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当前在新媒体领域,尤其是短视频和直播平台,存在一种“网丑”现象,也就是以消极的“丑、怪、俗”表演来吸引眼球,以低级趣味来迎合受众,由此牟取更多流量和利益。
而且,随着新媒体的内容生产面临更加激烈的竞争,“网丑”呈现出某种“内卷”的形态。
其实,新媒体相关领域看似门槛很低,方便更多“素人”介入参与,流量似乎可以向任何地方流动,然而,越是呈现众声喧哗特点的平台,越是由于供给过多,从而造成内容产品不易被受众看到。受众的“从众”叠加效应和大数据推荐更加剧了集中的倾向,使得流量更快地向“头部”大V和网红集聚。新的内容生产者在加入平台后,往往发现内容难以引起关注。
在这样的情况下,吸引注意力成为极具压力的事。用反向或并不正面的趣味博出位、吸引人,就成为一些内容生产者的一种选择。而部分受众头脑中的“无意识”因素,也与“网丑”内容形成了呼应。网络空间中相对匿名的状态,也使得人们更容易释放某种低级趣味。上述因素给“网丑”现象提供了生存土壤,甚至能在某些方面形成影响,在平台上造成一定程度上的“劣币驱逐良币”效应。同时,“网丑”在底线周围的频繁试探,也有可能越界,从而产生更多负面影响。
那么,如何才能让“网丑”现象得到有效的控制呢?
在《对症治“网丑”》一文中,北京大学教授张颐武发表了看法。
【栏目简介】
“学术卡片”栏目所摘选的文章,主要源自光明日报社光明智库、思想理论网络文章评价系统(iWaes系统)、光明日报理论部等主流媒体,希望借此向广大受众传播哲学社会科学最新、最权威的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