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作者:屈行甫(广东工业大学城乡艺术建设研究所)
近年来,围绕着农村发展,党和国家提出了美丽乡村建设、乡村振兴战略等一系列重大举措,不断推动农村全面小康的实现和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建设。其中,对于繁荣发展乡村文化,《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指出,要深入发掘乡村中的“优秀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结合时代要求在保护传承的基础上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在这一指导思想的引领下,各级政府、社会组织等积极参与到乡村建设中。由艺术家、评论家、高校学者等构成的多元主体,借助多样化的艺术元素和手法对乡村文化生态进行改善、提升,并催生出了“艺术乡建”的持续性探索,社会各界对艺术乡建的讨论也逐渐展开。目前,学界较少有对艺术乡建理论建构和实践经验的学理性阐释和启发性思考。因此,开展新时代中国艺术乡建的专门探讨,对其价值导向和实现路径进行深入研究,有着重要的学术价值与现实意义。
艺术乡建的参与方式与面临的问题
艺术乡建是以艺术的方式直面乡村发展态势和回应乡村社会问题的产物,也是积极响应党和国家关于乡村发展政策的社会参与式的乡建形式。艺术乡建的在地实践以发起于2007年的山西“许村计划”、安徽“碧山计划”、甘肃“石节子美术馆”为起点。当时,全国上下正在大力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艺术乡建的实践者也以其独特的美学观念和文化理想介入到乡村中,推动乡村文化发展。此后,伴随着美丽乡村建设计划和行动纲要的颁布,艺术乡建也持续深入推进,先后生发出了外来主体导引的参与式乡村公益行动、乡村艺术区的营造和艺术介入风貌改造、乡村民俗风情的整理传布等乡建方式。艺术乡建的主题也经历了从“对话式的关系构建”到“视觉化理念的介入”,再到“文化元素的现代发展”的转变。这反映出艺术乡建向国家治理不断靠拢的内在理路。
艺术乡建的参与方式大致有三种:一是艺术理念的导入。以美术馆知识系统为主导,将艺术展览和艺术节的模式移植到乡村,以文化生产的方式引导乡村价值的再发掘,进而促进乡村文化建设。二是审美化改造。以当代艺术的价值理念与契合乡村文化的审美形式,对不同地域和不同类型的乡村进行多元化、多层次的视觉化改造,提升乡村人居环境的审美水平和质量。三是文化资源的转化。以艺术的视角充分肯定乡村资源的文化价值,并借助现代互联网技术促进乡村物质空间和非物质形态资源的开发、利用,进而促使乡村文化进入现代文明的视域中。
在艺术乡建的推动过程中,实践者面临着一些阻碍乡建深入推进的难题。一是乡民主体性的相对缺位。在我国快速城镇化进程中,城市主体和元素不断涌入乡村,其较为强势的姿态忽视了在地乡民的情感诉求和文化属性,乡民的主体性地位被挤压。二是乡村自身价值的弱化。在外来主体的强势介入中,乡建工作多侧重于物质空间的改造、升级,这往往是“他者”意志和趣味的自我表达,从而较为缺少对乡村自身文化和特性的共情性理解,也没有深刻认识到乡村在中华文明和价值体系中的独特位置,乡村自身的价值属性被大大地弱化了。
新时代艺术乡建的核心要素
以上两个难题的解决需要艺术乡建的参与者转换观念,从更高的层面和更全面的视角来思考乡村建设,这就涉及乡村及其所处的语境。艺术乡建应以新时代的价值观念为准绳,站在乡村振兴国家战略的高度,调整其基本立场和参与方式,并明确其核心要素。
首先,新时代中国艺术乡建的立场应明确为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响应乡村振兴战略,挖掘、转化乡村社会中的文化资源,为传承优秀传统文化提供优质载体。其次,艺术乡建的介入方式应以突破主客关系的融入为主,以主动的姿态融入乡村及其生活场域中,并以促进交往、增进关系和观念认同的方式建构平等对话、身份分享的主体间关系。再次,艺术乡建应秉承深嵌在乡村语境中的艺术化理念,使艺术融入乡村的生活方式,并以在地化的文化观念、思维方式参与乡村建设。
基于以上的梳理,新时代中国艺术乡建的核心要素应确定为以下层面:一是多主体间的联动和协作,以多元主体的联合、互动来突破单一主体与身份的局限,并以艺术为媒介促动外来资源与地域性文化的融合。二是乡村情感共同体的构建,承袭在地的民间礼俗,复活已间断或式微的祭祀仪式,重塑农民的家园情感。三是民俗民艺的活化再生,提炼乡村留存下来的传统手工艺和风俗节庆,以艺术融入的方式推动乡村民艺百工和民间习俗的持续转化。四是建筑空间的在地化改造,在尊重地域文化和传统建造技艺的前提下,修复和改造村落的民居建筑,并使之具有现代生活所要求的功能性。
新时代艺术乡建的价值建构
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是直面乡村现状、破解艺术乡建难题的关键环节。艺术乡建定位于乡村振兴国家战略的层面,需突破既有理念框架,重构适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价值观念。新时代艺术乡建的价值取向可以概括为两个层面。
首先,艺术乡建的核心价值是文化价值。艺术融入乡村的重心是在修复物理空间的同时,构建乡村社会的文化场域,更新乡村的文化生态系统。作为乡村振兴战略的有机构成,艺术乡建旨在扬弃现代城市治理的逻辑,以艺术元素为媒介复兴乡村生活的文化样式,也即彰显乡村的礼俗传统、行为习惯,以及传统建造、历史遗产、民艺百工的符号性意义。
其次,艺术乡建的主要目标是重塑乡村文明和信仰。艺术乡建是接续乡村文明的重要媒介。在推动文化建设、经济发展和社会构建的行动中,艺术乡建的落脚点是接续被现代化进程割裂的乡村文明和价值观念。艺术以温和的方式将其自身的思维和价值观念融入乡村,并以此为根基推动乡村建设,接续断裂的乡村信仰体系和精神传统,实现乡村文明和信仰的现代构建。
新时代艺术乡建的实现路径
艺术乡建要尊重乡村的现实并以地方性知识为根基,融会乡村的历史、信仰、礼俗、民艺等要素,重塑乡村文化的生活样态、行为习惯和空间形态,并以多主体联动的方式构建乡村共同体,推动乡村文明的复兴。其实现路径主要有以下几点。
第一,培育乡村文化主体性。农民是乡村建设中最重要的主体。主体性意识缺失和对在地文化脉络及传统缺少认可,是当下艺术乡建面临的重要问题。艺术乡建的首要任务就是激活乡村文化的主体性,提升农民对乡村价值的自觉和认同。这正契合了“坚持农民主体地位”的基本原则,以艺术性手法“调动农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逐渐解决农村主体性缺位的根本问题。
第二,修复与赓续民间信仰。民间信仰集中反映着乡村社会中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世界之间的和谐共处与情感关联,并关系着乡村礼俗秩序、道德规范的实现。修复乡土信仰,重建精神家园是艺术乡建的根本要求。
第三,传承与发展地方性知识。在地性的知识经验是地域性文化脉络和传统的表现形态。艺术乡建的关键就是要梳理、凝练地方性传统的知识谱系,并在此基础上重塑适应乡村发展态势和顺应农民诉求与意愿的文化生态。
第四,重塑乡土场所精神。聚落形态的乡村是具有地域文化特点的生活场域。艺术乡建的重要任务之一即是克服乡村空间改造中模式化和同质化的问题,重塑乡村空间的精神性内涵,使之成为接续乡村文化样式的场所。
新时代中国艺术乡建把握乡村的发展态势,推动乡村的现代化建设,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首先是促进农民主体意识的养成,增强农民的文化自信。艺术乡建的深入发展积极地影响着农民文化心理结构的积淀和主体性人格的养成,进而促动农民自觉地将乡村文化纳入中华文化的核心范畴中。其次是促进乡村传统文化的现代转化,凸显乡村文明的时代价值。艺术乡建深入发掘着乡村中地方性知识蕴含的思想观念和符号性意义,并在其与现代社会需求和时代精神的契合中,实现乡村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呈现乡村文明的现代价值。最后是践行乡村振兴战略,助推乡村美好精神文化需要的满足。艺术乡建紧扣乡村振兴战略丰富乡村文化生活的要旨,以温和的方式熔铸锻造乡村文化样式中蕴含的人文精神,并在时代精神氛围中不断满足人们对美好精神文化的需求,塑造人们的情感和精神世界。
(本文系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青年项目“二十世纪下半叶山水画的范式突破及其审美价值研究”(18YJC760065)、广州市社科规划共建课题“新时代中国艺术乡建的价值导向与实现路径研究”(2021GZGJ281)阶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