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国际传播与北京叙事”学术研讨会在京举办
——在国际传播新格局中塑造好新时代北京形象
9月17日,由北京市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指导,北京对外文化传播研究基地、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首都对外文化传播研究院、文化与传播学院联合主办,中国新闻史学会外国新闻传播史专业委员会提供学术支持的国际传播与北京叙事学术研讨会在北京举办。来自北京市委宣传部、新华社、《中国日报》、中国人民大学、中国传媒大学、北京外国语大学等机构的专家学者,齐力探讨在国际传播新格局背景下,如何进一步构建中国话语、中国叙事体系,塑造好新时代首都形象,持续提升国际传播影响力。
国际传播与北京叙事学术研讨会现场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党委常委、副校长张严在致辞中表示,国际传播的能力建设已经提升为国家重大战略,举办此次学术研讨会恰逢其时。近年来,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国际化办学的特色越加鲜明,学校入选了“一带一路”人才培养基地,多国的总统、总理、部长、驻华大使先后到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开展交流。张严说,此次研讨会是基于世界渴望了解中国、中国需要拥抱世界的必然趋势下召开的。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也愿同各位同仁一起,为推进国际传播的能力建设、塑造北京形象新理念贡献绵薄之力。研讨会开幕式由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首都对外文化传播研究院院长、北京对外文化传播研究基地主任曲茹主持。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党委常委、副校长张严致辞
在大会主旨发言阶段,北京市委宣传部副部长、北京市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主任、北京市人民政府新闻发言人徐和建以《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的北京思考》为题,进行主旨发言。徐和建表示,用中国的理论和实践塑造可信、可亲、可爱的中国形象,用中国话语和叙事解释和传播,让外国人看得懂,听得明白中国的成就、问题及未来,是未来中国外宣工作国际传播工作的重大课题,更是北京作为大国首都做出首善水准贡献的努力方向。
北京市委宣传部副部长、北京市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主任、北京市人民政府新闻发言人徐和建进行主旨发言
“我们要深刻思考通过北京表达中国,通过‘最新、最美、最好’的北京展示‘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徐和建表示,应从古都北京、红色北京、京味北京等13个方面创新北京核心概念,深化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研究,助力加快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为构建对外话语体系提供支持。
北京外国语大学国际新闻与传播学院院长姜飞教授以《从全球传播格局近五年变迁看中国国际传播》为题,发表主旨演讲。他梳理了近百年来中国国际传播的发展历程,并对近五年全球传播格局进行了学理分析,“从讲述中国革命的故事,讲述中国站起来的故事,到讲好中国发展的故事,中华民族复兴的故事,近百年来的发展,有很多需要我们深入思考的国际传播命题。”
北京外国语大学国际新闻与传播学院院长姜飞教授进行主旨发言
在大会“北京形象新理念”专题发言环节,新华社对外新闻编辑部副主任王敬中、中国日报社国际传播研究中心主任沈斌、京东集团副总裁里戈、北京观正文化公司首席内容官徐帆、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北京形象与对外文化传播中心主任王磊等专家学者,围绕“加强国际传播,塑造好新时代首都形象”、“大数据视野下的北京城市形象建构和国际传播策略探寻”、“每个人都是国际传播的主体”等议题发表观点。研讨会专题发言阶段由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文化与传播学院院长、李洪波教授主持。
王敬中表示,塑造好新时代首都形象应做到以下几点:阐释好、传播好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让海外受众读懂中国,认知北京;讲好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关心推动首都发展的故事,塑造政通人和的首都形象;讲好冬奥会故事,塑造首都文明、开放、包容的形象;积极回应国际关切,塑造透明可信的首都形象;讲好北京故事,塑造可信、可爱、可敬的形象。
沈斌分析了从2008年北京奥运会至今的全网数据,在这十四年间,全网涉北京的海外报道呈上升趋势,海外讨论热度逐年走高。主流媒体中的北京报道量明显超过巴黎,仅次于伦敦,显著高于中国其它代表性城市;海外社交平台用户高度关注北京,2021年有990万条社交帖文提及北京,关注量仅次于伦敦,远超巴黎、中国其它城市。另外,海外社交平台用户对北京关注度在2020年翻了两番,出现陡升,分析显示近两年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和北京冬奥会受到了海外网民的高度关注,或为陡增原因。从分析2008年至今的52万篇海外主流媒体涉北京报道发现,北京市作为全国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国际交往中心、科技创新中心的核心功能定位清晰明确,形成了稳定的国际形象。在大数据分析的基础上,他针对北京城市形象建构,提出四点思考:一是聚焦首都功能,打造北京作为政治中心和国际交往中心的“硬”国际城市形象;二是兼顾文化和科技创新,打造独具魅力的城市国际形象“软”实力;三是给城市打造独特标签,讲述北京人的故事;四是充分利用海外社交平台,发展个性化北京形象。
里戈表示,“每个人都是国际传播的主体”,企业有责任和使命做好国际传播。企业做国际传播,政府的主导很重要。在对比欧美传播布局、传播方式和欣赏习惯的同时,分享京东有影响力的国际传播案例,他谈到“从企业的角度来看,跟媒体的合作也很重要,以后要挖掘更多的作品,不仅让国内的外宣媒体有兴趣,也让国外的主流媒体有兴趣”。
徐帆表示,中国的国潮国漫包括很多传统文化,都在越做越好。进行国际传播的过程中,需要从中国传统文化里汲取更多更丰富的内涵进行全球表达。
王磊对241场“北京市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防控工作”新闻发布会进行了分析。她认为,疫情期间的北京市政府新闻发布会以规范性话语凸显了北京代表中国抗疫期间城市治理水平的城市身份,以指导性话语体现了北京作为和谐宜居的首善之都、双奥之城等社会特征,以议程性话语展示了生活在北京的人们的感受,以开放性话语塑造了新挑战下的首都城市韧性,充分阐释了北京作为超大城市的以人为本的治理,以法治、为民、透明、效率的话语综合阐释了北京市政府作为社会资源统筹者与企业、市民实现良性互动式治理,体现了北京疫情防控的水平和城市的活力。
在大会“国际传播新格局”专题发言环节,中国人民大学公共外交研究院副院长、全球传播与公共外交学会常务副会长雷蔚真,中国传媒大学人类命运共同体研究院副院长姬德强教授,中国外文局当代中国与世界研究院对外传播编辑部主任谭震,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欧洲学院副院长、白俄罗斯研究中心主任许传华教授等专家学者,围绕“全媒体与对外文化传播的理念创新”、“跨文化传播视野中的北京国际交往中心建设”、“城市形象对国家形象建构的功能研究及其对北京形象的启示”、“后疫情时期俄罗斯新闻传播中的北京形象”等议题发表观点。研讨会专题发言阶段由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文化与传播学院党委书记周连选主持。
雷蔚真表示,在偏软性的人文交流、文化传播、对外传播的领域里,政府不应该去扮演主体,而是应该去做生态,扶植更多的有效的主体参与到其中去。
姬德强表示,从跨文化的角度理解北京国际交往中心的建设,不单纯是要提供服务、建构形象,更是要达到真正意义上的互相沟通。“国际交往中心建设是一个系统性的工程,本质是依托城市的国际传播可沟通性的问题。可以尝试基于可沟通性的标准,发展出一套提升北京国际传播能力的新的路径。”
谭震表示,“对外传播十大优秀案例”评选是在对外传播业界比较权威和颇具影响力的全国评选活动,得到各省市地方宣传部的关注和积极参与,北京是六年的蝉联获奖者。这说明北京的国际传播工作在全国来看一直是大家的榜样,是一个全国的样板。北京的城市形象对国家形象建构发挥了具象功能、情感功能、体验功能和认同功能。北京形象提升要进一步推进内容供给侧改革,不仅要提供优质的内容,更要创造美、传播美;北京的城市形象塑造,不仅是国际传播工作,还要重点兼顾内宣,做好对内传播工作;国际传播的姿态要自信谦逊,又要做到和光同尘,美美与共。
许传华表示,国际传播中,传播的技巧与策略应该是无处不在的,“行”应该有特色,“看”应该有地标,“吃”应该有风味,传统的也要升级,比如说故事化,把故事讲出去,要有形象化,要可视化,要讲出去,更重要的是要考虑到接受。
国际传播与北京叙事学术研讨会的召开,正处在全球疫情时期以及国际传播新格局背景下,以学术之维探讨中国话语体系形成策略恰逢其时,对进一步构建新时代中国叙事体系的北京思考、进行北京城市形象塑造、做好国际传播意义深远。(供稿:北京对外文化传播研究基地、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首都对外文化传播研究院、文化与传播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