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作者:张肖阳(英国埃塞克斯大学环境社会学博士、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助理教授)
习近平主席日前在领导人气候峰会上发表题为《共同构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的重要讲话,讲话中提出“六个坚持”,阐释了应对气候变化挑战的实践之策和合作之道,为气候变化全球治理提供了中国方案。
值得注意的是,这一领导人峰会的历史时机不同寻常。一方面,气候变化全球治理正值动荡转型期。美国两任政府在气候变化治理方面前后不一的姿态,彻底暴露了美国内部对于气候价值观实用主义和价值主义之间的尖锐对立,凸显出气候治理国家内部的政治不确定性;全球新冠肺炎疫情的持续蔓延对全球经济造成严重负面影响,间接打击了世界各国参与应对气候变化全球治理的积极性。另一方面,气候变化的现实威胁正在步步紧逼,极端气候事件频频发生。4月22日,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宣布,过去10年是有历史记录以来最炎热的10年,全球气温已经上升了1.2摄氏度。在这一关键时刻,作为一种强调义务和责任而淡化权益和利益的国际契约《巴黎协定》遵循和实施也愈发地具有不确定性,全球有识之士都在呼唤形成气候变化全球治理的共识和提出具有实践性的方案,进而回答当前气候变化全球治理的三个基本问题:为什么要治理?怎样治理?如何应对治理中的挑战?
对于这些问题的回答需要超越民族、地区和国家的意识形态,甚至超越单一的人类种族的边界,不仅需要宽阔的胸襟和“顶天”的格局,也必须体现出能够“立地”的可行模式,以及明确地提出一条“联通天地”的路径。习近平主席在气候峰会上的讲话从气候变化全球治理的格局、模式和路径三个方面指明构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需要做到“六个坚持”,这六个坚持彼此相互支撑,形成了上含格局、下接模式、中通路径的气候变化全球治理中国方案。
其一,“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气候变化全球治理新格局。这一格局体现出统筹治理的价值共识。习近平主席指出,人类应该以自然为根,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要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自然和生态环境。人类必须抛开所有对于自然的傲慢和索取态度,实现从尊重到顺应,最终实现保护的过渡。自古以来,中华文明都推崇“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的思想,认为“万物各得其和以生,各得其养以成”。面对气候变化的严峻挑战,全球应该形成一种共识,即唯有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才能达成人与自然的“合一”,即达到一种“共同体”之“共存续”的状态。
其二,“坚持绿色发展”的气候变化全球治理路径。对路径的坚持代表了人类前进的意愿和方向。发展始终是人类前进的主旋律,气候变化问题归根结底是一个发展问题。长期以来,在气候变化全球治理推进过程中的一大挑战是治理与发展之间的冲突。然而,只要开拓格局,转变思路,人们就会发现二者之间的关系不仅不是冲突,恰恰相反,前者所推动的绿色发展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新方向,是解决人与自然和谐共生问题的答案。习近平主席指出,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不破不立,新的路径代表对旧的错误发展方式和实践的摒弃,代表着对传统经济、能源和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代表着对绿色生产方式和消费方式的引导形成。这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必然要求,更是当今科技和产业变革的必然方向,它虽然是一场长期的、复杂的和艰巨的革命,但也可以真正取得让生态环境和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相互支撑、相互统一的高质量发展双赢。
其三,“坚持系统治理”的气候变化全球治理规律。对规律的坚持不仅是对生态系统的尊重和顺应,也是实现有效治理的基础。气候变化在全球治理体系中尚未发展成熟,作为一个包含多个利益攸关方的治理体系,在治理实践中有可能因为组织架构的松散而难以形成有效地统筹,或者由于参与方不同的利益诉求而让治理活动陷入“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治理碎片化情境之中。因而,系统治理以生命共同体价值理念审视传统上被孤立看待的生态要素,从整体上把握山水林田湖草沙的内在联系和运行的规律,强调治理过程的协调和均衡,最终实现生态系统整体循环能力的提升。
其四,“坚持以人为本”的气候变化全球治理立场。无论任何国家,气候治理的基本立场上都应当考虑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优良环境的期待,以及为后代创造美好生活和优良环境的责任。这就对气候变化全球治理提出了新的要求,即在保护环境的同时,探索出发展经济、创造就业和消除贫困的协同增效。事实上,以人为本追求协同增效的努力,就是在践行1972年《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宣言》中的人类基本权利:“人人有在尊严和幸福的优良环境里享受自由、平等和适当生活条件的基本权利。”良好生态环境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也是对人民“环境权利”的保障。因而,坚持以人为本的气候治理立场的过程也是在绿色发展和绿色转型的过程中追求社会公平正义,尤其是环境正义的过程。
其五,“坚持多边主义”的气候变化全球治理方向。多边主义可以为当前和今后全球气候变化全球治理中利益攸关方之间的合作扫清疑虑和铺平道路。当今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复杂的国际形势让既有的气候变化全球治理体系受到单边主义的严重冲击。中国一直是多边主义外交政策的坚定维护者和践行者,习近平主席对此也多次发表重要讲话,强调“让多边主义的火炬照亮人类前行之路”。这种以多边主义来构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倡议既是对气候变化全球治理理念和实践的重大创新,也强化了以联合国为核心的国际体系在《生物多样性公约》、《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和《巴黎协定》中的主导地位,并以负责任的大国的姿态在气候治理进程的多边谈判中发挥示范引领作用。在《巴黎协定》通过五周年之际时,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将全球碳中和称之为“当今世界最为紧迫的使命”。习近平主席代表中国对国际社会做出了掷地有声的承诺,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在中国做出承诺后,世界各国纷纷赞誉并跟进响应,给出了本国碳中和实现时间表,这充分说明在达成碳中和目标的征途上,多边主义是顺应时代的大趋势和主旋律。
其六,“坚持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的气候变化全球治理原则。对这一原则的坚持应当贯穿整个气候变化全球治理进程,尤其在新冠肺炎疫情仍在全球蔓延之时,它不仅是气候治理的责任分配原则,也体现出气候治理中的关怀原则。世界气象组织最新的报告显示,2020年乃是有历史记录以来的三个最暖的年份之一,5000多万人正在饱受气候相关洪水,干旱和风暴等灾害和疫情的双重打击,同时粮食安全也面临巨大挑战,进一步加剧了危机的严重性。正是基于严峻局面,习近平主席特别指出,要充分肯定发展中国家应对气候变化所作贡献,照顾其特殊困难和关切。与此同时,发达国家也理应肩负起责任,把对发展中国家的援助落实到资金、技术、能力建设援助等实际行动上,绝不应当把“气候牌”当做地缘政治的筹码,甚至设置绿色壁垒阻碍发展中国家的气候治理行动的行动。唯有坚持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才能实现构建公平合理、合作共赢的全球气候治理体系的目标。
中国的行动是气候变化全球治理的中国方案最有力的支撑。作为世界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中国率先宣布碳达峰和碳中和目标愿景并将其纳入到国家建设整体布局和发展规划,展现了我们作为全球生态文明建设参与者、贡献者和引领者的决心和魄力。我们相信,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的中国方案所凝练的人与自然关系,所倡导的气候变化全球治理格局、路径、规律、立场,方向和原则必将伴随着中国行动而不断给予世界应对气候变化挑战的信心和希望,为当代人与后代人共同建设一个万物和谐和清洁美丽的世界。
当日,作为第42届潍坊国际风筝会的系列活动之一,第21届世界风筝锦标赛在山东省潍坊市滨海云门国际放飞场开赛,来自51个国家和地区的257支队伍、1971只参赛风筝参加角逐。形态各异的风筝漫天飞舞,带来一场精妙绝伦的视觉盛宴。
第十五届北京国际电影节开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