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1
3月13日,“中国经济2021新年论坛暨首届重大课题首席专家论坛”在南京大学举行。论坛由南京大学经济学院、南京大学长江产业经济研究院、南京大学长江三角洲经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南京大学北京朗姿韩亚资产管理有限公司博士后科研工作站联合主办。论坛以“新发展格局中的中国与世界经济”为主题,旨在基于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课题研究成果,搭建专家团队、研究资源交流对话的平台和纽带,共同碰撞思想、深研学理。来自全国的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首席专家约50人与会,会议开幕式由南京大学经济学院院长郑江淮主持。
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主任许益军在致辞中表示,随着经济全球化深入推进,构建新发展格局是提升我国经济发展水平的必然选择,也是塑造我国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新优势的战略抉择。面对“两个大局”交织、“两个百年”交汇、“两个五年规划”交接的新形势,迫切需要有堪当大任的高水平智库和专家团队,以“理论之思”回答“时代之问”“实践之问”。本次会议汇聚全国知名专家学者深入探讨构建新发展格局的一系列重大课题,充分体现了我们社科理论工作者立时代潮头、为人民立言、为时代发声的使命担当和理论自觉。
南京大学商学院院长安同良向远道而来的专家学者表示欢迎,并向与会嘉宾介绍了南京大学经济学科的“四个一”特点:一支以洪银兴书记、刘志彪教授为带头人的教师队伍,一套精密科学的课程体系,一支以马克思主义精神为指导创新发展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研究队伍,一套把科学研究转化为实践的机制。
主旨演讲环节,南京大学文科资深教授洪银兴、南京大学长江产业经济研究院院长刘志彪、安徽大学党委副书记陈诗一、南京大学长江三角洲经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主任范从来、南京大学经济增长研究院院长沈坤荣分别发表题为《新发展格局的政治经济学分析》《中国经济全球化:从客场走向主场》《经济收敛与环境失衡》《共生共荣推动金融同实体经济均衡发展》《百年变局下的中国经济增长》的主旨演讲。
洪银兴从政治经济学视角分析了新发展格局。他指出,国民经济循环是生产、分配、流通、消费各个再生产环节共同作用的结果。“双循环”新发展格局涉及我国的开放格局的变化。我们要认识到,新时代的经济全球化进程同时也是基于资源禀赋的劳动和资源的比较优势终结的过程,需要在创新驱动基础上培育核心技术的竞争性优势,这就要求传统的出口导向型开放模式转向内需型开放模式,着力点在于发展以创新为导向的开放型经济。
刘志彪探讨了“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下的中国经济全球化问题。他表示,过去40多年中国经济发展格局也是双循环形态,不过这种双循环对中国来说是客场全球化,其特征是两头在外、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大进大出。而现在主客观条件都不允许继续实施这一战略,需要进行相关改变。他还强调,加速形成新发展格局的关键在于对内开放促统一市场建设。
陈诗一以西部大开发战略为例分析了我国区域经济发展与环境失衡之间的问题。他认为,西部大开发战略很好促进西部地区的经济增长,有效弥合了地区间经济发展数量差距,但是也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西部地区环境污染。当前,我国进入“十四五”新发展阶段,必须坚持新发展理念,坚持均衡发展与绿色发展相统一。未来西部大开发战略、京津冀协同发展、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等区域发展政策的谋篇布局和设计优化必须自嵌更为严格的环境保护和绿色发展基本模块。
范从来认为,金融与实体经济要实现均衡发展,就要建立共生共荣关系。他表示,实体经济是金融发展的基础,金融则是实体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二者就像生物学中的种群,是一个共生体,两者之间的均衡发展就是要互利发展,共生共荣。在共生关系中,共生单元的利益分割决定着共生模式,金融与实体经济之间能不能形成互利共生关系,关键在于二者如何分割共生利益。
沈坤荣指出,在世界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背景下,中国需要继续坚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向更深层次的改革要效率,向更高水平的开放要活力,向更优载体的建设要潜力,切实把制度优势更好转化为国家治理效能和构建新发展格局动能。他指出,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高速增长离不开地方政府的不断驱动,地方政府行为与市场功能互补。但随着中国经济逐步迈向高质量发展常态,要注重避免地方政府行为引起的区域竞争。
随后,18位来自全国各地的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首席专家和学术期刊领导分别围绕各自课题研究成果作主题演讲,就中国与世界经济发展新形势和新格局的重大现实问题进行了充分交流研讨。(魏建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