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光明网讯(记者刘梦甜)为贯彻落实教育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中小学课程教材指南》,推进新时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近日,北京师范大学北京文化发展研究院在京举办新使命、新格局、新思路——第五届全国中小学传统文化教育论坛暨课程展评活动。论坛吸引了来自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湖南农业大学、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等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的专家学者以及来自北京、河北、河南、山东、陕西、浙江、福建等地一线优秀教师代表交流研讨。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使尽善与尽美统一起来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与魂,是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精神保障。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康震指出,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高度重视传统文化进校园。从孩提时代到长大成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一个孩子的影响无处不在,一个人只有在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下才能成长得更加健康。
北京师范大学北京文化发展研究院执行院长沈湘平认为,今年年初教育部印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中小学课程教材指南》,为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建设文化强国提供了重要抓手,为充分发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铸魂育人功能提供了重要支撑,为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中小学课程教材提供了重要遵循。
北京师范大学学术委员会主任、国家教材委委员韩震强调,“当我们谈文化自信时,首先就应该体现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自信,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自信是我们整个文化自信的根基。这种自信将激励中国人民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接续奋斗”。
北京大学儒学研究院副院长、中华孔子学会常务副会长、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干春松从孔子对美和善关系的认识切入,阐发了“尽善”与“尽美”之间的关系。他指出,儒家文化是礼乐文化,中小学传统文化教育要理解这一特征,要立足于让学生感动,让他们“欣欣然”,而不是感觉有负担,从而使尽善与尽美统一起来。
中国孔子研究院院长、尼山世界儒学中心副主任、中华孔子学会副会长杨朝明从方法论角度论述了《论语》与君子人格养成之间的关系,即如何把中华文明独特的价值观念传给学生。他指出,今天我们教育孩子们成为一个有修养的人,成为一个有道德的人,这与儒学培养一大批君子的教育目标有贯通之处。
湖南农业大学党委书记陈弘从大中小三个阶段之间的贯通着眼,解读了中小学传统文化教育与大学立德树人之间的关系。他认为,应从中华传统文化宝库中不断地发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源头活水,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血液和基因,始终奔涌在中国人心间。
“双减”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课程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北京师范大学中华文明传播中心主任、继续教育与教师培训学院院长王文静从新使命、新担当、基本遵循三个方面分析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教材的思路和方法。她指出,应在心中构建起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整体认知图景,让我们的国民有素质、让公民有担当,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广大青少年心中生根发芽,形成一整套教育认知图景,这一图景在教材当中的体现就是一整套价值性的教育。
北京师范大学数学科学学院教授曹一鸣从中华传统文化下的中国数学、中国传统数学与数学课程教学、中国传统数学文化与考试评价三个方面,结合丰富的案例,论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数学课堂的意义、方式和要求,为“双减”形势下数学传统文化进课程以后如何处理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数学考试、评价之间的关系,提出建议。
北京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部王民则从地理学科的角度,结合《指南》精神分析了中华传统文化在教学中的呈现,包括《指南》地理学科的要求和指导;中华传统文化在目前中学地理课程和教科书中的情况;地理学科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的主要载体形式及其育人价值。
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副教授李煜晖从语文教学的角度入手,探讨了传统文化进语文课堂的创新实践路径。他指出,传统文化进语文课程重在提质而非增量。当务之急是要找准传统文化和语文课程的重要交集有哪些,要在这些重要交集上提质,探索提高质量的路径,重点抓好汉字教育、传统文化的阅读教育、中高考古诗词命题的改革等环节。
北京师范大学中外舞蹈教育发展研究中心副教授王杰就艺术课如何渗透传统文化的教学提出了独到见解,强调艺术课应该发挥它的育人作用,使今天的孩子们能够更多发现美、创造美,让优秀传统文化在文化理解和审美体验层面给予学生更多的收获。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助理研究员牛楠森指出了用传统伦理来补充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北京师范大学附属实验中学学生综合评价中心主任张瑞清结合学校课程、教学、科研三位一体的传统文化教学实践,从三个方面探讨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课程开发与实施的实践问题,即:整合国家、地方和校本课程,构建传统文化教育课程结构;形成教学浸润、专题开发和活动拓展相结合的教学模式;通过子课题进一步在校内外发挥辐射引领作用。
浙江省历史与社会教研员牛学文以良渚文化为案例,从历史、地理、道德法治三科的教学入手,分析了传统文化的综合性特征,并分享了自己通过分科化教学实现综合化文化形态的途径和方法。
进学生头脑:关键是社会、家庭、学校相互协作、形成合力
福建省漳州康桥学校教研室主任郭明贵介绍了漳州康桥学校把传统文化与校训相结合,与学校办学特色相结合,在教师培养、课程开发、学科教育渗透、校园文化及校园制度文化建设等方面的实践经验,阐析了社会、家庭、学校在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中相互协作的重要性。他主张,在社会教育层面上,要开拓更广阔的教育资源,构建良性发展的文化环境;在家庭层面上,要营造更良好的家风环境;在学校教育层面上,要努力推动教育体制改革步伐,让传统文化根植到每个学生的心灵深处。
北京师范大学第二附属中学高级教师王健认为,面对英语教学和中国传统文化相融合的新的趋势,如何在课堂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知识,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是每一个英语教师都应该深入思考的问题。在具体实践中,教师应充分利用教材,深入挖掘教材里中国传统文化的内容;应不断增强文化意识、提升文化素养,实现跨文化交际;应设计和开展丰富、有趣且有深度的教学活动,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潜移默化渗透中国传统文化,这样才能更好地用传统文化的力量感染学生。
河北省邢台市宁晋县谦德学校校长王卓认为,学校不仅是学习知识的地方,更是成德的地方,无论教学生什么样的知识和技能,未来成为什么样的人,首先要必须成为有德之人。河北省衡水市第五中学党支部书记张福谦介绍了桃城中学将中华传统文化理念渗透到办学实践,从而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走进学生内心的一系列做法。
北京市通州区临河里小学语文教师王美岑以《小学语文教科书文言经典篇目中华传统文化精神的内容分析》为题发表演讲。北京市丰台区纪家庙小学教育教学主任孙瑶结合纪家庙小学开展的主题式教学活动,介绍了他们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项目式学习”的实践经验。
浙江省宁波市新城第一实验学校语文老师何飞虹认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涵养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
山东省青岛第五十八中学高新学校教学科研中心主任姜琳以《低龄学段传统文化教育的实践探索》为题发表演讲,指出在孩子们的低龄学段,我们更应关注的是培育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感受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