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2月19日,“2022年全球变局与中国方案”高端论坛在华中科技大学举行。论坛由华中科技大学国家治理研究院主办,来自马来西亚新亚洲战略研究中心、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中共中央党校、中国社会科学院、北京大学、南京大学等单位的多位专家学者参与研讨。
华中科技大学党委书记、中国工程院院士李元元在致辞中指出,当今世界复杂多变并充满挑战,如何更好应对全球变局,统筹国际国内两个大局,推动构建新发展格局,实现高质量发展,以优异成绩迎接党的二十大召开,这是中国智库界要探讨的重大问题。希望论坛能够产生更多智慧成果和结晶,为党和国家决策提供更多高水平的宝贵建议。
教育部社会科学司司长徐青森提出,与会专家学者和广大高校智库工作者,要扎根中国大地、拓展全球视野,聚焦战略问题和公共政策,努力打造说明中国的“说明书”、解释中国的“解释学”、研究中国的“方法论”,为推进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增强国际社会的理解认同,作出中国学术贡献。
湖北省委宣传部副部长刘爱国指出,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所带来的深刻变化前所未有,提出了大量亟待回答的理论和实践课题。如何正确认识全球变局,统筹国际国内两个大局,推动国际国内双向良性互动,已经成为亟需破解的重大问题。希望论坛进一步汇聚真知,拓展视野,启迪智慧,为深入领会、充分把握、自觉立足“两个大局”,不断增强工作的前瞻性、主动性和科学性产生积极作用。
论坛设有两场主旨报告,第一场主旨报告的主题是“2022年全球局势的研判”,有8位专家学者作主题发言。
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总经济师陈文玲从战争风险、疫情风险、通胀风险、金融风险、全球供应链断链风险、债务危机、政治动荡、生态环境危机、中美关系对抗分析等十一个方面概括了推动2022年全球变局的几大变量。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执行院长王文也认为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正在加速演进,包括百年未有之大萧条、大国格局的重塑、政治体系的重生和全球治理的重组。马来西亚新亚洲战略研究中心主席翁诗杰则更具体地指出,在2022年全球变局中东南亚已经成为大国博弈的兵家必争之地,中国必须以灵活、具备创意同时接地气的战术予以应对,积极开展同东南亚民间的友好互惠合作。南京大学中国南海研究协同创新中心执行主任朱锋针对当前国际治理提了四个要点:一是全球治理的参与必须建立在国内面对疫情挑战升级完善的制度的基础之上;二是国际治理不取决于单个国家的行动,而是要有整体的思考、反思和投入;三是要思考疫情带来的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如何抑制一切消极因素的蔓延;四是要考虑如果东亚成为全球商业中心,那么其未来前景将是怎样的。
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研究院副院长金灿荣从四个方面对中美全球治理进行了对比:一是中国所有的全球治理在实施过程中都是以联合国为主题,而美国是以其自身和盟友为主体;二是中国强调发展,而美国强调安全;三是中国强调伙伴关系,而美国的全球治理强调等级化;四是中国讲求自主发展,而美国要干预其他国家的内政。中央党校全球治理与国际组织研究所所长樊吉社回顾过去一年多拜登对华的政策,指出美国可能正在进行二战以来的第四次重要的战略调整,中美战略博弈具有长期性,双方仍将继续探索利益边界和力量的限度,只有这两个方面都明确了中美关系才有可能进入相对稳定的时期。华中科技大学国家治理研究院特聘研究员王绍光则指出,未来新冷战的走向存在两种可能:一种可能性是美国的焦虑变为无奈,接受事实,重构合作关系;另一种可能性美国是将焦虑化为恐惧,然后做出一些不理智的行为。面对第二种情况,中国要抱最好的希望,做最坏的准备,根据基本的情况做战略布局的调整和准备。
此外,中国社会科学院亚太与全球战略研究院副院长叶海林就处理中印关系中提出了多项建议。
第二场主旨报告的主题是“2022年全球变局下的中国方案”,7位专家从不同领域及角度进行主题发言。
北京大学新结构经济学研究院院长、国家发展研究院名誉院长林毅夫指出,中国应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最好的方式是保持定力实现较高的增长。当中国“第二个百年目标”实现时,中国的人均GDP应该至少要达到美国的一半,那时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全球将会进入到一个新的稳定的格局。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学术委员会原秘书长张燕生认为,当前全球经济面对三个基本事实,即全球化倒退、全球贸易投资减速、全球供应链产业链收缩,这意味着全球经济、贸易和产业增长黄金时代的结束。面对全球经济的变局,中国要积极推动科学技术、工程数学以及创新的全方位国际合作,来推动全球经济治理改革前行,推动新型全球化前行,推动新型贸易投资前行,推动新型供应链产业链合作前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真正实现共赢共享。
国家气候中心主任、党委书记巢清尘表示,在双碳大背景下,我国在国际国内需要重视的四个方面:一是客观研判后疫情和后巴黎时代的走向;二是较好地处理碳达峰和碳中和相互的关系,特别要强化技术创新和市场机制作用;三是从碳中和长期的要求入手,避免锁定排放;四是在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下,需要与各国通力合作。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公共管理与人力资源研究所党委书记李佐军就应对“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三重压力”下的供给冲击提出建议:一是通过改革来消除造成供不应求或者供给冲击的深层次的体制障碍;二是通过一系列的扩大开放方面的改革来从更大范围里面整合资源、缓解供给的冲击;三是要调整政策缓解供给冲击。
华中科技大学国家治理研究院院长欧阳康指出,当前全球治理的变局核心是价值体系的转型和价值观的重构。中国在价值观博弈中要做好三个方面:一是在中国事务中要坚持以中国价值观为核心的战略定力;二在国际事务中要坚持全球道义的高地;三是要以极大的努力把中国价值观和人类文明道义结合起来引领世界。
华中科技大学经济学院院长张建华强调,数字经济的发展是全球化变局中有一个非常重要的现象。中国必须要面对四个方面的挑战:一是如何发展核心数字经济的核心产业;二是数字价值化利用如何避免规模庞大但是潜力挖掘不够的问题;三是规范发展的问题;四是必须面对国际数字治理规则的挑战。
华中科技大学国家治理研究院副院长孙永平指出,全球气候变化治理的紧迫性日益严峻,同时气候变化治理的复杂性也日益加深,全球气候治理出现地缘政治化、武器化、俱乐部化的新变局。对中国而言,气候变化治理要充分发挥文化优势、时间窗口优势和制度优势。(供稿:张宸晟、李想、王媛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