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玉梅: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史进程不可逆转的内在逻辑
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历程所创造的伟大成就,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不可逆转历史进程的坚实根基。在这整整一百年的奋斗历程中,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重塑了民族命运,使中华民族从沉沦走向复兴,从苦难走向辉煌,从积贫积弱、几乎被“开除球籍”走近世界舞台中央,摆脱了大部分发展中国家陷入的贫困陷阱、中等收入陷阱、在全球化中处于依附地位的陷阱;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中具有里程碑意义,为我国进入新发展阶段、开启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奠定了坚实根基。
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历程所蕴含的真理力量,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不可逆转历史进程的行动指南。一个民族要站立时代巅峰、一个国家要铸就发展辉煌、一个政党要走在时代前列,就一刻也离不开理论思维,一刻也离不开科学理论指导。百年奋斗历程,中国共产党之所以团结带领中国人民创造了一个又一个的伟大成就,中华民族展现出了前所未有的光明前景,是因为有了马克思主义这一强大思想武器,有了马克思主义这一照亮人类前行之路思想灯塔的指引。
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历程铸就的伟大精神,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不可逆转历史进程的动力源泉。人无精神不立,国无精神不强,党无精神不兴。百年奋斗历程,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够团结带领中国人民书写“为有牺牲多壮志,敢叫日月换新天”的中华民族历史上最为恢弘的史诗,是因为有各个时期铸就的伟大精神所汇聚的磅礴伟力和精神动力的强有力支撑。
王娟、孔维昊:在灾害应对中践行党的初心使命
我国是世界上自然灾害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这是一个基本国情。中华民族正是在同自然灾害做斗争中发展起来的伟大民族。为守护江河安澜、人民安宁,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救灾理念,始终把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贯彻于救灾实践当中。近期,河南、湖北等省多地遭遇暴雨极端天气,引发严重的洪涝灾害。在抗击洪灾的过程中,党领导人民群众共同抵御灾害侵袭,在灾害应对中忠诚践行初心使命。
坚持党的领导,发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让党的领导贯彻到灾害综合防治全过程。各级党员干部要提高风险意识,提高灾害应急管理的工作素质和技能水平;各级党组织要发挥好在应急指挥、救援与善后工作中的战斗堡垒作用,发挥好党组织在灾害防治工作中的政治引领和监督作用。推进灾害综合防治工作,理顺防灾救灾减灾体系。在防灾规划制订过程中,各部门要把灾害预防和区域经济规划相结合,将灾害管理纳入到区域管理规划当中;充分重视灾害预警部门的作用,健全灾害预警机制;在救灾过程中,要促进新时代应急管理体系和应急管理能力现代化建设,健全救灾应急工作机制,理顺省市部门关系,充分确保政府部门的合力;要加强防灾减灾基础设施建设,推动防灾减灾科技的发展,促进灾害防治教育与灾害文化的普及,提高全社会防灾减灾意识。
王雍君:三次分配制度是高质量发展和共同富裕的基石
新近召开的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十次会议特别强调了共同富裕的社会目标,并坚定承诺为此“构建初次分配、再分配、三次分配协调配套的基础性制度安排”。简要地讲,三次分配指政府对市场分配进行三个层次的矫正性再分配:一是税收分配作为初次再分配;二是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作为第二次再分配;三是转移支付作为第三次再分配。这三个层次的有机结合统称为“三次分配”,其可靠性和有效性取决于相应的制度安排。可靠有效的三次分配体制既是高质量发展和共同富裕的题中之义,也是高质量发展和共同富裕的基石。
三次分配环环相扣,每个都联结共同富裕目标:税收分配和转移支付旨在促进“收入与财富”层面的共同富裕,服务均等化旨在促进物质生活条件层面的共同富裕;税收分配和服务均等化针对所有社会成员,转移支付针对少量“掉队者”。
三次分配根植于基本的公平原则,着眼于控制起点的不公平、机会的不公平和结果的不公平及其负面后果,而非寻求平均主义。共同富裕也不是平均主义的共同富裕,而是消除不公平和保障文明生活底线标准意义上的共同富裕,无论社会成员的身份、地位、出生地和经济状况如何。
钟佩君:如何在乡村振兴中“记得住乡愁”
实现农业农村的现代化,“记得住乡愁”既是社会文明之要,也是个人精神之需。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乡愁是灵魂。乡愁是中华文明的生态智慧。农耕文明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根,农耕文化是中华民族共同的乡愁基因。要把农耕文明的优秀遗产和现代文明要素结合起来,并赋予新的时代内涵,让优秀传统文化生生不息,让历史悠久的农耕文明在新时代展现其美丽和风采。
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乡村振兴中如何“记得住乡愁”?“记得住乡愁”就是要传承几千年来深藏于我们文化基因中的祖训家规、传统美德和家国情怀,是延续文脉、重塑价值和更新文明。“记得住乡愁”,应该弘扬文明乡风,完善村规民约。乡风文明是乡村振兴的紧迫任务。农耕文明中形成的村规民约,有助于乡风文明和社会治理等。在继承中创新,推进乡风文明建设,应该持续推进农村移风易俗,推广积分制、红白理事会、道德评议会等做法,加大对高价彩礼、人情攀比、铺张浪费、厚葬薄养、封建迷信等不良风气治理。
“记得住乡愁”,应该培养良好家风,继承尊老爱幼、孝顺父母、诚信和睦、邻里守望、谦恭礼让、勤俭节约等祖训家规。发端于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的“美丽屋场”和田园综合体让乡村宜居宜业,让村民既能增加收入也有情感寄托,还能吸引更多游子归乡。
徐秉国:始终坚信马克思主义,补足共产党人精神之“钙”
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归根到底是因为马克思主义行!中国共产党建党百年以来,马克思主义始终是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是我们党的灵魂和旗帜。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信念是我们的根本。立根固本,就是要坚定这份信仰、这份信念。
树立马克思主义信仰。马克思主义具有其它理论所不具有的特性,即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理论,创造性地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规律;是人民的理论,第一次创立了人民实现自身解放的思想体系;是实践的理论,指引着人民改造世界的行动;是发展的理论,始终站在时代前沿。马克思主义传到中国后,深深地影响并塑造了中国共产党人的理想信念,赋予党以“坚持真理、坚守理想”的精神特质。
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任务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分两步走在本世纪中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我们党一经成立,就把实现共产主义作为党的最高理想和最终目标。这种美好制度激励一代又一代中国共产党人为之奋斗牺牲。共产主义理想萌芽于乌托邦,发展于空想社会主义者,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这“两大基石”使之成为科学的向往,具有历史必然性。共产主义实现的过程是曲折和长期的,共产主义不可能唾手可得、一蹴而就,是需要一代代共产党人为之而奋斗的长征。我们要“仰望星空,脚踏实地”,把理想和奋斗结合起来。我们现在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是向着最高理想所进行的实实在在努力。
“学术卡片”栏目所摘选的文章,主要源自光明日报社光明智库、思想理论网络文章评价系统(iWaes系统)、光明日报理论部等主流媒体,希望借此栏目为广大学者提供哲学社会科学最新、最权威的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