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时学:如何强化我国的国际话语力
当前,我国的对外宣传工作取得了显著成就。但是,“有理说不出”“说了传不开”“传开叫不响”的问题依然在一些领域不同程度地存在。解决这些问题难以一蹴而就,当务之急就是要最大限度地提升我国的国际话语力。
第一,要缩小中国特色话语体系与国际话语体系之间的差异。第二,要恪守实事求是、公正客观的原则。虽然中国在发展道路上取得的成就是巨大的,但面临的问题同样很多,有些问题甚至很严重。因此,在对外宣传时,既要开诚布公地讲成绩,也要从容不迫地谈问题。第三,要积极发挥学者的作用。例如鼓励学者在国际学术刊物或国际媒体上发表其科研成果;减少对学者出国参加学术活动的限制等等。第四,要发挥澳门的“传声筒”的作用。在“有色眼镜”的支配下,国际上许多人对中国故事的真实性表示怀疑,甚至根本不相信。为应对这一困境,有必要寻找一个能被外界接受的“传声筒”。
梁大伟、汪智远:建构高质量中国话语体系
“话语”是传播的内容,话语质量的高低决定着传播是否有效。高质量的中国话语体系建构是有效实现国际社会认同、提升国际话语权的必要条件。一、夯实话语根基。尤其是要着力增强中国的学术体系、学科体系和话语体系,解决哲学社会科学领域和理论界面临“在国际上声音比较小”“有理说不出”“说了传不开”等尴尬现象。二、讲好中国故事。构建高质量中国话语体系的中心环节在于“用中国理论阐释中国实践,用中国实践升华中国理论,打造融通中外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讲好中国故事。三、传播好中国声音。一方面,要善于运用各种生动感人的事例,说明中国发展本身就是对世界的最大贡献、为解决人类面临的共同问题贡献智慧。另一方面,要高举“人类命运共同体”大旗,全面阐述中国的发展观、文明观、安全观、人权观、生态观、国际秩序观和全球治理观,引导国际社会共同塑造更加公正合理的国际新秩序。
岳文泽、金勇、夏皓轩:国土空间生态修复的路径选择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建设美丽中国的这一宏伟目标,就是要解决人类发展同自然环境之间的矛盾冲突,构建高质量发展、高水平保护、高品质生活的国土空间,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第一,要全面深化生态思维,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核心要义,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第二,要利用科技赋能绿色发展,将更多创新理念与先进技术应用到国土空间生态修复中,科学引领支撑美丽中国建设。第三,要积极探索“两山”转化的实现路径。第四,要有效推动体制机制创新,将以往的工程思维向治理思维转变,从实施生态修复工程转向生态系统的“长治久安”。
杨玉春:落实“双减”政策要“双管齐下”
近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下文简称《意见》),《意见》反映了中央政府落实“双减”政策的主要思路——双管齐下,即同时对学校和校外机构采取严格治理措施,这一措施是保障“双减”政策能够发挥最大效能的重要保障。“双管齐下”是让教育回归公益属性的必经之路,是让学生回归校园的关键措施,是保障校园师资质量的必要举措。
郑士鹏:短视频“审丑”现象背后的社会心态
短视频“审丑”现象的出现,折射出了部分人的“围观”心理,在快节奏的生活步调下,来自工作、家庭及社交的压力,使人们更倾向于获得“即刻满足”。“审丑”短视频取材自生活,带有较“接地气”的“找乐”属性,“看奇葩”似乎成为了看客们戏谑生活、应对压力的突破口。然而,短视频领域的“审丑”现象不容忽视,更不容小觑。“审丑”现象将很可能导致“娱乐至上”主义的思想决堤,其中一些违背核心价值观和道德伦理的内容,强势挤占主流文化份额,对青少年的成长以及对社会心态的稳定无疑百害而无一利。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当前越来越多的人在短视频平台中分羹获益,推动着“审丑”短视频形成了完整的产业链,太多粗制滥造、价值扭曲、低俗作态的短视频,是对正能量、主旋律文化作用的一种消解。为此,重构审美、引领审美,培育大众的审美能力已经势在必行。
“学术卡片”栏目所摘选的文章,主要源自光明日报社光明智库、思想理论网络文章评价系统(iWaes系统)、光明日报理论部等主流媒体,希望借此栏目为广大学者提供哲学社会科学最新、最权威的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