的情况下,国际物流体系自然面临重构,需要中国在国际物流体系中扮演更加积极的作用,这也为中国企业在国际物流体系中拓展空间创造了条件。有条件的企业应当抓住产业发展的历史机遇。
四、推进中国产业链转型升级
2013年,我国超越美国成为全球货物贸易第一大国,2014年至2015年保持这一地位。2017年至2018年,我国继续保持全球货物贸易第一大国地位。2018年,我国货物进出口总额4.6万亿美元,占全球份额为11.8%。此次疫情严重冲击了全球的国际贸易。如果疫情持续,在全球化语境下的供应链分工受到重创之际,就有可能面临洗牌。目前《财富》 1000强企业中有95%经历了新冠病毒带来的供应链中断。新冠疫情是人类的灾难,但也是全球产业链转型升级的机会。中国要抓住欧美部分产业停摆、经济衰退的机会,加快“引资补链”, 推进中国产业链转型升级。
目前看来,至少2020年上半年全球的国际贸易都将受到严重影响。对从事国际贸易中国企业来说,目前看来眼睛既要对外,也要对内。也就是说,在外贸订单纷纷取消的情况下,外贸企业需要灵活多变,围绕国内需求进行生产。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