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68期】陈婷婷、季正聚:坚持科学的理论思维,为奔向共同富裕“增”活力
其一,坚持战略思维。制定前瞻性的目标并形成与其配套的体制机制,促进生产要素在城乡、区域、群体之间充分流动。坚持可持续发展观,以高质量、高效率、高效益为目标,扎实推动共同富裕。
其二,坚持历史思维。要在实践中预判推进共同富裕可能会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及时加以防范和化解。
其三,坚持辩证思维。有效统筹收入和分配、物质和精神、城乡和区域等关系,缩小区域差距、城乡差距、收入差距。
其四,坚持创新思维。要坚持大胆创新,以敢为人先的勇气,在方法、元素、路径、环境、体制机制等方面进行创新。
其五,坚持法治思维。以法律为准绳,以法治规范共享发展,以法治夯实基层治理根基,加快形成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
其六,坚持底线思维。要加强安全稳定和民生兜底工作,切实拉长补齐民生短板,让人民群众过上更加富足的美好生活。
国防科技大学党的创新理论研究中心: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
发展是解决一切问题的总钥匙。要始终将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把为民造福作为最重要的政绩,毫不动摇走高质量发展之路,着力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和人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在更高水平上更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要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深入推动各项惠民利民政策落实,在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上不断取得新的更大进展,使人民群众有更多、更直接、更实在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要把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摆在更加重要的位置,加快提高发展的平衡性、协调性、包容性,着力推进全民共享、全面共享、共建共享、渐进共享,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在做大“蛋糕”的同时分好“蛋糕”,确保“共同富裕路上,一个也不能掉队”。
孙炳海、查亮亮:探索乡土文化育人新模式
乡土上创生的红色文化,联结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建设和改革事业中创造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乡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涵育乡村文明新风尚的精神源头。乡村学校要依托红色资源建成乡村文化高地,发挥乡村学校服务乡村文化建设、乡风文明建设、乡村治理体系建设的作用。乡村教师要在新时代乡村文化重建中发挥引领作用,在乡规民约制定、移风易俗、传承乡土文化,包括乡土红色文化整理和现代乡村治理方面作出贡献。为此,要发挥高校服务社会的功能,推动高校对乡村教师、乡村干部进行相关培训,提升他们把握红色资源以及服务乡村教育振兴、乡村振兴的能力。比如,浙江师范大学立足坞根镇乡村基层干部素质提升,构建“信念与理想、理解与共情、决策与应急、服务与实践”四大基层干部核心胜任力研修。
王辉耀:以基础设施建设为抓手开展国际合作
基础设施建设,是当前及未来相当长一段时间内世界经济复苏的一个重要抓手。无论是发展中国家传统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发达国家旧有基础设施翻新重建,还是数字基础设施普及、为实现碳中和推动绿色基础设施建设与改造等,都意味着大量的投资需求、资金缺口与就业机会。根据亚洲开发银行的数据,到2030年,仅亚洲发展中国家就需要26万亿美元的基建投资。新冠肺炎疫情的发生更是加剧了世界基础设施建设与投资的需求,多个国家基础设施建设资金短缺问题更为凸显。中国在基础设施建设领域的优势与成就举世瞩目,以基础设施建设为抓手相对容易达成国际合作共识。
吕炜:深刻认识财政工作的政治属性
财政的主要功能是汲取资源和配置资源,不仅体现为一个国家在资源管理和配置层面的经济活动,更是国家治理的基础和重要支柱,具有体现国家意志和服务国家发展的政治属性。这要求我们从政治和全局高度,加强战略性、系统性、前瞻性研究谋划,不断深化财税体制改革,充分发挥改革的突破和先导作用。在推进财政理论建设过程中,我们要从政治和全局的高度,把有关财政的功能定位、制度安排、运行规律等置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中进行梳理和分析,不断开辟运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分析和研究财政问题的新境界。
“学术卡片”栏目所摘选的文章,主要源自光明日报社光明智库、思想理论网络文章评价系统(iWaes系统)、光明日报理论部等主流媒体,希望借此栏目为广大学者提供哲学社会科学最新、最权威的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