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作者:薛庆超(原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宣传教育局副局长)
此前,天津财经大学张健华教授等撰写的《杨贤江“全人生指导”思想与实践研究》在杨贤江诞辰125周年之际出版问世。本书出版是对杨贤江最好的纪念,同时为深入研究杨贤江的教育理念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新的看法。
一
“全人生指导”教育思想是杨贤江长期从事教育管理和指导青年过程中,根据实践经验,针对当时学校教育和青年学生实际需要,以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理论为基础,吸收借鉴古今中外优秀的教育理论提出的。它是马克思主义教育理论中国化的重要成果,是我国素质教育的重要理论来源之一,至今依旧闪耀着理论的光辉,充满生机与活力,对当代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具有重要启示作用。
“全人生指导”思想与我们党的教育方针有着内在的统一性。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如何在新时代条件下继续坚持“立德树人”中心环节,实现全员、全方位和全过程育人,进一步做好各级学校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成为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课题。对此,可以从中国共产党早期教育家杨贤江的教育理念中寻求丰富的理论滋养。这也是作者撰写这本书的动机和缘起。
二
准确把握杨贤江教育理念的核心内涵。杨贤江作为马克思主义教育理论家,相关思想内涵丰富、涉及广泛,在近现代教育史中影响很大,成为引领中国教育的一面旗帜。张健华教授的这部专著,独具慧眼,独辟蹊径,把其中最具特色最突出的部分——“全人生指导”思想置于体系的核心,对深入研究杨贤江的教育理念内涵具有积极意义。这本专著通过深入研究与系统探讨,准确把握了杨贤江的教育理念的精髓,拓展了杨贤江现代教育思想体系的研究领域,具有创新意义。
体现出详实的资料特征和研究积累。社会科学研究有着强烈的价值选择,史料的真实可靠所支撑起的科学性和客观性是确立价值的前提。张健华教授的研究秉持这一基本规范,在座谈访谈、资料查证、质性研究和文本分析的支撑下,展开研究。尤其是杨贤江“全人生指导”思想形成的阶段划分,获取了珍贵资料的支持。张健华教授的专著具有深厚的研究基础。她一直致力杨贤江的教育理念研究,先后出版《杨贤江现代教育理论体系研究》《杨贤江“全人生指导”思想文集》《杨贤江纪念画册》等著作,在《光明日报》等报刊发表《“全人生指导”教育思想的时代意义》《“全人生指导”思想的当代价值》等论文,为研究杨贤江的教育理念作出突出贡献。其中,《杨贤江现代教育理论体系研究》获天津市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
体现了坚实的实践基础。张健华教授非常注重把实践验证结合到理论研究之中,研究、归纳了杨贤江“全人生指导”思想在余姚市郑巷小学、慈溪市贤江小学、余姚市泗门镇中心小学的实践经验。同时,遵循习近平总书记讲话精神,把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作为首要,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为对象,站在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高度,把杨贤江“人生的目的,在对于全体人类有贡献,来促进人生的幸福”的无产阶级人生观作为既定目标,通过组织学生广泛长期践行“全人生指导”思想的实验,使研究过程与研究结论更加丰满,使理论充满斑斓色彩和生命的活力,为“全人生指导”思想在新时代实现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提供了空间和路径。
三
将杨贤江的教育理念作为马克思主义教育思想在中国的继承与发展。马克思主义为“全人生指导”思想提供了科学的理论依据。杨贤江“全人生指导”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教育思想中国化范例。本书提出,杨贤江将马克思主义教育理论与中国教育实际相结合,创立的“全人生指导”思想是马克思主义教育理论中国化的重要成果,是新中国素质教育的重要理论来源。这一学术观点为深刻理解和重新认识“全人生指导”思想赋予了新的时代意义。
厘清“全人生指导”思想形成与发展的不同阶段及其特征。“全人生指导”思想的形成与发展有其特定的时代背景、实践基础和现实需要,是杨贤江秉持科学客观的思维方法,对社会现象和自然现象长期观察与思考,在吸收前人理论成果的基础上进行高度概括和抽象形成的。张健华研究团队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观点,精细梳理了“全人生指导”思想的形成过程,廓清了“全人生指导”思想的内涵和外沿,为继承与发展“全人生指导”思想提供了明确的思路。
为新时代教育实践提供了有力支持。本书秉持价值导向,从基本概念出发,提出了“全人生指导”思想中“具有健全人格”是学校教育的首要目标,人生观的确立是学校教育的核心,全面和谐发展是素质教育的基本内容,建立良好的生活环境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环节。以此形成研究向纵深发展的逻辑轨迹。本书立足新时代,根据当前党和国家对学生的要求和学生对自身发展的需要,创新性归纳了“全人生指导”思想的基本内涵,系统性总结了“全人生指导”思想的基本构成,尤其将“全人生指导”思想的基本特征概括为阶级性、科学性和全面性三个方面,将“全人生指导”思想的历史价值总结为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教育理论和我国素质教育思想的重要来源,成为本书的亮点。
杨贤江是我国素质教育思想的先驱,是创新教育理论的较早倡导者。他提出的“全人生指导”思想对实施新课程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作者提出,“全人生指导”思想中以学生为本、学生全面和谐的发展等思想和当前青年学生素质教育理念是一致的,对青年学生素质教育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本书的出版,有利于继承和发扬中国共产党早期教育理论家的教育思想,为进一步加深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的研究、进一步弘扬优秀革命文化提供积累;有利于在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中不断进行创新性发展,丰富“全人生指导”思想的内容,增强“全人生指导”思想的现代性、创新性和生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