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重点推荐】实现共同富裕要致力于三个方面

  【第478期】郑永年:实现共同富裕要致力于三个方面

  在中国的现实情况下,实现共同富裕要致力于三个方面:一是上不封顶,二是要保底,三是要扩中。

  首先,上不封顶。如果规定一个人收入和财富的上限,第三次分配将不复存在。如果一方面希望企业家赚更多的钱,另一方面限制企业家赚更多的钱,这是一个悖论。我们应该鼓励企业家赚更多的钱,因为企业家是一个难得的群体、是一个能人群体,社会上只有少数人能够成为企业家。但与此同时,也要用法律、政策来鼓励企业家做慈善,促进他们取之于社会、用之于社会。

  其次,必须要保护比较脆弱的社会群体,要通过完善社会保障、医疗、教育、公共住房等政策,来保障他们的生活。如今,我国的道路、桥梁、高铁等“硬基建”基本建设完成,5G、智慧城市等新基建也正在进行。接下来,我们要将社会保障、医疗、教育、公共住房等“软基建”建设起来,既保护好社会相对脆弱的群体,也为促进社会流动,扩大中等收入群体奠定良好基础。

  再次,要扩大中等收入群体。经过改革开放40多年的发展,我国有4亿多中等收入群体,但在总人口中占比不到30%。如果按照有60%-70%的中产者才可称之为“中产社会”的标准来看,我们距离真正的“中产社会”还存在距离。其中,搞好“软基建”对扩大中等收入群体而言至关重要。

  原文链接:可持续经济发展是实现共同富裕的一个前提

  

  徐艳玲: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是一条人类文明发展的新路

  追求文明、摆脱野蛮愚昧是人类的共同理想。判断一种社会制度、道路或模式对人类文明贡献有多大,关键是看它为人类创造了多少物质和精神财富,对人类文明的发展进步作出了何种独特贡献。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成功,首先表现在经济绩效上。中国经济发展的成就,为人类文明发展进步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尤其是在后全球经济危机叠加新冠疫情时代,中国成为拉动世界经济复苏的强劲引擎,对人类文明的贡献可见一斑。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对人类文明的贡献,还在于它进一步彰显了人类文明的多样性。人类文明是由不同国家民族的文明共同构成的有机整体,多样性是人类文明的基本特征。在追求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不同国家民族基于自身特殊的社会历史条件,必然选择不同的社会制度,形成不同的发展模式,凝练出不同的价值理念,正是这些不同的社会制度、发展模式、价值理念构成了人类文明的实际内涵,也体现了人类文明的多样性与丰富性。作为一条人类文明的新路,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成功,丰富了人类文明形态,彰显了人类文明的多样性。

  原文链接: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基于民族性与世界性双重维度的透视

  

  孙锐:加大培养、集聚和使用国际顶尖人才的力度

  创新驱动需要人才引领和支撑。没有人才优势,就不可能有创新优势、科技优势、产业优势。因此,新时代人才强国战略实施要完成从重视人才规模、素质、数量向重视人才质量、能力、贡献的战略转变,进一步发挥人才队伍积累优势、人才工作基础优势和党管人才体制优势,在大规模集聚、使用全球一流人才智力,有效配置、利用国际创新创业资源要素等方面达到甚至超越发达国家水平。这就要求未来一段时间,我们要力争在培养、集聚和使用国际顶尖人才等方面,做到以下几点。

  首先,着眼于培育和集聚世界一流人才,锻造国家战略人才力量,进一步在全球高层次人才数量、质量和全球占比上取得国际优势,创造更多一流人才自由涌现和发展的制度和环境土壤。其次,着力营造有利于一流人才做出一流业绩的大平台、大场景、大环境,提供更多重大问题解决场景、创新创造创业场景和人才价值显示场景,以发挥人才价值作用、赋能创新人才为导向深化人才体制机制改革。最后,围绕创新驱动导向的人才生态建设,打造世界级人才高地和人才平台发展增长级,在若干战略领域形成世界人才尖峰,通过对重点人才平台载体、重点人才集聚区域加压突破,带动产生人才乘数效应、聚变效应和链式反应,以生态“极点”上的爆发增长和增量突破带动全局大发展,为赢得全球科技竞争和产业竞争主动权、领导权奠定坚实基础。

  原文链接:新时代人才事业的历史性成就与变革

  

  汪金峰、李世祥:“双碳”目标推动社会治理工具革新

  首先,推动市场化手段革新。合同外包和特许经营等形式是常见的市场化手段。“碳交易”促使环境保护与治理回归市场时,更加注重通过用者付费和凭单制来防止资源环境过度开发和利用而造成社会环境贫瘠,可有效转移社会治理过程中的阻力。

  其次,推动行政化手段革新。行政手段是政府进行社会治理和提供社会服务的重要途径。“双碳”目标促使政府创新社会治理法律和政策工具集,鼓励多元化主体参与“双碳”目标治理时,针对不同领域选择不同的政策工具,有效保障政府治理行为的合法性。再次,推动社会化手段革新。社会化手段是进行社会治理的重要工具。实现“双碳”目标,政府应更多地融入社会实践,调动公众参与社会治理的积极性,通过“权力下放”来汇聚社会治理力量,有效提高环境治理的合力。

  最后,推动新技术手段运用。新技术手段运用是社会治理未来发展趋势。“双碳”目标的实现要依托以创新驱动为导向的经济体系建立,发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新型举国体制的优势,构建社会治理智慧化平台,推进信息资源一体化,充分利用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深入分析研判当前环境,提高“韧性”服务能力。

  原文链接:“双碳”目标推动新时代社会治理转型升级

  

  杜黎明:把党锻造成自觉引领型历史主体的重要经验与路径

  打造学习型政党,不断增强探究和运用历史规律的能力。中国共产党是高度重视学习的政党,始终坚持理论学习、历史学习与实践总结的有机统一。党的理论学习不断深化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解,不断深化对党的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并将其转化为党把握历史主动的能力和党员干部干事创业的能力。党的历史学习坚持大历史观,通史学习拓展视野,专门史学习深化对历史事实的理解,通与专结合、博大与精深同向发力,不断深化对历史规律的理解,提高运用历史规律的能力。党的理论学习和历史学习指导实践经验总结与提炼,以拓展先进模范、先行先试的示范引领功能,不断为理论创新注入新动力,促进学习成果向实践成果的转化,为开辟新的境界奠定基础。

  以人民为中心,坚持人民至上的价值追求。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以人民为中心,本质是激发历史发展动力,把握历史发展的主动权。始终致力于推进人民至上的价值追求的现实具体化,防止和避免以人民为中心兴盛于思想、止步于行动,是党锻造自觉引领型历史主体的重要经验。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既强化了人民群众的历史主体意识,也使人民群众深刻理解党以人民为中心的战略安排、政策设计,进而形成坚持人民至上价值追求的实践机制。回应人民群众关切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和生态等诉求,解决人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化解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现实制约,成为党把握历史主动的抓手。

  深入推进自我革命,不断激发自觉引领型主体的青春活力。党的建设不断强化党员本领,增强其探究和运用历史规律的能力,提高其防微杜渐的免疫力,形成自觉引领型历史主体永葆青春活力的保健机制;党的自我革命祛疾除疴,强健党的肌体,激发和释放党员干部自我锻造、自我淬炼、自我提升的动力,形成自觉引领型历史主体永葆青春活力的抗衰机制。引领历史发展是神圣而艰巨的使命,没有不竭的青春活力,自觉引领型主体就难以永续肩负引领历史发展、掌握历史主动的使命。持续深入推进自我革命,防微杜渐、祛疾除疴,方能克服路径依赖,永葆引领历史发展的青春活力。

  原文链接:中国共产党掌握历史主动的关键与启示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