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元丰:碳中和将重塑地缘政治格局
未来世界各国的脱碳转型,也将成为21世纪重塑地缘政治的重要因素之一。目前大量进口化石燃料的国家将减少对出口国的依赖,改善其贸易平衡。而化石燃料需求的下降,可能严重冲击那些没有做充分准备的国家。碳中和转型将重新定义21世纪的大国竞争。作为油气时代“能源超级大国”的俄罗斯将会受到挑战。国际可再生能源机构预测,美国的页岩气产业可能崩溃,其在中东建立的联盟和军事基地重要性将会下降。较早就推出《欧洲绿色新政》,非常重视可持续发展的欧盟和英国,在2050年能够顺利实现气候中立,为经济和工业发展创造新的机会,并在未来全球地缘政治格局中处于有利地位。由于目前约60%的太阳能电池板由中国企业生产,凭借在可再生能源制造业方面占据的地位,中国未来将获得巨大的贸易优势,拓展新发展空间。
金善宝:以乡村文明建设让老百姓的“口袋”和“脑袋”同时富起来
繁荣乡村文化,培育文明乡风,首先应发挥党建引领作用。深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培育文明乡风,必须坚持和加强党对农村工作的全面领导,提高党的农村基层组织建设质量,发挥好党建引领作用。其次要加强农村公共文化建设,加大农村公共文化建设力度,发挥信息技术对改善乡村公共文化服务的支撑功能。最后,要传承发展农村优秀传统文化,充分挖掘和整合乡村优秀文化资源,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吸取城市文明及外来文化优秀成果,在保护传承乡村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实现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不断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丰富其表现形式。
高培勇:围绕激发市场主体活力持续发力
从“留得青山,赢得未来”到“青山常在、生机盎然”,最近两年的《政府工作报告》连续对激发市场主体活力提出要求、作出部署。激发市场主体活力被置于如此重要的位置,至少有三点原因:首先,市场主体是国民经济的细胞,在整个国民经济体系中居于基础环节。市场主体好,国民经济才会好;市场主体兴,国民经济才会兴;市场主体安全,国民经济才会安全。激发经济活力、维护经济安全,首先要激发市场主体活力、维护市场主体安全。其次,在经济领域,“黑天鹅”也好、“灰犀牛”也罢,应对其所带来的各种风险挑战,市场主体首当其冲。防范和化解风险,需要从防范和化解市场主体风险做起。第三,历史和现实经验一再表明,在各种风险挑战面前,尤其是在极端情况下,保证经济正常运行和社会大局总体稳定的基本前提是保住、稳住市场主体。只有“留得青山”,才能“赢得未来”;只有“青山常在”,才能“生机盎然”。倘若市场主体出了问题,经济运行往往也会出现问题。
刘鑫:加快新领域新业态知识产权立法
当前,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前沿技术发展日新月异,应用场景不断拓展,创新引领作用日益增强,这对新领域新业态的知识产权保护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对健全知识产权保护运用体制作出战略部署,强调“完善知识产权相关法律法规,加快新领域新业态知识产权立法”。深入贯彻落实这一要求,对于促进知识产权制度更好发挥创新激励作用、推动新领域新业态科技成果运用、助力产业转型升级和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马正立:中国减贫方案,坚持两点论与重点论的统一
新中国成立初期,针对“一穷二白”“积贫积弱”的普遍贫困现象,在加快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同时,中国共产党也带领全国人民奋力发展农业,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为解决温饱提供物质准备。改革开放以来,在农村着力发展家庭承包经营,贫困地区面貌发生显著变化。党的十八大以来,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在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和集体经济发展中稳步减贫,让各种要素向农村贫困地区汇集,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振兴道路,持续缩小城乡区域发展差距。精准扶贫方略既有量的标准也有质的要求,既强调外在扶持也强调内因驱动,而非仅强调一个方面忽视其他方面。正是因为做到了坚持两点论与重点论的统一,才能彻底打赢脱贫攻坚战,让脱贫成效真正获得群众认可、经得起实践和历史检验。
吕德文:贫困治理需要实现常规化
我国脱贫攻坚战已经取得了全面胜利。解决脱贫攻坚的长效机制问题,最好的办法是将其常规化。过去一些年来,我们建立了一套不同于常规的扶贫体系,这一体系的重要特征就是,上级政府往往以督查和问责的方式去推动工作,地方政府则尽最大努力去完成任务。某种程度上,这一体系是以降低常规任务的重要性为前提的。这些地方在脱贫摘帽后,就意味着已经耽搁的任务需要继续去完成。因此,要把脱贫工作作为一项常规任务加以对待,既不能影响地方的总体治理效果,又不能置之不理,影响脱贫攻坚成果的巩固。关键是,上级政府要谨慎使用不解释、不妥协,“一刀切”问责的方式去应对有关问题。基层工作往往存在一些悖论。由于任务太多,上级不重视不督促,基层可能就流于应付。如果上级督促检查多,基层可能会着急忙慌完成,但质量未必有保障。应该说,个别地方出现的脱贫攻坚成果不巩固的问题,是极少数的现象。我们应该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有些工作问题,是态度问题,这个要坚决反对。有些却是基层条件有限导致的问题,这个得体谅。无论如何,工作不到位,基层有责任改正,上级也应提供改正机会。
张颐武:西方在环保议题上为何双标
此次日本决定要将福岛核事故的核污染水排向海洋,虽然多国表达了强烈意见,但更多的人在质疑,西方一些一向以环保作为其重要诉求的国家,以及以环保斗士的激进姿态出现的媒体、组织和个人,对此并没有表达更多关切。有舆论认为,海洋对于地球和人类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如果是其他国家发生日本这样的情况,美国和一些西方国家肯定会不依不饶,渲染到极点,这种反差凸显出西方一些国家在环保这个重大的全球性问题上的双重标准。这种“双标”背后存在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环境问题的政治化倾向。二是环境问题的工具化倾向。环境问题涉及人类永续发展的关键议题,是有很大合作空间的领域。环保不应该夹带有任何抑制他人发展的意识形态因素,不应有偏见。抛弃政治化和工具化环保议题的“双重标准”,是关系到人类未来的重要方面。
谌利民:全面建设高标准市场体系
推进高标准市场体系建设,一是要建设高标准的市场体系基础制度,包括严格的产权保护、全国统一的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有效的公平竞争市场运行机制,这是市场体系有效运行的基础。二是要建设高标准的要素市场体系,主要是推动经营性土地要素市场化配置,推动劳动力要素有序流动,促进资本市场健康发展,发展知识、技术和数据要素市场,这是建设高标准市场体系的重点和难点。三是要建设高标准的市场环境和质量,主要是全面提升产品和服务质量,加强消费者权益保护,这是建设高标准市场体系的重要任务。四是要建设高标准的市场基础设施,主要是强化市场基础设施建设,推动互联互通,建设智能市场,引导平台企业健康发展,这是建设高标准市场体系的重要支撑。五是要推动高标准市场开放,主要是持续扩大国内外市场开放领域,深化竞争规则领域开放合作,推动制度型开放,这是建设高标准市场体系的内在要求。六是要建设高标准的现代市场监管机制,主要是将该放的权放足、放到位,该管的事管好、管到位,维护市场安全和稳定,提高市场监管的科学性和有效性,这是建设高标准市场体系的重要前提。
吴婷婷、史建奎:中国母语教育中的经学身影
经学教育及其价值体系,面对时代所赋予的强大的知识重组,一方面以其独特的、不可替代的价值地位,使得其中的部分知识作为新知识建构的某种成分通过国文或其他课程而被吸收、加工或改造,从而得以继续传承;另一方面其价值意义更多被逐渐边缘、淡化并最终消解,二者之间的夹缝构成了经学教育发展的空间和特征。中国传统道德教育的价值取向伴随经学教育的消散发生了大幅度的转型,封建时代直接的封建道德灌输和教化的目标功能逐步消逝,其中合理、科学的道德元素和价值体系在与西方文明的博弈中,通过国文课被间接承继起来,从“经学教育”到“语文教育”完成了百年母语教育价值的转型。这昭示着当代语文教育的发展与变革应当以历史为鉴,把握好传统与现代、科学与人文、知识与审美、素养与能力的关系。
原文链接:中国母语教育价值转型:从“经学教育”到“语文教育”
张国刚:中外关系史研究现状
就中外关系史学研究现状而言,始终存在两个不同的学科维度。一个是断代史维度,另一个是专门史维度。前者把中外关系史作为断代史的一个组成部分来进行研究,分工很细,问题意识较窄,钻进去很深,但是出来不易。这些研究成果一方面推动了中外关系史整体研究的深入,另一方面也难免陷入“碎片化”的状态。后者则要求做贯通性研究,但由于学科分工越来越细,难度很大。梳理出主要问题、主要线索,并围绕这些贯通性的问题和线索深入开掘,将带动中外关系史学科体系的构建。这些主要问题和主要线索,可以从交通地理(陆路和海路等)、经济与商品关系、政治与军事互动、民族迁徙、科技与文化交流等纵向领域构建。
“学术卡片”栏目所摘选的文章,主要源自光明日报社光明智库、思想理论网络文章评价系统(iWaes系统)、光明日报理论部等主流媒体,希望借此栏目为广大学者提供哲学社会科学最新、最权威的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