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重点推荐】辨证看待“学术临时工”现象

  曾润喜:辨证看待“学术临时工”现象

  一篇关于“学术临时工”的文章中把一些中途退出科研的博士和青年教师称之为“学术临时工”。科研人员的中途离场令人叹息,但如果简单地将原因总结如下则未免有失偏颇。其一,研究难做是每一个科研人员必须正视和接受的客观事实。其二,关于论文难发和项目难申则需要辩证对待。其三,造成师生关系紧张的深层次原因,可能是导师和学生对于培养模式的认知差异。因此,科研之路本不平坦,知难而退、有进有退是正常的职业选择。适合自己的路才是最好的路,这些所谓的“学术临时工”自我认识到并不适合科研,及早退出科研领域,并非资源浪费,而是正常的优胜劣汰,是对教育科学资源的优化配置和个人职业规划的合理调整。要尽量减少“学术临时工”现象,最重要的是要激发年轻科研工作者对科研的真理想、真兴趣、真使命。科研不是一份简单的工作,而是承载着攀登世界学术前沿、实现科技强国的重要使命;科研理想不是头脑发热,而是对科研工作的执着热爱、对技术创新的不懈坚持,需要科研人员充满激情、勇于创新、敢于担当、甘于奉献、笑对失败。

  原文链接:“学术临时工”是如何产生的

  

  韩淑萍:教师要做全学科阅读的领路人

  为培养学生的阅读素养,仅有语文学科的参与是不够的,而要打破学科壁垒,进行全学科阅读。全学科阅读是系统的、全面的、个性化的。全学科阅读将学生阅读素养的培养置身于多学科体系中,以学科知识为原点,以特定学段学科知识框架为半径拓展阅读内容,既提高学科学习的自主性,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形成,又以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和阅读能力为切入点,培养学生成为终身阅读者必须具备的阅读素养。推动全学科阅读,教师是关键。教师应该成为学生全学科阅读的领路人。这就要求教师能围绕学科素养推荐适合的阅读书目,兼顾学科性、系统性和适切性。

  原文链接:教师要做全学科阅读的领路人

  

  梁涛:以《大学》理解儒学的意义及局限

  儒学包含了成己安人、“为政以德”与推己及人、“为国以礼”两个方面,前者由道德而政治,可称为孔孟之道,后者则由政治而道德,可概括为孔荀之制。《大学》主要是对前一方面内容的概括和反映,虽然抓住了儒学的核心思想,但只是儒学的一个方面,并不全面。《大学》在宋代受到重视,并非因为其回应了“性与天道”的信仰问题,而是因为北宋灭亡后,统治者将失败的责任推给王安石变法,不再允许谈论制度变革,而试图通过道德完善实现社会改造,出现了内在化转向,《大学》在这一过程中,经朱熹的诠释而成为儒学的核心经典。今天讨论儒学,首先应超越狭义的道统论,统合孔孟之道与孔荀之制,发展出更为完备的儒家思想体系,笔者由此提出新道统与新四书的构想。

  原文链接:以《大学》理解儒学的意义及局限——兼论统合孟荀

  

  何植民 蓝玉娇:构建精准脱贫可持续性评估体系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这意味着巩固脱贫效果、提升精准脱贫的可持续性,不仅是后脱贫时代贫困治理的一种价值理念,更关系到乡村振兴战略的全面有效实施。当前,脱贫攻坚已进入最后关键时期,2020年底全国将实现所有贫困县脱贫摘帽,进一步关注的方向是脱贫的可持续性。脱贫生计和农户生活是否朝着人的全面发展和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这需要一把科学、高效的衡量“标尺”。因此,如何为农村精准脱贫的可持续问题建立一个系统、完整与动态的评估体系,从而超越传统单一的数字化评估缺陷,已然成为一个新的重要理论和现实问题。

  原文链接:构建精准脱贫可持续性评估体系

  

  孙宁:“十四五”土壤污染防治要深入实施四大行动

  我国将进入新的发展阶段,必须坚定不移贯彻落实新的发展理念,加快构建新的发展格局。新的时代和新的发展理念,决定了总体上我国土壤污染防治也将进入一个新阶段,其特点表现为“责任落实为根本驱动、全面加快发展、增量与存量污染控制并重、重点补齐短板”。“十四五”时期实施土壤污染防治,要坚持保护优先、预防为主、风险管控,突出精准治污、科学治污、依法治污,全面贯彻《土壤污染防治法》和《固体废物污染防治法》要求,以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人居环境安全、地下水饮用水水源环境安全、逐步改善土壤环境质量为根本目标,深入实施 “保护”“预防”“管控”“修复”四大行动。

  原文链接:“十四五”土壤污染防治要深入实施四大行动

  

  孙宏艳:帮大学生找到发挥自我潜能的路径

  职业生涯规划不仅能帮助大学生对职业生涯有合理的规划,也能为有创业志向的同学找到发挥自我潜能的路径,提高大学生的创业创新能力。因此,了解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现状、需求、困境,有利于加强高校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有效解决大学生的就业问题,有效提高大学生的创业能力,使大学生自身得到发展。职业生涯规划的实现,需要通过一系列的活动或渠道来逐步靠近职业目标、培育职业素养,提升职业能力。数据显示,参加各种职业证书考试是大学生实现职业生涯规划的第一方法(47.2%),其次有四成多通过多参加社会活动积累人脉(43.1%),排在第三位的是涉猎相关领域知识(39.4%)。而到相关领域实习仅三成多(34.9%)。另外,选择坚持学外语、自费参加培训的比例分别为33.3%和11.2%。了解职业生涯规划的特征与规律,学习结合自身条件与需要设计生涯规划图景的方法,才能使职业生涯规划更有效。因此,参加相关的教育培训,更有利于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

  原文链接:帮大学生找到发挥自我潜能的路径

  

  王李彬:不惰者 众善之师

  《周书》记载,周成王在王都丰邑督导整顿“官君子”时,训诫各级治事官员要忠于职守、勤于政务,并以“功崇惟志,业广惟勤”勉励大家。大意是讲,巨大成就的取得,是因为有宏大的志向;丰功伟业的实现,在于勤奋不懈的努力。勤奋的核心要义,就是不怕苦、不怕累,做事尽心竭力、克勤克俭。正所谓,“坚志者,功名之主也;不惰者,众善之师也”。

  天道酬勤,春华秋实。历史会记住每一个勤奋拼搏的身影,每个时代图景铺展的背后都离不开无数勤奋之人的付出。无论做什么工作、干什么事情,也不管面对多大的困难,只要始终保持勤奋刻苦、勇于拼搏的态度和劲头,付出“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的努力和坚守,终将成就不凡人生。

  原文链接: 不惰者 众善之师

  

  刘宇琼:扶贫立法是我国转变扶贫方式的必由之路

  2020年后,我国现行标准下的绝对贫困人口不再存在,但相对贫困问题会凸显并长期存在,因此扶贫工作永远在路上。扶贫立法是我国转变扶贫方式的必由之路, 也是实施依法治国基本方略的必然要求。可借鉴英国、法国、德国、美国、日本等国家扶贫立法的经验。我国扶贫立法最理想的途径是进入全国人大常委会立法规划,立法的重心应是开发式扶贫,而非保障式扶贫。同时,推进政府、社会和市场各司其职、共同作用。扶贫的路径是振兴和开发落后地区,推进精准扶贫与区域开发相结合,保障扶贫资金并对其进行监管,注重扶贫法与其他法规的衔接。

  原文链接: 国外扶贫立法模式评析与中国的路径选择

  

  龙大轩 雷倩:我国古代法律中的刑事责任年龄

  纵观中华传统法文化,其中蕴藏着处理刑事责任年龄问题的经验与智慧。我国历代法律制度关于刑事责任年龄的规定,虽然各有不同,但也有规律可循,大致可分为3个阶段。

  一是完全无刑事责任年龄阶段。即七岁以下,九十岁以上,这一年龄段的人对个人罪行不负责任。二是相对负刑事责任年龄阶段。即七岁至十岁之间、七十岁至九十岁之间,这一年龄段的人,已具有一定的认知能力和是非观念,对其重大、恶性的犯罪“情状难原”,不能免除其刑事责任。但出于哀矜老小的缘故,在罪责认定和刑罚执行中可以给予一定的宽容。三是完全负刑事责任年龄阶段。即十岁至七十岁的人,应对其所犯罪行承担刑事责任。从法律意义上考察,其对自己的行为已具备认知和控制的能力,自当对个人所犯罪行负责。

  原文链接: 我国古代法律中的刑事责任年龄

  

  赵汀阳:历史的三个链条

  并非所有往事都能够成为故事,人类也不可能保存所有往事。全部人的记忆、所有史料、所有文物加起来也只是往事的很小一部分,历史真相永远只是过往的片段,大多数往事注定如烟。但在有限的历史真相之上,人们不断以叙事、解释和反思而使之形成一个无穷延伸扩展的精神世界,使历史具有了形而上的一种根本品质,即“有限性中的无穷性”。这个精神世界的无穷性就实现在历史的三个链条中:证据链、意义链和问题链。历史证据链既存在于文献史料中,也存在于不断被考古发现的文物遗迹中。历史意义链是历史在叙事和解释的不断循环中形成的一种自相关运作,即历史通过历史解释而不断自我证明。历史的问题链是历史的反思系统。只有对历史不断反思,才能不断发现新问题,而新问题正是产生新意义的创造性条件。

  原文链接: 历史的三个链条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