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重点推荐】只有全面深化改革才能实现高水平、高标准的共同富裕

  【第477期】李实:只有全面深化改革才能实现高水平、高标准的共同富裕

  共同富裕作为一个长期发展目标,基本取得了社会共识。但是如何实现共同富裕,对于这个问题有很多不同的看法和观点。一些观点认为,实现共同富裕要消灭私有制,实现共同富裕就意味着要限制资本,实现共同富裕就要搞所谓的集体经济等。他们认为要回到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收入差距扩大、财富分化的根源都是私有制,只有消灭私有制才能解决这个问题。另外一种观点认为,按照现有的发展模式也可以实现共同富裕。如果我们不断发展,在发展过程中不断调整收入和财产分配、逐步做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通过现有的发展模式也可以实现共同富裕。当然还有一种观点认为,要全面深化改革才能推进共同富裕。

  这三种路径究竟会带来什么样的前景?第一种路径其结果可能是共同贫困。第二种路径只能达到低标准、低水平的共同富裕,尽管我国的经济发展水平和共享程度会不断提高,但在现有制度和发展模式不变的情况下,共同富裕的实现程度有限。

  只有走第三条道路,全面深化改革,才能实现高水平、高标准的共同富裕。确定共同富裕的目标一定要和实现共同富裕的路径具有一致性、兼容性和内洽性。如果目标定得很高,但是采取了保守的路径,要么目标注定无法实现,要么可能采取一些运动式、突击式的办法和措施。如果按照现有体制推进共同富裕,建议调低目标,只考虑社会底层成员的收入和基本公共服务水平,但这只能达到共同富裕的最低标准。而全面深化改革更重要的是深层次的改革,不仅体现在经济领域,还包括政治领域、文化领域、教育领域等。因此,只有通过全面深化改革,进一步进行一些政策上的重大调整,使得我们的整个发展模式、增长机制和分配机制更加有利于共同富裕目标的实现,才能最终实现真正的共同富裕目标。

  那么下一步要进行更深层次的改革,要在过去几十年想改改不动的制度层面下功夫。一是要推进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在初次分配、再分配、第三次分配层面综合施策;二是彻底完成户籍制度改革;三是在土地改革上采取实质性手段,缩小城乡差距,提高农民收入;四是大力推进财税制度改革;五是推进基本公共服务供给体制改革;六是推进教育体制改革,实现教育资源均等化,发展高水平、高质量的教育。

  原文链接:设定合理的共同富裕目标,推进更深层次的改革

  

  李长安:当前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仍面临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地方保护主义与过度干预现象。有研究发现,当清除地方保护以及市场壁垒后,一定规模以上的国有和非国有制造业部门的产值将会增加。地方保护与区域壁垒问题的产生,根源在于个别地方的锦标赛模式。过去四十余年来,我国经济一直都维持着高速增长,并创造了经济奇迹。而一些地方过度追求GDP等经济指标,更倾向于投资建设时间短、收益见效快的短期项目。同时,锦标赛模式还会导致不正当竞争,造成生产要素与资源配置扭曲的条块分割,阻碍商品要素自由流动,部分地区出现“小而全”式的自我小循环。

  商品市场和生产要素的充分流通是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的基础,各种制度性壁垒会分割劳动力、资本、技术、数据等要素市场。以劳动力为例,劳动力是最重要的生产要素之一,但当前劳动力的流动还面临不小阻碍,劳动力市场分割为城镇与农村劳动力、外来劳动力市场与本地劳动力市场等。同样,资本、技术、数据等关键要素的流通也有不少堵点,地方管理制度的差异会造成要素市场的条块分割,进而阻碍核心技术进步与产业模式的创新。

  目前我国监管规则的规范化、标准化仍有提升空间,不同区域的市场监管规范、规则等尚未完全一致,尤其是跨区域的监管执行与程序体系仍未完善,多部门共同监管造成的监管重合与分割难以协调。与此同时,统一大市场的建设离不开技术交易与信息共享,而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发展也带来了新的监管难题,“互联网+服务”、在线培训等新兴业态的市场监管仍然存在监管漏洞与技术隐患。

  原文链接: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背景、深意与挑战

  

  陈晓伟:自我革命与人民监督具有机制互补性

  人民监督与自我革命在其具体实现机制上互为补充、相互促进。一方面,人民监督可以提升自我革命的针对性。人民群众通过直接监督、社会舆论监督、政协民主监督和国家机关监督等不同渠道和形式,向党提出广泛的监督建议,有助于党更好地认识党的领导和党的建设存在的问题,从而提升全面从严治党的针对性。另一方面,自我革命能够增强人民监督的实效性。人民监督能否有效发挥作用,除了取决于监督制度本身的科学性和完备性,还取决于党是否正确对待和有效吸收监督建议。推进党的自我革命内在要求党广开言路、从谏如流,时刻接受人民监督,广泛听取群众建议,从而促进提高人民监督的实效性。

  原文链接:凝聚自我革命与人民监督的强大合力

  

  叶本乾、林荣:中国式现代化是人口结构不断优化的现代化

  现代化的核心是人的现代化。现代化不仅是物质生活的极大丰富,更是逐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过程。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提出,人的全面发展是“人以一种全面的方式,也就是说,作为一个完整的人,最终占有自己的本质。”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发展以资本增殖为导向,人在生产中丧失了自主性,沦为工具理性的奴隶,偏离了人的本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着眼于人民现实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和不断提高人民素质的需要,促进人的全面发展。2021年在实现全面普及的基础上,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达到95.4%;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91.4%;高等教育毛入学率57.8%。各级教育普及程度达到或超过中高收入国家平均水平,其中学前教育、义务教育达到世界高收入国家平均水平,高等教育进入普及化阶段,劳动年龄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达10.9年。全国共有各级各类学校近53万所、在校生超2.9亿人,专任教师1844.37万人,全国拥有大学文化程度的人口超过2.18亿。人口素质不断提升为实现民族振兴、赢得国际竞争主动积累了丰富的基础性、战略性、全局性资源。

  原文链接:人口规模巨大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基本特征

  

  李军:畜禽种业振兴推动产业高质量发展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升,我国居民消费需求逐渐从“吃得饱”向“吃得好、吃得营养、吃得健康”转型,口粮需求下降、肉蛋奶等非主粮食物需求快速增长。畜牧业发展事关居民的“肉盘子”“奶罐子”,推动畜牧业供给侧改革、走高质量发展道路是“大食物观”的具体实践。畜牧发展,良种先行。种业是畜牧业发展的芯片,也是现代畜牧业竞争力的核心要素。

  我国种业存在一定的结构性失衡,农作物育种相对领先,在多个领域与国际先进水平持平或差距较小,而畜牧业育种则相对落后,同时,不同畜种育种发展水平也存在不平衡。例如,我国商品猪种源大约八成依赖进口;国外奶牛种公牛冻精产品占我国冻精产品市场的50%以上。所以在建设种业强国的过程中,必须尽力补齐畜禽种业这块短板。

  和世界先进水平相比,我国部分畜禽品种资源消耗水平相对较高,在当前我国饲料粮缺口日益扩大、进口依赖度不断提高,饲料粮安全长期困扰畜牧业发展的背景下,迫切需要在保证和稳步提升产能的前提下,加快培育生产性能优异、饲料利用率高的畜禽品种,这对缓解国内饲草料压力、草原生态恢复、推动畜牧业尽快实现碳达峰碳中和具有重要意义。

  我国是畜牧业生产大国,却不是生产强国,畜产品和种业国际竞争力都较弱。虽然进口种质资源丰富了国内种业市场,促进了国内畜牧业的发展,但种源不稳定,一旦断供会影响国内育种和生产,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挤占了国内种质市场,还存在如禽白血病、牛结节性皮肤病等病原引入风险。建设种业强国也意味着我国种业应在国际上占有一席之地。只有着眼于全球布局,灵活利用好国内外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才能在“引进来”的同时让畜禽种业“走出去”引领畜牧业“走出去”,这对我国参与国际产业分工和全球资源配置具有深远意义。

  原文链接:畜禽种业振兴推动产业高质量发展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