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重点推荐】中国式现代化承载着中国共产党百余年艰辛探索

  【第479期】何志敏:中国式现代化承载着中国共产党百余年艰辛探索

  中国式现代化有其深厚的历史渊源。这一道路不是凭空产生的,而是从中国历史发展进程尤其是从近代中国的深重苦难中走出来的。近代以来的中华民族逐渐陷入内忧外患、饱受欺凌的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境地。为了拯救民族危亡,中国人民奋起反抗,仁人志士奔走呐喊,进行了可歌可泣的斗争。太平天国运动、洋务运动、戊戌变法、义和团运动、辛亥革命等接连而起,各种救国方案轮番出台,但都以失败告终。在民族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中国共产党走上历史舞台,毅然决然挑起了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历史重任,把如何实现现代化、怎样走向民族复兴作为孜孜以求不断探索的重大任务。从新中国建立初期提出“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具有现代农业、现代工业、现代国防和现代科学技术的社会主义强国”的目标导向,到改革开放新时期明确“到21世纪中叶基本实现现代化”的执着追求,再到新时代将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任务。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华民族找到了中国革命和建设胜利之路,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成功走出了中国式现代化道路。

  原文链接:以中国式现代化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吴宇、何瑀:以方法为重把握好深化改革的科学性和时代性

  坚持加强顶层设计和摸着石头过河相结合。全面深化改革一方面高度重视加强顶层设计,并专门成立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机构擘画全面深化改革的总体方案,另一方面鼓励先行先试、探索经验。从推进自由贸易试验区贸易投资便利化改革创新到鼓励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从支持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到支持上海浦东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引领区、浙江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全面深化改革在加强顶层设计与积极探索良性互动中稳步推进。

  注重把握好全面深化改革的实践进度。改革开放的历史经验表明,改革绝非一蹴而就,不能毕其功于一役,而是要由浅入深、由重点领域不断向其他领域拓展。为此,新时代全面深化改革既讲究全面发力,也强调多点突破,不仅作出全面部署,更确立起战略重点、优先顺序、主攻方向,制定了推进方式和时间表、路线图。“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的制定与实施,其思路与方法与之一脉相承。

  注重处理好全面深化改革的重大关系。随着改革步入攻坚期和深水区,深层次的矛盾日益凸显,全面深化改革立足时代特点,坚持辩证法,用科学方法处理好主要关系。从处理好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的关系到处理好整体推进和重点突破的关系,从处理好全局和局部的关系到处理好顶层设计和摸着石头过河的关系,从处理好胆子要大和步子要稳的关系到处理好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全面深化改革坚持运用科学的方法,在处理好重大关系中把握改革规律,在不断实践探索中向纵深推进。

  原文链接:全面深化改革是激活“中国之治”制度密码之钥

  

  骆郁廷: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从“隐学科”向“显学科”发展

  党的十八大以来的十年,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实现新飞跃的十年,也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实现从“隐学科”向“显学科”发展的十年。中央高度重视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新时代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大力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把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作为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为国家立心,为民族立魂”,指导和推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最重要的学科来建设。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从2013年的41个增加到2021年的104个。马克思主义学院被作为重点学院、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被作为重点学科来建设。国家先后评审并启动建设了三批全国重点马克思主义学院,并在2017年启动了国家“双一流”学科建设计划,2017年有5所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入选国家“双一流”学科建设,2022年,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入选国家“双一流”学科的高校增加到7所。从中央到地方再到各高校,都把马克思主义学院作为“第一学院”、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作为“第一学科”、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第一课程”来建设,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真正成为从中央到高校、从党委到行政高度重视、大力支持、积极建设的“显学”,迎来了“学科的春天”。

  原文链接:新时代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新发展

  

  胡小玉:人类如何应对人工愚蠢

  人工愚蠢大体涵盖机器智能存在的欠缺、因机器智能致使人类智能“退化”的潜在趋势这两个层面的意蕴。如此,人工愚蠢实际上包含机器愚蠢(相对于人类智能而言)和人类愚蠢(相对机器智能而言)。机器愚蠢往往体现为系统或程序的局限性,这些局限性会阻碍机器的“理解”和“判断”,进而妨碍人类的决策和行动,给人们的生产生活带来困扰。人类愚蠢则主要体现为人工智能应用于人类社会领域所带来的一种人类智能弱化或退化的趋势预测。面对机器愚蠢,我们期待机器在某些方面变得更加聪明,从而能够更好地协助人类实现发展目标,促进人类智能的增强。面对人类愚蠢,我们则希望机器在某种程度上变得更加“愚蠢”,从而能够给人类智能预留相对“体面”的未来,以免沦为某种意义上“无用的人”和“过时的人”。

  人工愚蠢,无论是机器愚蠢还是人类愚蠢,当其作用于我们的生产生活时,都会带来不良后果。机器愚蠢会带来算法歧视、隐私泄露、决策失误等问题。与此同时,随着人工智能在人类社会的大规模应用,业已呈现和可能导致一些令人忧虑的人类愚蠢,一些人逐步弱化甚至丧失本应具备的基本知识和能力。归结起来,人们一方面被“愚蠢”的机器所困扰,另一方面又担心陷入“聪明”机器的“奴役”之中,“被迫”行进在技术和自身异化的道路上,亟待找到能够挣脱困境的现实出路。

  原文链接:人类如何应对人工愚蠢

  

  苏德超:人的尊严的四个层次

  首先,一个人的尊严体现为他作为人类成员的尊严:动物性的本能必须接受文化的约束。人类已经成功走出丛林状态,结成社会。这意味着,我们不应该用对待动物的方式去对待人,无论被对待者是他人还是自己。

  其次,一个人的尊严体现为他作为特定人群的成员的尊严。人是文化的动物,而任何一种文化都是一种特定的文化,故而人必须首先是一种特定文化的动物,然后才能是一种文化的动物。

  再次,一个人的尊严体现为他是他,而不是别人。每个人都渴望以自己的方式活着,这关乎个人的独特性。每个人都有一个名字,在社会交往中,记住别人的名字是一种社交美德,因为名字是独特的。我们跟陌生人打招呼,用职业去称呼,如那个学生、那个警察,或者用外貌特征去称呼,那个胖子、那个戴眼镜的,或者用自然性别去称呼,那个女的、那个男的,显得非常不礼貌。其中的原因就在于,我们指的固然是眼前的被招呼者,但我们的称呼并没有把被称呼者当成是那个独特的他。我们只是把他当成了一个类。

  最后,一个人的尊严体现为他是有灵魂的,而不仅仅是一具躯壳。帕斯卡说,人的尊严就在于人有思想。人很脆弱,就像一棵芦苇,但人之所以比芦苇乃至宇宙间任何东西高贵得多,就在于人有思想和灵魂。康德进一步把人的尊严阐释为人是有目的的,人为目的而活,每个人都是自己的目的。肉体所在的物理世界靠因果驱动,过去决定未来。人的灵魂所在的精神世界靠目的拉动,未来塑造过去和现在。在物质世界里,一切都可以标价出售,在精神的目的王国,没有哪一个人有价格,因为他们都是目的而不是工具,不能拿他们去交换别的东西。一个高贵的人不会出卖他的精神和灵魂,因为那是他之为他的最重要因素。一旦出卖,他就不再是他,就算拥有出卖得到的收益,由于他已经消失,这种收益也毫无价值。

  原文链接:人的尊严的四个层次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