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作者:杨雪丹、王鲁婧(光明日报全媒体记者,见习记者)
为助力《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五次缔约方大会(COP15),丰富青年参与平行活动的内容,创新青年实践形式,打造青年生物多样性保护品牌项目,7月5日,由生态环境部宣传教育中心、天津市极致应对气候变化促进中心共同发起COP15青年生物多样性科学探索活动在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正式启动。
启动仪式现场,生态环境部宣传教育中心负责人表示,作为COP15青年参与平行活动的主要承办方,中心将带动广大青年积极行动,践行生物多样性保护,成为生态文明建设的积极行动者。同时发挥天津市极致应对气候变化促进中心的特有优势,带动青年人在科学探索和青年人气候行动领域勇于创新实践,让世界倾听中国青年的声音。
据了解,本次COP15青年生物多样性科学探索活动从全国报名者中严格筛选出20名中国青年代表,于2021年7月5日—10日前往云南省红河州干热河谷地区和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所山地未来研究中心以及中国科学院西双版纳植物园元江干热河谷生态站(萨王纳科考站)等地,追寻科学家们的足迹,聚焦当地生物多样性和生态挑战,深度调研学习生态修复现状,反思人与自然关系的发展,同尝试为当地生态修复、环境保护、乡村振兴寻求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形成可持续开展的青年实践活动和行动网络。
此次科学探索活动将由现场教学和后续活动两部分组成。其中现场教学部分又分为两个模块。
模块一是基于自然领域的生物多样性挑战和生态修复的科学方法。依托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所山地未来研究中心和中国科学院西双版纳植物园元江干热河谷生态站(萨王纳科考站)探索我国纬度最低的云南元江干热河谷,结合科学家现场教学,了解干热河谷-撒马坝梯田-原始森林保护区的垂直生态变化,学习不同生态系统的多样性和生态功能,参与生态修复和循环农业科学实践,寻找气候变暖情况下的生态应对之道。
模块二是基于社会领域的民族生态文明理念传承与乡村振兴的创新方案。深入哈尼梯田核心区,理解当地民族文化的发展和生态文明理念。尝试以跨学科的思维,分析和寻找环境保护、民族文化传承和可持续发展的解决方案,探讨生物多样性及生态改造等如何应用到乡村振兴事业当中,从环境、经济、社会、文化多维度进行方案的创新、设计、试验和实践。
据了解,此次活动得到来自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中国科学院、中山大学、云南大学相关领域科学家和教授的全程参与和指导,所有探索课题都以科学家们的专业研究为依托,如:干热河谷生物多样性与生态修复;全球气候变化与生物多样性的协同作用;世界遗产红河哈尼梯田——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世界遗产红河哈尼梯田的可持续发展等。通过现场教学和青年代表的探索、思考和实践,为切实解决当地实际存在的生物多样性问题和与生物多样性相关的社会经济问题,形成科学成果和实践成果。
后续活动在现场教学完成后,青年代表将继续接受科学家和生态环境专家的指导,将实践成果以报告和分享会等方式产出,并对公众进行展示。同时,以本次活动的青年代表为主体,发起青年科学探索行动社会倡议,共同探讨可持续开展青年生物多样性科学探索模式,形成长期的生物多样性保护实践成果。10月份将推选本次活动的优秀青年代表参与COP15青年参与平行活动,并做主旨发言,成果展示。
当日,作为第42届潍坊国际风筝会的系列活动之一,第21届世界风筝锦标赛在山东省潍坊市滨海云门国际放飞场开赛,来自51个国家和地区的257支队伍、1971只参赛风筝参加角逐。形态各异的风筝漫天飞舞,带来一场精妙绝伦的视觉盛宴。
第十五届北京国际电影节开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