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60期】赵阳:进一步健全农业再保险制度
经过多年探索实践,我国农业保险发展取得显著成效,已成为强农惠农富农政策的重要内容,在稳定农业生产和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2020年,我国实现农业保险保费收入815亿元,超过美国成为全球农业保险保费规模最大的国家;2021年,我国实现农业保险保费收入965.18亿元,提供风险保障4.78万亿元,服务农户达到1.88亿户次;农业保险深度达到1.16%,稻谷、小麦、玉米三大主粮作物农业保险覆盖率达到70%以上。
同时必须清醒认识到,我国农业保险发展仍处于初级阶段,农业保险面临大灾风险的概率远高于普通险种,建立和完善转移分散风险的组织体系和保障机制,将农险公司已承保的农业保险业务风险在更大范围分散的需求日益迫切。2019年,国务院批复设立中国农业再保险股份有限公司,标志着我国健全农业再保险制度、促进农业保险行业健康发展、完善农业大灾风险分散机制取得突破性进展。
更好满足乡村振兴过程中“三农”领域日益增长的风险保障需求,完善农业大灾风险分散机制,迫切需要进一步健全农业再保险制度。
一是加快推进农业保险立法,进一步健全和完善农业保险法律法规及相关配套制度,强化农业再保险制度设计,通过稳定可靠的再保险制度保障农业保险持续扩面增品提标。
二是推动建立并统筹管理国家农业保险大灾风险基金,提高抵御极端农业灾害能力,有效应对区域性重特大风险或系统性灾害风险,形成农业风险管控闭环。
三是加快推进农业保险风险区划工作,建立科学的保险费率厘定和动态调整机制,为农业保险精细化管理和提高财政补贴效率提供支撑。
四是加快建设国家级农业保险数据信息系统,推动实现农业保险数据和相关部门涉农数据共享应用,全面提升农业保险信息化、科技化管理水平。
五是加快优化完善农业支持政策体系,将农业保险打造成为农业支持保护政策的重要支柱,发挥政策协同作用,打好政策工具组合拳。
阮益嫘:当前我国区域研究热点
所谓“区域”,是从整体上看局部,其特点是地理上连续,经济联系比较紧密,对内具有同质性、对外具有异质性的地理空间。20世纪80年代,区域经济学者陈栋生根据我国当时经济发展水平,提出了东、中、西三大地带的三分法,继而提出了区域发展差距扩大的问题,推动了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出台和实施。
近年来,在传统空间经济学理论基础上,我国区域科学家们也在不断探索空间经济学新方向,并将这一与知识经济、信息经济、数字经济、智能经济相适应的方向称为“新空间经济学”。
北京大学首都发展研究院院长李国平谈到,新空间经济学的理论目标是回答创新驱动、数字经济和生态文明时代的人才和创新区位问题,揭示地理空间中人才和创新的内生集聚机理,系统回答“生产在哪里、生活在哪里、创新在哪里”的理论问题。
中国区域科学理论是实践的产物。全国经济地理研究会会长张可云将其发展过程分为三个阶段,即平衡发展、两个大局与协调发展。其中,在协调发展阶段,西部大开发、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振兴、中部崛起、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等国家重大区域战略是研究重点。
张可云对当前我国区域研究热点进行了总结。一是战略区域之间的协调研究,即四大板块如何联动发展;二是问题区域研究,包括落后地区、老工业基地、膨胀区域的治理与发展研究;三是政策区域研究,包括国家级新区、自由贸易试验区、欠发达地区、革命老区、老工业城市、生态退化地区、资源型地区等特殊类型地区研究;四是区域协调发展机制研究,包括区域政策与规划立法、管理机构设置、标准区域与问题区域划分、区域政策评价、国家重大区域战略规划与发展;五是新发展格局下的中国区域关系研究,包括区域开放研究、区域合作等。
中国区域科学协会理事长肖金成肖金成谈到,如何实现城市外向型经济与农村分散经营的融合,是目前区域科学研究的热点。近年来,全国各级政府均在编制不同层次的国土空间规划,其中主体功能区规划、国土空间规划、区域规划、城市规划和村镇规划之间的相互关系也是学界研究的重点。
张晓义:体育外交政策制定的掣肘因素
目前而言,体育外交政策主要由国家体育总局负责,通过决策咨询项目的形式广泛发动各界力量特别是学界来完成。
当前,学界对体育外交政策制定的研究严重不足,成为体育外交政策制定的重要掣肘因素。美国政治学家理查德·斯奈德(Richard C. Snyder)认为,决策是外交政策研究的核心。但在我国的体育外交政策研究中,很难见到有体育外交政策制定过程分析的论述,现有的研究只是提到了我国面临的国际与国内背景是什么,体育外交政策应是怎样的等。这样泛泛而谈于体育外交政策的制定作用不大,因为体育外交政策的制定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制定主体所面临的信息是复杂的,影响其思维的变量是纷繁的,因而在对体育外交政策制定的过程因素进行探讨的基础上制定的体育外交政策才是合理的。因此,尽快确定适合的体育外交政策分析的理论框架并进行积极有效的探索是当务之急。
此外,现有关于体育外交政策制定的研究还存在两方面明显不足。一是缺少对影响中国体育外交政策变量的分析。在有关中国体育外交政策的研究中,很少有对影响中国体育外交政策变量进行分析的论著,有的也只是从国内变量而不是从国际、国内两个方面进行研究,事实上,国际关系与国内政治是相互影响的。由于对变量考虑的不全面,有可能使体育外交政策在出台后缺乏实践依据。
二是存在研究方法的局限。就体育外交政策制定的方法而言,主要缺陷是比较研究严重不足。国际政治学界比较一致的观点认为,制定外交政策的基础方法之一是进行国别的比较,只有在比较的基础上才能获得和积累外交政策分析的科学知识。对此,美国学者、全球治理理论创始人之一詹姆斯·罗西瑙(James N.Rosenau)也认为,“只有比较了一个以上国家外交政策行为的异同,才能摆脱具体事件得出更高层次的结论”。可以说,比较方法是外交政策研究中的一种重要的经验研究范式,这种研究范式可以建立相对系统的理论和总体的解释模型。如果失去了与外界的比较,我们就会缺乏世界的眼光和全球化的视野,从而导致我们的体育外交政策的制定类似“闭门造车”,在一定程度上体现着“自我中心主义”。
王洪珅:地域文化: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个性品格之源
第一,文化源地维度。一般意义上的文化源地是指某一文化事物、文化现象和文化系统最初产生的地方。从文化源地的维度对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地域文化特性进行研究,可以更好地厘清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源起、演变和发展与其所处地理空间之间的关系,使地域文化对于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影响得到更具体的呈现。
第二,文化生态维度。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存续和发展不仅受到自然环境因素的影响,不断演化的社会环境也在其发展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少数民族传统体育与上述两种环境的相互关系,加之各族群众,共同构成了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存在的文化生态。在此维度的探究,可以使环境对于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特质的影响得以明晰,也可以明确其产生和发展过程中地域文化所发挥的作用。同时,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这种文化事项是各族群众的集体选择,这种选择在多大程度上受到地域文化的影响也是一个有趣的主题,从文化生态的角度进行研究,或许有更多地域文化对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形塑方面的新发现。
第三,文化区维度。广义的文化区是指文化事物、文化现象和文化系统覆盖的地区。从文化区的层面探讨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分布,是基于但不局限于地理空间的关于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探寻,很大程度上会打破行政区划意义上的地理区域限制,从而寻得一个以民族或项目为划分标准的分布区域图。研究文化区意义上的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分布,或许会探知更多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地域文化的特性,因地域分布不同而导致的地域性差异也会因此找到更有趣味的原因。
第四,文化扩散维度。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是与广大族民的生活密不可分的,民族迁徙也会导致传统体育的扩散。从概念上而言,文化扩散是指文化从一个社会传到另一个社会、从一区域传到另一区域以及从一群体到另一群体的互动现象。在民族迁徙的过程中,传统体育因地域环境改变而发生哪些改变?以及这种改变在多大程度上是地域文化因素造成的?再者,改变的是外在表现形式还是传统体育项目所蕴含的内部文化因素?抑或传统体育扩散到新的地域之后如何与当地的地域文化融合?一系列问题都可以从文化扩散的维度探寻答案,因此,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流变、变迁和重塑是个值得深究的问题,文化扩散维度的研究会让诸多具体问题找到解疑的方向或窗口。
概言之,作为中国传统文化重要组成的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在地域文化的滋养下形成了独特的个性品格,展现了民族传统文化的不同侧面,承载着民族传统文化的厚重,55个少数民族的传统体育活动就如同文化大花园里不同颜色的花朵绽放在中华大地上,以“多元”的存在共同构筑传统文化的“一体”。
隋丽:冰雪世界中的东北民俗
“烈风吹雪一丈深,大布缝衫重七斤。”北风烟雪,天寒地冻,冰雪和寒冷给了辽宁这片土地以特殊的磨砺,也赋予了其坚韧的地域性格,苦中作乐、自得其乐的从容彰显大气和洒脱。
过去,冬捕算得上是获取食物最辛苦、最隆重的一种劳作,也是带有专业化色彩的一个行当。曾经,嫩江流域、辽河流域、兴凯湖和贝加尔湖都有冬季凿冰捕鱼的传统。祭祀仪式过后,人们开始凿冰窟窿下网,一网上来,能捞几百斤鱼。辽河流域河沟纵横,冬季是捕鱼的好时候。辽河冬鱼味道鲜美,以抚顺大伙房水库的冬鱼为最。据记载,辽金时期,辽帝喜欢吃冬鱼,对冬季捕鱼情有独钟,经常率百官到“春捺钵”凿冰捕鱼作乐。
过去,爬犁是冰雪天气中最便利的交通工具,又称扒杆、雪橇、冰床、拖床,满语称为“法喇”。清代阮葵生所著的《茶余客话》中记载:“法喇,似车无轮,似榻无足。覆席如龛,引绳如御。利行冰雪中,俗呼扒犁。”爬犁以木杆为架子,没有轮子,一般用牛、马拖拉,历史上的东北少数民族如女真族、赫哲族、鄂伦春族等也用狗、鹿等动物来拉。冰雪中,人们会巧妙利用各种“坡”,随手用木杆、皮毛等辅助工具提高行进速度,实在没有家伙什,鞋底也可以作为滑行工具。
拥抱冰雪,创造快乐。东北人在与冰雪共处的过程中,乐此不疲地借助冰雪来进行娱乐和竞技。辽宁人很早就已经开始进行冰上的游戏和运动。《满文老档》中曾记载了太子河上一场精彩的冰球运动和冰上游戏:天命十年正月初二,努尔哈赤率领贵族子弟、汉官及家眷们,来到太子河冰上,玩赏踢球之戏。贝勒和随从等玩过冰球之后,又在冰上各处置银钱,让众女眷于冰上奔跑取银钱,有人摔倒在冰上,努尔哈赤和众人哈哈大笑。从这些记载我们可以想象,当时人们已经能够穿着冰鞋在冰上踢球和进行带有竞技性的速滑了,场面定然热烈非常。
射球、抬杆、跑冰鞋、拖冰床、打滑溜、雪地走,抽冰陀螺、冰上抢球、“单腿驴”、滑冰车等,也是老少咸宜的冰上娱乐方式。除了这些体育类的冰上娱乐之外,在辽宁满族聚居的地方还有正月十六轱辘冰的习俗。正月十六晚上,妇女们结伴执灯,来到冰面上,卧在冰上左右翻滚,一边翻滚,一边诵念“轱辘冰轱辘冰,腰不疼,腿不疼”“轱辘轱辘冰,身上轻一轻”。
作为冰雪世界中最静默的存在,冰灯为冰天雪地的世界带来了浪漫的诗意。旧时普通人家把水桶里冻出的冰块或者冰坨,凿开放上灯捻或蜡烛,就做成了冰灯,别有一番古朴天然的情趣。一些士大夫则以矾水凝雪成冰,精雕细刻一些人物花鸟等,夜晚放上灯,惟妙惟肖,美不胜收。随着时代发展,现在已经有了造型多样的冰雕、雪雕艺术。
冰雪世界映照着热气腾腾的百姓日常生活。冰雪民俗不仅是寒冷气候条件下的文化选择和文化适应,更是辽宁各族人民共同创造的智慧和财富,孕育着未来冰雪经济的文化力量。
“学术卡片”栏目所摘选的文章,主要源自光明日报社光明智库、思想理论网络文章评价系统(iWaes系统)、光明日报理论部等主流媒体,希望借此栏目为广大学者提供哲学社会科学最新、最权威的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