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重点推荐】全面小康社会的内涵

  于乐荣:全面小康社会的内涵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内涵的发展是一个逐步演进的过程。“小康”起源于中国传统文化,作为一种社会理想最早提出于《诗经·大雅·民劳》。随着社会、经济和文化的发展,小康的内涵也不断丰富。改革开放以来,“小康”作为党和国家的奋斗目标由邓小平同志首次提出,此后经过40多年的理论与实践发展,实现了从“总体”到“全面”、从“三位一体”到“五位一体”,从“建设”到“建成”的发展演变过程,其内涵与逻辑脉络也在深化过程中不断丰富。

  从党和国家的战略布局推进看,其经历了由“达到小康水平”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再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逐步深化过程。

  基于这样的认识,中央明确提出“全面小康”目标的“三个全面”,即“覆盖的领域要全面”“覆盖的人口要全面”“覆盖的区域要全面”,这成为指导实践的根本准则。因此,新时代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内涵是以“抓重点、补短板、强弱项”为指引,以“打好三大攻坚战”为着眼点,包括“农村小康”“农民小康”“绿色小康”“健康小康”“安全小康”等五个主要方面。可见,新时代的小康是更高水平的小康、更全面的小康,集中体现以人民为中心根本立场的小康。

  原文链接:全面小康社会的内涵、标准和评估

  

  王丛霞:推动生态环境保护高质量发展

  在经济社会发展各领域中,生态环境保护的高质量发展,十分重要。生态环境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在本质上、目标上表现出统一性和一致性。从本质上看,高质量发展要求以较少的资源能源消耗和环境成本来实现发展,良好的生态环境既是生产力要素之一,也是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内容。从目标上看,高质量发展的目的在于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包括人民对优美生态环境的需要。进一步看,推动生态环境保护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战略安排的重要一环。

  为此,必须长期坚持生态环境保护高质量发展,并在这一进程中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不断夯实生态环境保护高质量发展的理念基础和行动基础,增强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的自觉性。

  还要看到,在经济社会发展各方面都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大背景下,我国欠发达地区更需要在推动生态环境保护高质量发展上下功夫。就欠发达地区本身而言,需深化对“生态环境问题归根结底是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问题”的认识,把推动生态环境保护高质量发展作为打基础、补短板、强弱项、管长远的任务来抓,以此推动和支撑经济社会方方面面的高质量发展。

  原文链接:推动生态环境保护高质量发展

  

  曹前发:“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理念的内涵

  “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理念,汲取中国传统生态智慧,借鉴人类文明有益成果,是对马克思主义关于人与自然关系思想的继承和发展,对世界积极应对气候变化挑战、加强生态文明建设、谋求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之道,具有重要意义。我们可从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坚持绿色发展、坚持系统治理、坚持以人为本、坚持多边主义、坚持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等方面,深刻把握“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理念的丰富内涵。

  原文链接:把握“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理念的丰富内涵

  

  沈夏珠:坚持受贿行贿一起查是腐败问题的治本之策

  坚持受贿行贿一起查,加强对腐败问题的系统治理。治理腐败必须坚持系统思维,一方面要加强党风廉政建设、深入推进反腐败斗争,通过纯洁党风政风来推动社会风气优化;另一方面要加强社会风气建设、将反腐败斗争推向社会,通过纯洁社会风气来支持党风政风建设,努力构建一个党委领导、全民参与完善的预防腐败、反腐败政治社会系统。

  坚持受贿行贿一起查,加强对腐败问题的依法治理。深入推进反腐败斗争,一方面要加强党员干部队伍建设和管理,提高法治意识和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的能力;另一方面也要加强法治社会建设,要在全社会弘扬法治精神,共同维护法治秩序,共同营造一个风清气正的政治社会环境。

  坚持受贿行贿一起查,加强对腐败问题的综合治理。腐败问题影响十分广泛,但凡权力到达的地方都存在腐败的可能。因此,权力到达哪里,监督执纪就应该到哪里。

  坚持受贿行贿一起查,加强对腐败问题的源头治理。必须加强理想信念教育和党性教育,把牢广大党员干部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总开关,通过思想建党、制度治党,筑牢不敢腐的政治底线、不能腐的制度藩篱、不想腐的精神长堤。努力构建不敢行贿、不能行贿、不想行贿的社会环境,铲除滋生腐败的外部根源。

  原文链接:坚持受贿行贿一起查是腐败问题的治本之策

  

  冯丹萌:多措并举,走出粮食安全的中国特色之路

  长期以来,中国始终以粮食安全为核心,立足国情、粮情,以高质量发展为目标,多措并举,保障粮食安全。一是稳步提升粮食生产能力,中国通过牢牢守住耕地红线,尤其是对优质耕地的严格管控,夯实了粮食生产基础;实施全国高标准农田建设总体规划、耕地休养生息规划等,推进耕地质量与生态环境协同发展;二是提升农民种粮积极性。为了保障粮食生产、稳定农民就业,促进三农发展,中国在2006年全面取消了农业税,大大减轻了农民负担,提高了农民种粮的参与度和积极性。同时,通过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社会化服务组织的培育,解决了小农户与现代农业衔接问题,大幅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

  中国在不断推进粮食产量做“加法”的同时,在节粮减损“减法”上也下足功夫。近年来,中国围绕产、收、储、运、消,通各个环节发力,通过一系列政策推进,为粮食安全把好关。

  越是面对风险挑战,越要把保障粮食安全放在突出位置,既毫不放松抓好粮食生产,确保中国人的饭碗任何时候都牢牢端在自己手上,又绷紧粮食节约这根弦,节粮减损,推动实现节用裕民、节俭兴国。

  原文链接:多措并举,走出粮食安全的中国特色之路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