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天勇:将来自农村剩余土地市场化改革
中国紧迫应对和长期发展过程中,需要有一种改革,同时满足宏观经济运行和增长的五个目标:一是提高农村居民收入,增强其消费需求能力,平衡工业生产过剩;二是根据中国农村巨额的错过城市化人口,寻求在农村、小城镇和城郊等利用巨额体制性剩余劳动力;三是在未来的15年中,做这样的大事——只要农村土地体制改革了,土地与剩余劳动力相组合,就能够获得实实在在和基本可以确定的经济增长新潜能;四是可以通过改革形成的土地资产,为推动经济增长的债务扩大提供信用保证,把债务链断裂风险降低到最低程度;五是通过改革,形成扩张性财政金融政策的货币投放之锚,使国民经济在金融和国民经济体系尽可能安全的状况下增长。唯有土地市场化改革,才有这样的功能。
从走社会主义道路看,坚持生产资料公有制,土地的国有和集体所有不变;坚持市场化改革方向,劳动力要素和土地资源的配置由市场决定。从而使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完美结合。
戴建兵、张志永:重视个人档案的学术价值
历史是人的活动史,社会的真正进步必然体现在社会普通大众身上,而研究他们的个人生活史是发现和认识社会变迁的重要渠道之一。目前,社会上游离着大量的个人档案,从严格意义上讲,这些档案属于官方文献范畴,类型较齐全、内容较系统、真实度较高,是研究当代中国个人生活史的极为重要的原始资料,遗憾的是许多人尚未发现其潜藏的学术价值,以致不得其用。学术界应该尽快重视和挖掘这些个人档案,并进行学术研究,如此既有助于开辟当代中国史研究的新领域,又能深化对当代中国社会变迁的认识。同时,重视搜集、甄别、分析和使用个人档案,并将其与其他资料相印证,可以更为客观地还原和再现历史本来面目。
韩保江:深刻认识和把握新发展格局与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关系
“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是党的十九大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是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确立的“十四五”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任务。新发展格局与现代化经济体系作为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两大重要战略安排,都源于“全党要统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现实需要和由“新常态”“新时代”“新阶段”统一构成的“时代大逻辑”;都以“新发展理念”为“思想灵魂”和“指挥棒”;都是服务于实现高质量发展和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战略抉择。针对如何构建新发展格局,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了三个方面要求,即“紧紧扭住扩大内需这个战略基点”“牢牢坚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个战略方向”“用好改革开放这个关键一招”。
石建勋:开放市场,吸引全球产业链生产要素流入
开放发展,有助于提升我国产业链的国际化、现代化水平;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有助于更好地发挥我国14亿多人口的巨大内需潜力,不断完善国内市场体系,实现创新链、供应链、产业链和价值链的补链、扩链、强链,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
在产业链的建立、成熟和转移过程中,都伴随着资本、人才、技术、劳动力、大数据等生产性要素的流动。进入新时代,我国劳动力、土地和资源等要素供给的价格优势不再凸显,需要我们加快建设更高水平的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全面提高对外开放水平,推动贸易和投资自由化便利化,有效发挥综合成本优势和庞大规模市场优势,更大程度地开放市场,更高水平地优化营商环境,为投资者提供更加公平、安全、开放和便利的营商环境,吸引全世界的资金、人才、物流、品牌、信息、数据等优质要素不断流入,不断优化要素的跨国配置或跨区域流动,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提升产业链的国际化和现代化水平。
张冬玉:中小学教师评价改革要精准施策
日前,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以下简称《总体方案》)。针对我国教师队伍的主体——中小学教师,《总体方案》明确“改进中小学校评价”。
中小学教师评价改革应根据《总体方案》部署,建立在促进教师更好发展的基础上,以提高教师专业素质为目标,制定清晰可行的评价体系,并通过系统、严谨、合理的评价方式,形成整个评价过程。
形成科学的评价标准,构建符合中小学教师岗位特点的评价指标体系,明确不得简单用学生考试成绩、升学率等评价教师。
摒弃刷题模式,落实“教书育人”职责使命。要尊重学生个体差异,因材施教,不要用同一把尺去量所有学生。
在落实合理减负政策的同时,课堂教学要保质保量,不能打折扣,要保证不让一个学生掉队。
完善中小学教师绩效考核办法,向一线教师倾斜。此外,还应鼓励教师自我评价,增加家长和学生的评价权利。
季冬晓:实行“揭榜挂帅”制度
揭榜挂帅,就是“把需要的关键核心技术项目张出榜来,英雄不论出处,谁有本事谁就揭榜”,具有不论资质、不设门槛、选贤举能、唯求实效的特征。参照国际上和此前我国一些地区的探索经验,在建立“揭榜挂帅”制度时,要注重把好项目筛选、人才甄别、成果评鉴、市场转化等关键环节。在项目筛选上,要在广泛调研基础上形成入榜项目池,使榜单聚焦对国民经济和经济社会发展紧缺急需的卡脖子技术,细化入榜项目的技术指标、过程周期、奖励金额、结项方式等具体指标。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应把握不设门槛、不论身份、结果导向的原则。实行“揭榜挂帅”的最终目的,就是要通过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把巨大创新潜能有效释放出来,持续提升科技自主创新能力,把事关国计民生和国民经济命脉的关键技术掌握在自己手里,在一些优势领域打造创新“长板”,带动整个国家创新生态链形成良性循环。
陈甦:民法典是国家治理机制的集约优化
民法典在体系化构建方面成就非凡。在总则编构建了迄今为止最为全面的民事权利体系;在物权编规定了极具中国特色的用益物权体系,既包括改革开放以来逐步建构与完善的土地承包经营权、建设用地使用权、宅基地使用权制度,也包括将现实需要与传统或外来经验有机结合的居住权、地役权制度;在合同编,根据我国市场经济迅速发展的规则创新与制度需求,在典型合同体系中,增加了保证合同、保理合同、物业服务合同、合伙合同等。
民法典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新发展理念,系统规定了体现民法典宗旨的基本原则,由此统领整个民法典构建的法律规范体系,进而统领整个经济社会的民法生活。面临经济社会迅速发展的时代,民法典并未采取保守主义的态度,而是积极回应时代课题,坚持发挥民法促进经济活跃与社会发展的功能。
叶林:民法典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增添新的活力
民法典是调整平等民事主体之间权利义务关系的基本法律,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运行的基本规则,反映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繁荣发展的制度需求。
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需要市场主体自主参与市场活动。这就要求确认其在市场中的法律地位,保障其从事民事活动的平等权利,充分调动市场主体参与资源配置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民法典规定,行为人具有相应的民事行为能力,意思表示真实,并且不违反法律、行政法规的强制性规定,不违背公序良俗,民事法律行为即有效。这为市场主体自主经营权提供了有力保障。
民法典为进一步理顺政府和市场关系、推进“放管服”改革提供法治支撑。民法典规定了市场主体的民事权利,明确市场经济活动的基本规则,进一步限定了国家机关履行职责、行使职权的活动范围和行为界限,推动规范经济秩序、稳定市场预期,促进政府职能转变。
齐英、崔也光:在构建新发展格局中发挥国企带动作用
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蓬勃兴起。同时,保护主义上升,世界经济低迷,全球市场萎缩,我国发展的外部环境复杂多变。我们必须充分发挥国内超大规模市场优势,通过繁荣国内经济、畅通国内大循环为我国经济发展增添动力。
在此背景下,国有企业应充分发挥经济社会发展的“稳定器”和“压舱石”作用,坚持不懈深化改革,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水平,大力推动科技创新,在推动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的进程中起到带动作用。
第一,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高质量发展。第二,推进体制机制改革,破除制约发展的深层次障碍。第三,坚持走自主创新道路,引领创新发展。第四,利用好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为构建开放型经济提供助力。
管宁:在新发展格局背景下认识文化功能
一是文化创新具有引领先声作用。文化创新的要义在于理念创新,只有将新发展理念贯穿于发展全过程和各领域,才能够切实转变发展方式,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可持续的发展。文化创新能够依据经济、社会、科技发展需要,不断生成和完善适应各领域发展趋势的新理念,引领和推动社会经济健康发展。二是文化是社会文明和美好生活的重要支撑。文化承担着满足人民文化需求和增强人民精神力量的使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先进文化的传播,能够形成适应新时代要求的思想观念、精神面貌、文明风尚和行为规范,提高社会文明水平,还能够以丰富多样的文化产品和服务,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对高质量文化的新期待。
“学术卡片”栏目所摘选的文章,主要源自光明日报社光明智库、思想理论网络文章评价系统(iWaes系统)、光明日报理论部等主流媒体,希望借此栏目为广大学者提供哲学社会科学最新、最权威的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