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全球价值链视角下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
——南京大学长江产业经济研究院召开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内需主导型全球价值链视角下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研究》开题会
6月30日,南京大学长江产业经济研究院召开研究阐释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内需主导型全球价值链视角下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研究》开题报告会,旨在为我国应对国内外经济形势变化、促进经济长远更高质量发展寻求对策,为奋进“十四五”、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取得良好开局贡献智慧。
中国人民大学教授、副校长刘元春,南开大学经济学院教授、《南开经济研究》主编李坤望,复旦大学经济学院教授、世界经济研究所副所长沈国兵,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研究员、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副主任张平,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研究员、副所长张其仔,复旦大学经济学院教授、副院长寇宗来,南开大学经济学院教授、院长盛斌,该项目首席专家南京大学长江产业经济研究院院长刘志彪,子课题负责人陈柳研究员、江静教授、巫强教授、张月友副研究员、刘丹鹭副教授,及相关课题组成员参加了开题报告会。
刘志彪就项目的题目释义、研究思路、主要内容、研究难点等作了详细汇报。刘志彪表示,构建新发展格局是对我国国民经济可循环方式和循环体系的彻底改造。过去是外循环带动国内形成出口导向型的产业链,现在的逻辑线索是“扩大内需、开放国内市场→虹吸全球创新资源→形成现代产业链→构建国内经济为主体的大循环格局→促进形成国际循环”。刘志彪介绍,课题聚焦从内需主导型GVC(即“全球价值链”)的视角来研究新发展格局的原因在于,中国本土企业未来参与的国内国际分工,不再是过去单一的依附性嵌入发达国家主导的GVC,而是基于超大规模内需,形成以我为主、自主可控的内需主导型GVC。两者之间在目的、动力、路径等方面会有很多不同特点。
基于此,该项目形成以下四个方面的研究思路:基于动态比较优势理论,提出内需主导型GVC的分析框架;梳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循环方式的变迁及其禀赋结构的变化,分析和评估我国构建新发展格局的现实支撑条件和发展前景;对内需主导型GVC视角下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微观和宏观机制及路径进行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对构建新发展格局中可能出现的风险进行有效研判,结合深度访谈调研,提出构建新发展格局的政策创新和制度保障体系。
与会专家们高度评价了课题研究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对课题研究视角、前期基础、设计论证、研究创新等具体内容给予了充分肯定,并且从不同角度对该课题后续研究的具体展开,提出了建设性意见。
刘元春指出,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不是要与全球经济脱钩,而是要在超大规模国内市场的基础上,转向自我创新为主的发展模式,建议要更加紧密地结合国家“十四五”规划,对具体实施战略和方案进行深入研究。李坤望认为,如何在已有理论基础上更进一步地从需求面对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一些决定性因素进行提炼和总结,以提出针对性的政策建议,是课题组推进这一项目将遇到的重大研究挑战。沈国兵表示,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需要认真研究国内与国际两个方面的支点和堵点问题,并提出三点建议:一是扩大内需、支持出口转内销需要依赖于稳外贸稳外资;二是以要素市场化改革为主线,优化营商环境;三是要积极参与国际治理规则建设。
张平建议,该课题研究可以更加细致地总结发达国家经验,对其发展过程中的国际产业转移、宏观机制配套等问题进行剖析,同时,也要认真地评估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过程中有关产业安全和国内经济稳定的重要作用和意义。张其仔认为,未来需要更多地关注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方面是国内市场主导的大循环下,怎么避免国内与国际市场脱钩的情况;另一方面是对于动态比较优势如何从学理上进行深入地刻画。寇宗来建议,可以更多地关注新技术革命所带来的机会与挑战,如机器和人工的替代与赋能问题,互联网平台的垄断规制问题等,换言之,即要考察未来的新技术革命对以资源禀赋为基础的比较优势和技术优势的影响。盛斌认为,可以综合考虑在研究中融入“服务化、数字化、区域(集聚)化”三个方面的内容。(凌永辉、严文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