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微: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的多重意义
“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提出坚持扩大内需这个战略基点,并对全面促进消费作出了一系列重大部署,“培育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是其中一项重要任务。
国际消费中心城市是国内消费市场升级的高级形态,也是对接全球消费市场、吸引全球消费者的枢纽和平台,是具有丰富消费内容、高端消费品牌、多样消费方式、优越消费环境且能够吸引全球消费者的高度繁荣的消费市场。可以说,国际消费中心城市是全球消费市场发展的制高点,是全球消费资源的集聚地,也是引领全球消费创新的风向标。
随着消费对国民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持续提升,居民消费结构持续升级,国内外消费联动日益形成,城乡消费一体化不断强化。在此背景下,培育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具有多重意义,既有利于全面促进消费,培育以消费为动力促进和带动经济的新增长极,又有利于畅通国民经济循环,发挥超大规模国内市场优势,打造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重要环节和新型平台,还有利于增强中心城市功能,发挥其引领和带动作用,形成中心城市与周边城市合作共赢的区域协调发展良好态势。
王一鸣:论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
第一,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破除了西方现代化模式的唯一性。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是一条立足中国实际、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现代化新道路。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取得的成功,从根本上破除了西方现代化模式的唯一性,打破了“现代化=西方化”的思维定式。
第二,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途径。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不同于西方的现代化,是在吸收借鉴其他现代化文明成果基础上,既遵循现代化建设一般规律,又注重“走自己的路”,核心在于符合中国实际、具有中国特色。一个国家或民族选择什么样的道路走向现代化,归根结底要看这条道路是否符合自身实际,能否解决现代化建设面临的突出问题。
第三,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为推动人类文明进步贡献中国智慧。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是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既传承5000多年中华文明的和平、和睦、和谐的传统,又顺应时代潮流,把握“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坚持合作共赢的理念,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超越了“西方中心论”“文明冲突论”和“国强必霸”“零和博弈”的思维方式,充分展现了中国式现代化为解决全球性问题、促进人类文明进步作出的贡献。基于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创造的人类文明新形态,推动世界各国超越制度与意识形态的隔阂,在交流互鉴中实现共同发展,为人类文明进步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郑青:深刻认识中国式现代化的特征与优势
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之所以能够开创并取得成功,正是因为其具有鲜明特征,具有无可比拟的独特优势,其中有四个重点需要把握。
一是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有许多重要特征,中国共产党领导是这条新道路的最本质特征;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有许多显著优势,中国共产党领导是这条新道路的最大优势。
二是坚持社会主义的方向。中国式现代化是社会主义现代化。从确立“四个现代化”的战略目标到提出建设“小康之家”的设想,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再到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中国在探索现代化新道路的过程中,最鲜明的一个特点,就是始终强调中国式现代化的社会主义性质。
三是根植中国实际。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之所以走得对、走得通,之所以具有旺盛的生命力,就在于其根植中国实际,立足中国国情,着重应对和解决中国在现代化道路上面临的各种各样的实际问题,并在解决中国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获得发展,其底色是中国实践、中国经验。
四是破解世界难题。中国坚持在维护世界和平中谋求自身发展,又以自身发展维护世界和平,走出一条既发展自身、又造福世界的现代化之路。中国创造的现代化新道路,坚持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弘扬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的全人类共同价值,在引领时代潮流和人类文明进步方向,建设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世界的进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承担着重要责任,为应对世界经济危机、国际公共卫生危机、全球生态发展危机等世界难题提供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武小惠:在高质量发展中促进共同富裕
消除贫困、改善民生、逐步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我们党的重要使命。实现共同富裕是彰显社会主义本质特征和优越性的内在要求,是解决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必然要求。人民对美好生活向往目标的实现,只能建立在共同富裕的基础之上。朝着这个目标积极有为地奋发进取,就一定能让人民群众真真切切地感受到共同富裕是看得见、摸得着、真实可感的事实。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把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摆在更加重要的位置上,采取有力措施保障和改善民生,打赢脱贫攻坚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为促进共同富裕创造了良好条件。当前,我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仍然突出,城乡区域发展和收入分配差距较大,发展质量效益有待提高,居民生活品质还需改善,精神文明和生态文明建设还有很大提升空间,需要我们在高质量发展中促进共同富裕。
一是实现共同富裕要靠发展,唯有发展才能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热切向往;没有发展,共同富裕就无从谈起。二是在高质量发展中促进共同富裕,正确处理效率和公平的关系。三是提高发展的平衡性、协调性、包容性,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增强区域发展的平衡性,强化行业发展的协调性,支持中小企业发展。四是着力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和人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自觉主动解决地区差距、城乡差距、收入差距等问题,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统筹做好就业、收入分配、教育、社保、医疗、住房、养老等各方面工作,更加注重向农村、基层、欠发达地区倾斜,促进社会公平正义,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推动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
谢丽威、韩升:现代性自我问题的政治哲学反思
认识自我,回应自我与世界的关系,是哲学思考的根本命题,也是政治哲学思考和建构美好生活的关键所在。德国哲学家卡西尔在《人论》的开篇就明确指出:“认识自我乃是哲学探究的最高目标——这看来是众所公认的。在各种不同哲学流派之间的一切争论中,这个目标始终未被改变和动摇过:它已被证明是阿基米德点,是一切思潮的牢固而不可动摇的中心。”
然而,一段时间内,经过现代性启蒙的人类知性遗忘了自我存在于特定时空中的有限性,而完全沉浸在盲目、狂妄和放纵的不自量力和沾沾自喜之中。这种现代性自我的解放诉求和线性进步叙事遭到了以马克思为代表的众多哲学家的反思性批判,这是人类面对资本逻辑的强大冲击和变动不居的生存境遇所做出的积极调整,是“认识你自己”这个饱含哲理的古老箴言在现代性语境下的生动诠释。社会现代化的根本在于人的现代化,社会发展进步的根本在于人不断趋向成熟与完善。努力呈现现代自我存在的实践根基,在碎片化、突变性和非逻辑性的后现代社会中为自我存在进行政治哲学意义上的生存定向,是社会现代化发展进程中的一个重要课题。
从政治哲学角度反思现代性自我问题,需要立足现实生活世界,融入复杂社会交往关系,在真切的生存感知中理性而审慎地展开实践行动。脱离实践的理论是空洞的抽象思维,是形式化的逻辑建构,是华而不实的屠龙术,是“伟大的空话”。立足生产生活实践、面向公共生活世界的政治哲学筹划担负着破解这个时代理论“神秘主义”的使命。现代性自我的生存命题,是每一个 “现实的个人”都在遭遇的共同处境,都在拷问着现实生活中的你、我、他是否能够更加合理地追求一种积极而自觉的存在方式。
“学术卡片”栏目所摘选的文章,主要源自光明日报社光明智库、思想理论网络文章评价系统(iWaes系统)、光明日报理论部等主流媒体,希望借此栏目为广大学者提供哲学社会科学最新、最权威的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