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重点推荐】“社恐”会成为我们时代的流行病吗

  严飞:“社恐”会成为我们时代的流行病吗

  最近有一个有趣的现象,越来越多的人在介绍自己或者解释事情时,会给自己贴上一个“社恐”的标签,“社恐”似乎正在成为当下社会,尤其是年轻人中一个普遍的社会现象。那么,我们到底该如何理解“社恐”呢?所谓“社恐”,原本指心理学中的“社交恐惧症”。在这一症状下,个人过分和不合理地惧怕外界的人以及社交情境,产生明显的焦虑、惊惧和自主神经症状。相对于心理学的定义,许多给自己贴上“社恐”标签的年轻人,往往是表明自己不擅长与人交往或踏足需要展示自己的社交场合,害怕尴尬,更习惯于私密圈子或独处。

  “社恐”成为流行,背后必然存在时代和社会成因。一方面是个人独立意识的提升,另一方面是社会环境的复杂导致人和人之间的亲密度下降。在今天这样一个加速时代之下,身处其中的每个人都感受到真实的紧张和焦虑,从而导致更多的年轻人更愿意在一个自我的空间内保持独立。同时,伴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线上社交和兴趣平台越来越宽广,年轻人可以选择活跃于轻松多样的个人兴趣圈子,也导致越来越多的人从传统社交场合的互动中退出。“社恐”虽然是一种个体的自由选择,但当所有的社交网络和媒体都在鼓励“自我关注”的时候,我们也应该主动地去关心一下别人,把自己从心灵“内卷”当中拯救出来,更多地投入到真实而丰富的人生之中。

  原文链接:“社恐”会成为我们时代的流行病吗?

  

  杨志勇:如何看待平台经济中的“垄断”问题

  平台经济的迅速发展,与规模经济与范围经济的共同作用有着密切关系。平台做强之后产生自增强机制,这意味着赢得竞争优势的平台容易凭借平台阻止市场新加入者的竞争 ,从而形成不同程度的“垄断”。

  由于平台经济是新生事物,政府如何干预才是有效干预,并不是一个容易回答的问题。从理论上说,只要竞争的可能性存在,只要市场没有竖起篱笆,只要新的市场主体有进入的可能,那么这样的竞争就不应该干预。但是,现实如果遵从这样的原则,那么已经存在的平台,就可以利用其市场优势,攫取尽可能多的超额利润,结果让其他生产者或消费者付出更大的代价,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国民经济循环。总之,必要的政府干预不可或缺,关键是如何有效干预。

  原文链接:专业应对平台经济发展面临的问题

  

  崔成:以产业升级破解劳动力短缺问题

  由于人口老龄化问题的显现,劳动力短缺的影响在部分地区已经出现,而且有逐步加剧的趋势。仅采取单一的鼓励生育政策,效果并不理想,还需在托幼、教育、医疗、社保等各方面提供一系列帮扶措施,以解决适龄人口的后顾之忧。当然,招工难还有一部分原因是中西部经济快速发展,特别是中部崛起。不仅部分产业由沿海转移至中部或西部,中西部地区主要城市的工资水平也出现明显提升,这就使得劳动力输出大省中一部分人选择留在本省工作,在客观上减少了外出打工者的数量。我们要从中敏锐捕捉到经济发展进程中我国中低端产业面临的窘境,也要清醒意识到只有实现产业升级,使其逐步走向中高端,相关产业才能继续在国内生存和发展。顺应发展潮流,主动实施产业转移、培育工匠精神、缓解老龄化等都是当前紧迫又必须完成的任务。只有准确把握进入新发展阶段的社会经济发展特征,深入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快国内各项改革进程,持续释放改革红利,才能有效对冲各种外部压力,确保中国经济持续稳定发展。

  原文链接:以产业升级破解劳动力短缺问题

  

  霍庆生:提高政治执行力的着力点

  提高政治执行力,要坚定政治方向。把牢政治引领“方向盘”,始终坚守政治信仰不变。要抓好党史学习。回顾和重温党的光辉历程,用好红色资源,全面了解党所走过的艰辛而曲折的奋斗历程,始终坚持政治立场不移、政治方向不偏。要强化责任担当。在坚定信心中奋勇担当,牢固树立重担当的导向,以行动同向诠释思想同心,以实干真干表达奋斗真情,以工作高效展现执行到位。要提升能力素质。

  提升应对重大风险能力和水平,努力掌握有关风险的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注重研究把握形势发展走势和隐藏其中的风险挑战,练就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的斗争本领,全力抵御前进中的风险,积极破解发展中的危局,扫除“绊脚石”,消灭“拦路虎”,着力筑牢防范化解重大风险“防火墙”。要进行风清气正的干部作风建设,秉承崇高的政治理想和高尚的政治追求,树立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坚持按法律办事、按政策办事、按规则办事,严守党的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做到规范服务,简化办事程序,不断提高工作效率,以新风气开创新事业,以好作风干出好成绩,走好我们这一代人的长征路。

  原文链接:提高政治执行力的着力点

  

  周文:新时代呼唤中国特色制度经济学

  尽管国内制度经济学研究在一定程度上对经济体制改革产生了相当的影响,产生了部分有影响的研究成果。但总体来看,研究进展并不令人满意,这大致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没有产生标志性的中国特色制度经济学概念和范畴,对新制度经济学理论不能融会贯通或者创造性转化,甚至在数学、模式化潮流下,一味追求模型的完美。二是新制度经济学的理论核心仍然是进一步强调完全市场竞争的作用。现在来看,国内制度经济学研究一直停留在用新制度经济学理论验证中国问题的现象,没能实现理论上的超越。

  一是尽快形成制度的系统化学说和理论。二是加强制度的历史逻辑研究。三是加强制度的实践问题研究。我们迫切需要经济学从制度视角研究新中国70年巨变背后的经济学理论逻辑,推动形成中国特色制度经济学。制度是经济学的最重要变量,经济学研究不能忽视制度的重要作用和影响。中国特色制度经济学创新要充分立足中国实践,提炼中国问题,始终致力于将中国元素融入规范的理论分析,探索新的、更严谨的、更有解释力的制度理论体系,不断展现出中国经济学人的思想力和创造力,提出更多具有原创性、时代性的制度经济学理论。

  原文链接:新时代呼唤中国特色制度经济学

  

  周跃辉:把高质量发展作为构建新发展格局的主题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要“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这是我国应对国内外复杂形势的根本之策,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主题,也是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基本主题。高质量发展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是坚持新发展理念的发展,是能够构建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发展。

  我们要紧紧围绕高质量发展这一主题,将其贯穿到“十四五”构建新发展格局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各领域和全过程。第一,推动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第二,着力补齐民生短板和破解民生难题。第三,坚持科技自立自强和建设创新型国家。第四,加快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高质量发展是能够构建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发展。第五,统筹好高质量发展和经济社会安全,及时排除各类风险隐患,确保国家安全和人民安居乐业。

  原文链接:把高质量发展作为构建新发展格局的主题

  

  何德旭、苗文龙:我国探索数字货币的发力点

  在社会信息网络技术日新月异的当下,不同形式的数字货币相继出现,这已经成为时代发展的必然趋势。对此,世界各主要国家和经济体对数字货币法定化发展的认知已经达成共识。在此背景下,我国有必要加快推进对数字货币的探索,积极应对私人数字货币出现带来的挑战。具体来看,可考虑在以下几个方面发力:一是稳妥推进数字货币研发,逐步完善央行数字货币的发行程序与功能;二是在中央银行数字货币技术的基础上,和与我国经济关系密切的国家合作设计多国区域数字货币,形成数字货币联盟,并优先使用区域数字货币;三是积极参加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国际清算银行等国际组织关于数字货币监管规则的制定,争取在其中发挥更大作用。

  原文链接:怎么看数字货币的本质和作用

  

  张海沙:《八大家文抄自怡集》的文术观

  “唐宋八大家”是中国古代散文之经典作家,其定名成于明人茅坤选编之《唐宋八大家文钞》(以下简称茅《钞》)。茅《钞》的流播助推了选评唐宋八大家文章的风气,各种同类型选本前后涌溢。上海图书馆所藏郑邠辑《八大家文抄自怡集》,是明人批选八大家选本中体量最小的一部,却提出了八大家评选的一个重要维度:术。“术”之范畴,并非属于儒家道统,郑邠以此揭示与强调唐宋八大家文章的经世致用之功,凸显文章济世这一观点,值得重视。

  明末社会危机重重,思想界和文化界开始反思空疏的道学。郑邠历经动乱,国破家亡的深切体会与思考,化为强烈的经世意识与深切的现实关怀,于批选唐宋八大家文中,在文与道之外突出文与术的结合,透露了明末虚学向清初实学转型的信息。

  原文链接:上图藏《八大家文抄自怡集》的文术观

  

  郝诗楠:修改完善选举制度是香港政治制度的一次“靶向式”改进

  3月30日闭幕的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七次会议全票通过了对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附件一、附件二的修订,此次全国人大对两个基本法附件的修订则是以选举制度为“杠杆”针对香港政治制度中的一些困境与问题所进行的“靶向式”改进。

  首先,此次改革以选举委员会为核心,理顺了香港的行政—立法关系,为特首施政提供了政治基础。其次,此次改革重新强化了“均衡参与”原则,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符合香港实际的复合民主体制。最后,此次改革修正了立法会地区直选规则,限缩了极端小党(团)的空间。以往在香港立法会的地区直选中,香港被分为几个大选区并且按照比例代表制的方式选出议员。这种选举制度鼓励小党尤其是那些具有“铁杆”票仓的极端小党参选,而那些相对温和的大党不得不被这些小党及其选举方式所“裹挟”,被迫调整选举策略以迎合一些极端选民的口味。

  原文链接:修改完善选举制度是香港政治制度的一次“靶向式”改进

  

  蒋少国:创新提升中国国际话语权应辩证把握“四对关系”

  国际话语权,是在全球化背景下以国家利益为核心就国家事务和相关国际事务发表意见的权利。中国逐步走近世界舞台的中央,对创新提升中国国际话语权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这要求我们要科学把握当“好学生”与当“好先生”的辩证关系,科学把握中国特色与超越特色的辩证关系,科学把握民族视阈与世界视阈的辩证关系,科学把握意识形态与超越形态的辩证关系。提升中国国际话语权,是全球化大背景下的必然要求,更是有效对应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紧迫要务,尤其是在西方话语体系长期主导、占优的情况下,要善于运用马克思主义辩证法,坚持自主发展、摆正位置、端正心态,坚持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创新引领,牢牢把握国际话语权斗争的主动权、主导权和制胜权。

  原文链接:创新提升中国国际话语权应辩证把握“四对关系”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