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重点推荐】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有助于把现代化发展从西方范式中解放出来

  【第402期】黄建洪: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有助于把现代化发展从西方范式中解放出来

  现代化是循序实现人的主体性和提高国家治理自主性为核心内涵的历史变迁。

  当现代化的叙事以西方资本逻辑展演开来并先发性地占据所谓某种理论和实践“正当性”的时候,给世界呈现的,无非是如《共产党宣言》所言说的“使未开化和半开化的国家从属于文明的国家,使农民的民族从属于资产阶级的民族,使东方从属于西方”。这种奠基于“三个从属于”的支配体系,代表着先发国家现代化道路的资本主义体系和旧全球化霸权体系的经验表达,说到底仍然是一种地方性知识的扩散式宰制化,其国家治理形态有其先进的某些特征,但总体上未能跳脱“强力—支配”体系,其消极性和危害性正逐步显现。

  在“世界走向中国”逐步迈进“中国走向世界”的新阶段,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所代表的国家治理图景,从新范式变革和新文明开掘的角度,正以政党性引领实现人民性、以现代性融汇扬弃传统性、以民族性表达世界性的方式,逐步承担起其“世界历史任务”。显然,这将有助于把现代化发展从既有大量的西方范式甚至是理论的“西方霸权”中解放出来,以人本的主体性逻辑和人民国家的治理图景,服务于构筑面向新全球化时代世界政治经济新秩序与新的治理体系。

  原文链接: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国家治理图景

  

  李佳佳、杨玉春:做好高中生生涯规划是深入推进新高考改革的重要使命

  由于我国生涯规划教育起步较晚,传统应试教育模式下高中阶段生涯规划教育非常薄弱,高中生对生涯规划理论很陌生,不少考生甚至没有职业生涯的概念,这导致很多学生在进入大学之后发现“所录非所愿”,更有甚者选择退学重读。中国教育科学院调查表明:42.1%被调查大学生对所学专业不满意,65.5%的大学生表示想选别的专业。从表面上看,高考填报志愿存在一定的盲目性和缺少计划性,实质上是学生缺乏实践体验的成长引导,这种情况不应该再继续下去。

  新高考要求学生根据兴趣和自身发展规划确定选考科目,进一步依据专业确定大学。不管是学科选择、志愿填报还是学生未来长远发展都缺不了高中阶段的生涯规划教育。在高中进行生涯规划教育,一方面符合育人为本的教育基本规律,满足学生个性化自主发展的需求,有利于成功成才目标的达成;另一方面也对学生提出更高的“做好选择”“规划人生”的要求,要对自身的个性、特点、学科优势等有更清晰的自我认知,要逐渐认识当下学习与未来自身发展之间的联系,要具备处理好个人特长与未来职业发展关系的能力,为学生终身发展带来理性思维方式和人生决策。

  生涯规划教育是构建学生学习与社会生活之间的重要桥梁,就高中生而言,生涯探索、生涯决策、生涯行动和生涯指导都是其生涯规划过程中的重要课题,是破解生涯规划难题的重要方法。

  原文链接:做好高中生生涯规划是深入推进新高考改革的重要使命

  

  马晓河:世界产业链供应链的三个新变化

  自从中美贸易争端爆发以来,特别是在俄乌冲突爆发以后,世界的产业链供应链发生了以下三个变化。一是搞自给自足。一些经济体,特别是受此影响比较大的经济体,在产业链上实现“自给自足”,实际上是采取被迫型自我封闭。二是多中心化。在供应链上,一个经济体降低对另一个经济体的依赖,不依赖于最大的供应方。多中心化的结果是什么?是搜寻和交易成本增加,导致价格上涨。三是全球化和自由贸易受到价值观和制度的影响。以价值观和制度伙伴化来重构产业链供应链,即产业链供应链以价值观取向、制度取向加强分工与合作。

  原文链接:中国经济如何面对供给冲击?

  

  周太东、余璐:八大重点合作领域是发展中国家面临的当务之急

  知识是推动全球发展的根本动能。当今社会是知识和信息的社会,在提高生产力、发展能力和治理能力方面,知识是远比土地、工具、劳动力等“硬资源”更重要的“软资源”;消弭知识和技术差距是缩小发展中国家南北发展鸿沟的关键。上世纪末以来,发展知识分享与合作开始兴起,包括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等在内的国际组织以及不少发达国家成为推动发展知识交流互鉴的重要力量。减贫、粮食安全、抗疫和疫苗、发展筹资、气候变化和绿色发展、工业化、数字经济及数字时代互联互通等八大重点合作领域是发展中国家面临的当务之急,也是推动全球平衡协调包容发展必须解决的迫切问题。

  原文链接:发挥知识合作粘合剂作用,助力落实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

  

  唐士其:中国未来国际关系人才的素质问题

  外交和国际关系是一个特殊的行业。行业最基本的行业规范就是为自己的国家创造和平、创造更好的条件,这需要发挥规范的力量和文化的影响力。

  从学生的角度来讲,首先,要了解国际规范。目前的国际关系是在欧洲的国际关系体系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这样的国际关系体系在演变过程当中形成了各种规范,比如谈判的规范、战争的规范,这些规范在不断发展。中国有自己的原则和规范,这是跟他国打交道的重要依据。

  其次,要让学生了解作为国际规范基础的价值和不同的价值体系。比如说,我们要了解马基雅维利为代表的规范,也要了解康德为代表的规范,即普遍和平的规范,权利优先于善的规范等等。

  我们对西方的国际关系理论和政治学理论的理解,更多强调的是利益,对于像康德的理解并不是太深太透。西方的自由主义如果仅仅是马基雅维利那种赤裸裸的权力逻辑,或者像洛克的权利和利益的逻辑,那么权利的平等也变成一句空话。所以西方的自由主义用“道德”的高度老包装自己,这种“道德”的高度来自于康德强调的人的价值和这种价值的普遍平等。

  我们在跟国外的政治学学者交流或斗争的过程当中,需要判断他们用的是哪一套价值体系,使用了什么手段。知道了根据,才能够采取相应的对策。所以我个人认为,一些争论是可以进行的,关键是要知道对方说了什么,他的根据又是什么,防止因为误解产生根本立场、根本原则或者根本目标的冲突。人与人之间,国家与国家之间的目标当然可能有差别,但是这种差别不会太大,和平秩序还是基本的目标。所以我们非常迫切地要让我们的学生了解到规范后面的理论基础、价值基础,这样才能够有效地进行国际交流沟通或者斗争。

  再次,文化层面。外交有它特殊的使命,从外交开始的那天就是如此,就是在文化基础上形成的沟通和交流。中国和西方的外交都离不开文化,这一点上中外是相通的。

  最后,要培养学生交往沟通的艺术和能力,化敌为友,为自己争取最大的利益。沟通和交流本身是一种艺术,并不是人靠直觉或者天生的能力就能够做得到,而是要通过长期的培养和教育,要形成一种人格的魅力、文化的魅力,甚至国家的魅力。有了这种魅力,才能够让人心悦诚服。

  原文链接:中国未来国际关系人才的素质问题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